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组17例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巨细胞瘤患者,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49岁;临床与影像学资料齐全。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结果17例脊柱巨细胞肿瘤患者中颈椎5例,胸椎7例,腰椎2例,骶椎3例;14例仅累及1个椎体,3,例累及2个椎体。本组患者X线片示:11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并具一定的膨胀性,6例表现为椎体不同程度的压缩。CT示:椎体破坏区无骨性成分存留。MRI示:T1 WI为较均匀中至低信号,T2 WI为较均匀高信号,病灶部分呈良性的硬化骨边缘,部分终板破坏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脊柱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同于四肢巨细胞瘤,瘤内无孵确骨性成分存留;可分为膨胀型和压缩型,兼有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应与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及转移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李舰南  尚玉琨  蔡良  白晶 《脊柱外科杂志》2004,2(3):142-145,164
目的 比较核素全身骨平面显像和MRI、CT及X线在脊柱转移瘤及其他脊柱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0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脊柱疾病患者行^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显示局部异常浓聚、局部异常稀疏和局部加其他部位异常浓聚或稀疏为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行MRI、CT、X线片三种影像检查的一种以上.其中104例行MRI、61例行CT、107例行X线片检查。结果 骨显像诊断脊柱疾病的灵敏度为:转移瘤91.7%,原发恶性肿瘤73.3%,良性肿瘤54.2%.瘤样病损81.8%,炎性病变100%.压缩性骨折100%。61.1%的转移瘤患者伴有其他部位骨骼的异常浓聚或稀疏灶(58.3%可明确诊断为骨转移瘤)。非转移瘤的其他脊柱痰病.20.2%伴有异位异常浓聚或稀疏灶。MRI、CT和X线的灵敏度分别为:转移瘤96.8%、100%和79.3%;原发恶性肿瘤95.7%、93.3%和78.3%;良性肿瘤95.0%、92.3%和54.5%;瘤样病损100%、100%和80.0%;炎性病变100%、100%和69.2%;压缩性骨折均为100%。结论 核素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瘤的最佳方法。对其他脊柱疾病,几种影像技术各有其优势。而核素骨显像对判断病灶是单发抑或多发及是否伴发其他骨骼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脊柱病变为主的骨髓瘤的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指征、方式及效果。[方法]对本科自1996。2004年收治的13例以脊柱病变为主的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外科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本组资料13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47.67岁。行X线、CT、MRI、ECT、术前/术中病理活检等检查,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经前路椎体肿瘤切除、钛网植骨或骨水泥椎体植入、钢/钛板内固定7例,经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固定4例,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前路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后路经椎弓根固定2例。[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2例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分别由B级、C级变为D级,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6.75个月,1例复发,3例死亡。[结论]X线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CT与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ECT检查可发现全身多个病灶,病理活检是可靠的诊断方法,选择性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持久缓解,须结合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05年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3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X线片、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首发症状为进行性腰背痛10例,下肢神经根放射痛3例,胸腹束带感2例;临床症状为腰背部疼痛15例,近期体重减轻8例,明显夜间痛6例,低热、盗汗3例;临床体征为脊柱叩击痛15例,脊柱活动受限10例,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髓功能轻度受损1例。15例CT检查显示椎体破坏13例,细小颗粒状死骨形成5例,椎间盘受累3例,伴较小的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对10例X线片及CT检查不能确诊者行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呈骨髓炎性水肿及骨质破坏表现,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侵的显示优于X线片及CT。结论: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以脊柱局部疼痛为主,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轻微,脊柱后凸畸形少见。MRI可清晰显示受损椎体的病变性质,为老年脊柱结核的诊断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5.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例脊柱结核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同时行PPD试验、血沉、胸片、胸部CT和ECT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8例患者曾被误诊。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体内较小的溶骨性、虫蚀状改变等骨质破坏灶及其内毛玻璃状高密度的死骨(19例),周围可伴有骨增生硬化带(10例),可伴有椎前软组织肿胀。MRI发现椎体骨炎(19例)及终板破坏,以及骨内小脓肿。