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2例骨性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负重位膝内翻畸形平均34°,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为非包容性,依据AORI分型为Ⅱ、Ⅲ型,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9.5±4.2)分、(16.2±5.4)分提高到术后(87.7±5.6)分、(85.4±8.3)分,分析术前及术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针对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选用组合式金属垫块及假体延长柄,适度增加关节的限制性,可以转移力学负荷,增加假体的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金属垫块修复胫骨近端AORI Ⅱ型骨缺损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8年5月,作者对9例(12膝)应用组合式金属垫块修复胫骨AORI Ⅱ型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病例进行了随访,男3例(3膝),女6例(9膝),年龄48~76岁,平均69岁.[结果]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内、外翻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疼痛消失,活动度良好,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14.5(10~25)分提高到术后85.5分(74~95)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由术前74.6°(15~100°)提高到术后110.3°(80~15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组合式金属垫块修复胫骨近端AORI Ⅱ型骨缺损,手术操作方便,提高了假体的稳定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闫英杰  贾刚  白丁文 《中国骨伤》2023,36(4):386-392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技术在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分析。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36例(49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患者,男15例(21膝),女21例(28膝);年龄59~82(67.6±6.5)岁;病程9.5~20.5 (15.0±4.5)年;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11例(15膝),Ⅳ级25例(34膝);胫骨骨缺损分型AORI分型ⅠTa 8例(15膝),ⅡT2a型16例(18膝)。所有病例股-胫角(femor-tibial angle FTA)>15°,采用个性化截骨技术接受初次TKA,使用后稳定假体(posterior stability,PS)33例(45膝),PS假体胫骨侧联合使用金属垫块延长杆13例(15膝),踝限制性假体(legacy constrained condyarknee,LCCK)3例(4膝)。采用医院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软件测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Sleeve金属袖套联合MBT假体行膝关节翻修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2017年4月,应用Sleeve金属袖套联合MBT假体行膝关节翻修术的23例(24膝)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8膝),女15例(16膝);年龄48~85岁,平均65.4岁。翻修原因: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4膝,假体松动8膝,术后僵直1膝,术后关节不稳1膝。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标准(AORI):股骨侧ⅡA型5膝、ⅡB型17膝、Ⅲ型2膝;胫骨侧ⅡA型2膝、ⅡB型20膝、Ⅲ型2膝。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至该次翻修术时间为6~86个月,平均30.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56.0±24.9)°;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总分为(41.9±14.2)分,疼痛及功能评分分别为(8.5±5.2)、(33.4±13.5)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5.6个月。手术时间1.6~2.9 h,平均2.2 h;术中出血量400~1 000 mL,平均580 mL。2膝(8.3%)术中发生胫骨内侧轻微纵行劈裂,1膝(4.2%)术后25 d出现急性感染。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X线片复查示假体稳定、无松动。末次随访时,4膝(16.7%)活动后稍有不适,1膝(4.2%)发生胫骨远端痛。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14.6±5.1)°,较术前明显改善(t=11.698,P=0.000)。HSS总分、疼痛及功能评分分别为(89.0±10.9)、(26.9±6.6)、(62.1±5.8)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15.616,P=0.000;t=12.522,P=0.000;t=10.076,P=0.000)。结论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Sleeve金属袖套修复干骺端骨缺损,联合MBT假体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以及获得相对最大屈曲度的技术.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85例患者102膝行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 knee arthroplasty,LF-KA),男16例17膝,女69例85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8膝.膝内翻畸形82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7膝(平均5.1°±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4.9°).骨缺损5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NexGen,LPS-Flex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66例81膝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4.8)分.优64膝,良11膝,中4膝,差2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0.5°,改善至术中平均136.8°,终末随访时平均127.5°.结论 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尤为重要.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实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重要因素.但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结合髓内延长杆修复胫骨平台非包容性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21膝胫骨平台非包容性骨缺损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男4例5膝,女12例16膝;骨关节炎13例1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4膝,大骨节病1例1膝;年龄65~76岁,平均70.5岁;体重68.5~92 kg,平均75.6 kg;身高155~180 cm,平均171.1 cm。膝关节活动度(69.8±9.8)°。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系统临床评分(31.9±8.8)分,功能评分(33.1±9.1)分。术中测量胫骨平台缺损平均深度19.8 mm,使用标准切模行胫骨平台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骨缺损平均深度10.5 mm,清除骨缺损处硬化骨并于骨缺损处钻孔,拧入2~3枚支撑螺钉,加压填充骨水泥修复骨缺损,安装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结果随访26.5个月(3~36个月),术后下肢畸形改善,疼痛完全缓解,1个月后弃拐行走,日常生活均可自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0.3±9.0)分,功能评分(91.4±8.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活动度(115±8.8)°,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末次随访复查影像学示假体位置均良好,假体周围及骨水泥填充区未发现透亮带及感染征象,支撑螺钉未见松动和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较大范围非包容性骨缺损,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能修复骨缺损,恢复关节线水平,髓内延长杆能增加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15-05—2017-05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对16例股胫角(FTA)(28.3±7.2)°的中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胫骨少量或等量截骨,外侧软组织、后外侧关节囊及副韧带松解,未置换髌骨。13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3例采用髁限制性假体。以膝关节活动度、双下肢全长片的FT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基本矫正,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42.6±6.8)°改善为术后的(101.4±7.2)°,FTA由术前(28.3±7.2)°矫正为(6.2±2.9)°,HSS评分术后由术前(22.3±4.2)分改善为(90.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1例腓总神经麻痹,经相关处理后恢复。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行Oxford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7例(56膝)55岁及以下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机械轴股骨胫骨角(mFTA),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假体生存率。结果手术年龄为(52.77±2.28)岁。随访时间为(42.16±9.60)个月。ROM由术前的(114.02±5.75)°提高至术后的(120.35±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0.86)分降低至术后的(1.18±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TA角由术前的(7.14±2.66)°改善至术后的(4.10±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无膝关节内翻过度矫正。OKS评分由术前的(20.04±3.88)分提高至术后的(42.07±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优良率为91.1%。5例患者术后残留持续疼痛。随访期间,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假体生存率为100%。结论Oxford单髁置换术可显著改善年轻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满意。残留疼痛是Oxford单髁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腔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介绍应用自体胫骨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1992年11月~2000年9月.对22例(29膝)有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及自体胫骨移植术,男5例(5膝),女17例(24膝);年龄43~78岁,平均61.2岁。手术前诊断:骨关节炎13例(14膝),其中膝内翻12例(13膝),膝外翻1例(1膝);类风湿关节炎7例(12膝);滑膜软骨瘤病1例(1膝);大骨节病1例(2膝)。术中将胫骨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术中植骨厚度为8~15mm,平均10mm在置入假体以及在骨水泥固化之前,应在植骨块侧方加压。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9年,平均4.2年,除1例因迟发性感染和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Ⅰ B-Ⅱ楔形假体翻修外.其它病例未发现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骨吸收和胫骨假体松动,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0~26分提高到术后76~94分。结论 在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胫骨移植可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防止平台塌陷.并为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选择性松解膝内侧副韧带浅层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5月,对60例膝内翻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27例,女33例;年龄55~78岁.骨性关节炎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膝内翻总角度为(13.8±2.5)°,HSS评分为(36.5±2.9)分.术中选择性松解膝内侧副韧带浅层矫正膝内翻.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膝内翻总角度为(0.8±1.5)°,HSS评分为(86.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选择性松解膝内侧副韧带浅层疗效良好,具有损伤较小及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右膝7例;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Rand分型均为Ⅱ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等,影像学评估有无假体及螺钉下沉、松动、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情况。结果采用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个月,平均(35.5±8.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46.47±3.02)分提升至(91.27±1.83)分,KSS评分由术前(45.73±3.28)分提升至(91.47±1.88)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85.33±5.81)°提升至(123.67±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均未出现假体及螺钉松动、下沉、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水泥-胫骨假体界面非进展性放射透亮线,继续随访2年,患者膝关节无明显不适,放射性透亮线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假体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伴胫骨骨缺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4月共有98例严重膝内翻(≥20°)伴胫骨骨缺损患者(112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56.7岁),根据不同膝内翻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松解,对不同程度的胫骨骨缺损采取增加胫骨截骨、螺钉栽桩骨水泥填充、自体骨植骨、金属垫块、加延长杆等方法进行处理,采用KS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8-1371