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或高信号为主、椎间隙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可不伴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能显示早期微小的脊柱结核病变如骨质破坏、死骨等现象;MRI能清楚显示椎体骨炎、终板和(或)椎间盘的破坏和椎体内小灶骨脓肿。结合CT和MRI两者优点,可较早诊断脊柱结核;从而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在脊柱外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观察90例脊柱骨折患者,经X线或CT平扫初诊为单纯颈椎骨折、胸椎骨折及腰椎骨折各30例,均行全脊柱MRI检查,观察全脊柱骨损伤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单个椎体骨折47例,2个部位骨折31例,3个及3个以上部位骨折12例,脊髓损伤程度:脊髓水肿9例,脊髓挫伤69例,脊髓横断12例,合并陈旧性脊柱骨折3例,Chiari I型畸形1例,椎体血管瘤2例,椎体脂肪浸润1例.[结论]全脊柱MRI能清楚显示全脊柱骨损伤及脊髓损伤, 为制定较完善的治疗措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41例做了CR,22例做了CT,31例均做了MRI。[结果]41例中38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及椎间隙狭窄或消失,30例CR片可看到软组织阴影。22例CT均清晰显示了钙化,22例CT检查附件均未见明显异常,21例CT清晰显示椎体骨质改变,20例CT显示了软组织阴影。31例MRI均显示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病变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结论]CR片仍为脊柱结核的基本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结核的破坏范围及细微钙化,MRI对显示结核的侵犯范围、软组织异常及椎间盘异常有明显优势。三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章瑜  段晓岷  梅海炳 《中国骨伤》2018,31(3):272-275
目的 :探讨MRI、X线片、CT检查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uveni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LE)骨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行MRI、X线片、CT检查的11例SLE骨梗死儿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例,女10例;年龄6~16岁,平均13岁。11例行MRI检查,9例行X线片检查,3例行CT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骨梗死共计累及60个部位,30个骨干-干骺端,8个髌骨,21个骨骺,1个距骨。11例MRI检查均检出病灶,典型表现是地图样改变,病灶边缘可呈长T1长T2信号,"双环征""三环征"。9例X线片检查中5例检出病灶;3例行CT检查中2例检出病灶;X线片及CT早期常无明显异常,慢性期表现为硬化边环绕低密度灶。结论:MRI能显示早期骨梗死,X线及CT只能显示慢性期改变,MRI是诊断骨梗死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体肿瘤临床上并非罕见,尤其对较典型的椎体转移瘤,根据X线平片及CT扫描常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对推体骨质破坏同时软组织受累者需与结核相鉴别。我院1989年6月至1996年5月有8例经临床诊断为推体肿瘤,而CT扫描诊断为结核。作者将其X线及CT征象做了分析,着重探讨脊椎肿瘤,尤其是椎体转移瘤与椎体结核在CT扫描上的鉴别要点,并强调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的必要性。至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附表。1.2X线检查8例在CT扫描前均做了X线检查,5例椎体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2例椎体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间或有斑点样致密外观,1例是成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90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脊柱包虫病患者9例,病程为3个月~12年。临床表现为午后低热、腰背疼痛和腰背部包块,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4例。包虫病8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病变单纯累及胸椎2例(T8、T9 1例,T11、T12 1例),腰椎2例(L3 1例,L1、L2、L3 1例),胸腰段4例(T12、L1 2例,T12、L1、L2 2例),骶椎1例。X线片、CT检查误诊为椎体结核5例、转移瘤2例、脊索瘤1例、腰大肌脓肿1例。MRI检查7例诊断为脊柱包虫病;2例病变单纯累及腰椎者缺乏囊中囊典型信号改变,误诊为脊柱转移瘤。均行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其中病变单纯累及胸椎的2例与骶骨1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2例腰椎病变者行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4例胸腰段病变者行脊柱侧前方入路经横突椎管减压。7例术前诊断脊柱包虫病者术前口服抗包虫药阿苯达唑2~3周,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阿苯达唑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1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失血量170~470ml,平均300ml。7例术前MRI检查诊断为脊柱包虫病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脊柱细粒棘球蚴病,2例术前MRI误诊为脊柱转移瘤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腰椎泡状棘球蚴病。随访1~10年,平均4.6年。1例腰椎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术后8个月植骨未愈合,经理疗、促骨生长药物治疗,1年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其余8例患者植骨区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5~8.5个月,平均7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6例,无变化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MRI检查对脊柱细粒棘球蚴病有诊断价值,对腰椎泡状棘球蚴病易误诊,后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脊柱包虫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肿瘤35例,其中脊柱转移瘤23例,血管瘤9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术前均有顽固性背痛,无神经症状,CT及MRI提示椎体溶骨性病变。在C型臂透视下行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采用VAS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来评估疼痛缓解,日常功能恢复情况,并对病椎的高度变化进行分析,记录骨水泥外漏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1月、6月,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h内疼痛缓解,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及压迫症状,复查X片见椎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前后VAS评分、活动能力(ODD和病椎高度对应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月疼痛缓解、日常活动功能改善趋于稳定。结论:PKP能迅速缓解胸腰椎溶骨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相对较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6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病椎附近逐渐加重的疼痛是其共同首发临床表现。其X线片多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ECT上表现不一;CT多为椎体骨质的虫嗜状破坏;MRI示病椎信号失均,T1WI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明确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形态特征及病灶范围,其确诊仍需借助骨髓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但对颈背部疼痛的患者,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避免严重脊柱脊髓损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3例脊柱病变(31例结核,32例肿瘤)MRI资料。[结果]32例肿瘤椎间盘均未受累,其中10例仅累及椎体,20例椎体、附件均受累,2例仅累及附件。31例结核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无论结核,还是肿瘤,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结论]MRI有助于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椎间盘未受累为肿瘤特点,椎间盘、软组织受累及附件完整为脊柱结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评估X、CT及MRI在脊柱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5例脊柱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探讨其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1957年10月至2006年6月收治5721例包虫病中,脊柱包虫病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5-56 岁,平均28.3岁,病史0.5-12 年,平均3.2年.发病部位:颈椎3例,胸椎11例,腰椎5例,骶骨6例.从临床、流行病学、影象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综合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 25例脊柱包虫中有23例来自农牧区或有犬羊密切接触史(92%).25例均行X线检查,13例行CT检查,5例(38.46%)诊断包虫.19例行MR检查,17例(89.47%)诊断为包虫病,多房性是本病的特征之一,T1WI母囊信号高于子囊是其另一特征.15例行皮内casoni试验,阳性12例(80%),4例行包虫病八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结论 脊柱包虫病X线和CT表现易误诊为结核、转移瘤、骨巨细胞瘤或骨囊肿等,MRI有助于脊柱包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清学检查对确诊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MRI征象,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及椎管等变化,并与X线平片及CT片进行比较。结果:椎体结核早期.MRI上可见椎体形态正常,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椎体终板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可见囊状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或少量脓肿形成。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MRI对病变椎体病理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MRI可清晰最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及受累椎管狭窄程度.并有助于与椎体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颈后路单开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患者1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全脊柱椎弓根固定系统内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3个月,短期内复诊,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腰椎SPR手术的脑瘫患儿36例68椎。手术时平均年龄6.5岁。椎管成形方法为棘突椎板棘上韧带复合体整块取出后纵劈开大,原位覆盖回植,丝线固定并重建棘上韧带连续性。术后随访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评估腰椎稳定性、回植椎板骨融合及转归。[结果]随访平均32个月。术后患者均无腰痛。双下肢肌张力级别由术前平均2.2±0.6降至术后平均0.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X线片19例未见明显异常;16例可见腰椎术后改变;12例腰椎屈伸位相术前和随访时比较未见明显变化。腰椎CT,椎管形态均基本完整,回植椎板融合率(85.3%),吸收率(61.8%)二者之间呈统计学负相关关系。2例腰椎MRI可见回植椎板部分缺失,硬膜囊无受压,棘上韧带连续。[结论]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应用于儿童SPR术可较好重建腰椎稳定性,随访2年以上有回植椎板吸收现象,但对腰椎发育无明显影响,残存椎板与周围软组织共同对椎管内神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股骨下端骨肉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征象有骨质破坏、肿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X线特征与CT表现大致相同,但CT显示积液、肿瘤坏死、邻近侵犯及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等优于X线,MRI则更能反映肿瘤的侵犯范围、跳跃灶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能反映骨肉瘤的表现特征,但X线与MRI结合可能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