[目的]探讨对重度膝关节畸形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4年9月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8例重度膝关节畸形病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5岁(50~74岁)。左膝8例,右膝10例。病因:原发性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夏科关节病1例。内翻畸形11例,外翻畸形7例。胫骨侧骨缺损,AORIⅠ型5例,Ⅱ型13例。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Gross方程评估围手术期失血量。记录术后X线髋膝踝角、冠状股骨角、冠状胫骨角和胫骨后倾角。随访期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检测K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 min(70~100 min)。围手术期平均失血量681.8 ml(440~1 360 ml)。术后髋膝踝角度平均为(179.8±1.5)°,冠状股骨角度平均为(89.7±1.4)°,冠状胫骨角平均为(90.1±1.5)°,胫骨后倾角平均为(6.6±1.5)°。18例获平均12.3个月随访(6~1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在随访期内均无感染、髌骨骨折、骨溶解、假体松动、下肢力线改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膝关节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治疗重度膝关节畸形的初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7月,16例(24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3膝),女14例(21膝);年龄57~79岁,平均67岁。病程3~15年,平均9.1年。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8.71±10.04)分、功能评分为(50.31±14.31)分,膝关节活动度为(91.88±13.01)°,股胫角为内翻(9.04±4.53)°。术中经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后内翻畸形完全矫正。结果手术时间85~245 min,平均165.5 min。显性失血量10~800 m L,平均183.1 m L。住院时间8~22 d,平均13.6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62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示,膝关节股胫角为外翻(3.92±1.89)°,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84.21±6.49)分、功能评分为(85.31±6.9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5.83±11.2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65,P=0.000;t=9.585,P=0.000;t=8.333,P=0.000)。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可有效矫正内翻畸形,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者行膝关节置换时膝内翻的矫正方法。方法172例(190膝)合并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前测量膝内翻角、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胫骨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其内翻角为8°~21°,参考关节面夹角、胫骨角及胫骨内翻角确定膝内翻的类型,术中根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应的胫骨截骨及适度的软组织松解。结果出现切口感染2例(2膝),1例为急性感染,1例为迟发性感染,2例均经清创、假体取出并膝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术后内翻矫正157膝,仍有膝内翻33膝,内翻角3°~9°(4.8°±0.9°)。165例(182膝)获得随访,时间8~90(40±3.5)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感染外,余膝关节活动度为:伸直0°168膝,伸直受限&lt;10°11膝,伸直受限11°~15°3膝;屈曲90°~130°。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2~57(30±5.5)分提高到76~89(79.2±4.3)分。结论术前明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术中采取针对性操作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是全膝关节置换膝内翻获得矫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28-1932
[目的]评估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中期疗效,并探究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0月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内翻>10°)病例50例(50膝),其中原发骨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平均病程12.5年(3~24年),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定期随访行X线复查假体位置,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KS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5~60个月)。无失访病例。手术时间58~94 min,平均73 min,显性失血量650~1 025 ml,平均770 ml,膝关节平均股胫角由术前的内翻13.1°改善成为术后外翻5.3°,置换后有3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1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重度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及选择性软组织松解等手术技巧,内翻畸形可得到纠正,术后下肢力线恢复,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次行全膝置换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严重膝内翻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80例严重膝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6例胫骨截骨后仍存在内侧平台骨缺损、行自体骨移植修复。总结86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86例患者均获随访2年以上,除第1例于术后2年出现患膝疼痛加重,影像证实胫骨假体松动,行翻修术外,其余患者膝关节功能良好,无翻修。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86例患者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ROM和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86例患者FTA和MPTA显著改善(P<0.05),而PTS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全膝置换术中对胫骨内侧平台Randll、Ⅲ型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可降低费用、最大限度的保存骨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2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55例(53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假体均为Biomet OxfordⅢ代膝关节内侧单髁系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4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3(48~120)个月。随访期间18膝(3.4%)聚乙烯衬垫脱位,6膝(1.1%)假体无菌性松动,10例(1.9%)胫骨平台下沉,6膝(1.1%)膝关节长期活动疼痛;术后25膝(4.7%)行翻修手术,假体生存率95.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6.3±10.9)°,股胫角为(177.5±14.7)°,KSS临床评分为(92.1±11.1)分,KSS功能评分为(89.6±9.0)分,膝关节HSS评分为(89.6±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膝关节功能,减缓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但衬垫滑脱及胫骨平台下沉发生率仍较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