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连续性血管吻合、间断性血管吻合)对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3组,连续缝合组、双侧间断缝合组、单侧间断缝合组,按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进行手术,比较各组间内瘘成功率的差异。结果间断缝合组与连续缝合组内瘘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间断缝合组与单侧间断缝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采取间断缝合法吻合血管比连续缝合法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而双侧间断缝合法与单侧间断缝合法比较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案,随机分为2组,贝前列素钠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2组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并经过一年的观察随访,对2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内瘘成熟率、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周血常规、凝血分析变化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初始条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1周内瘘血流量为(286.3±57.4)ml/min,对照组为(277.8±53.8)ml/min,提示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内瘘流量较对照组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临床随访发现,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395.4±98.6)ml/min,对照组为(304.5±86.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95%,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5%),对照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常规及凝血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够提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动脉一头静脉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动静脉内瘘患者采取端侧吻合、端端吻合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吻合口直径、血流量等指标。结果:227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248例次,手术成功率91.5%,均能达到维持血液透析标准,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吻合1:2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桡动脉一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探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肾脏内科新建立长期留置导管患者24例(导管组),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30例(内瘘组),随访36-40个月,比较2组患者年龄、最大血流量及观察终点前1个月内射血分数(EF)、尿素清除指数(Kt/V)以及观察期间2组感染、血栓、死亡发生情况。结果导管组使用时间(30.2±7.0)个月,内瘘组使用时间(37.9±2.4)个月;导管组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值均低于内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年龄、EF值高于内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内瘘组(P〈0.05)。结论导管组与内瘘组均可达到充分透析,虽然导管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长期导管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良好替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门诊与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医疗费用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调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及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采用独立标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平均总体医疗费用较住院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明显降低,分别为(593.75±382.56)元与(4534.25±2073.81)元( P<0.001)。结论门诊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较住院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医疗费用低,方便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影响。 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152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根据建立部位的不同分为鼻烟窝内瘘组37例、腕部内瘘组42例、上肢前臂内瘘组36例和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7例,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的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等。 结果:上臂肱动脉内瘘组的内瘘血流量最高,达(334.56±71.52)mL/min,明显高于鼻烟窝内瘘组、腕部内瘘组和上肢前臂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流通畅方面,4组1个月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2、3年的通畅率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均P<0.05);上臂肱动脉内瘘组 3年内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较其余3组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 结论:若患者血管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鼻烟窝内瘘是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的患者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选用上臂肱动脉内瘘时,需密切留意后期通畅率和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8.
不同手术方式建立动静脉血管内瘘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端端及端侧血管吻合术建立标准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130例次动静脉标准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其中血管端端吻合术组(I组)42例,端侧吻合术组(Ⅱ组)88例。结果:Ⅱ组血管内瘘使用时间≥3年占65.91%,明显优于I组(P<0.01);I组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其他常见并发症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端侧吻合术建立动静脉内瘘优于端端吻合术组,是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探讨年龄、血压、血红蛋白浓度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相关性。结果31例(63.27%)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18例(36.73%o)患者未闭塞;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和血红蛋白浓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应促使动静脉内瘘闭塞;低血压、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原发病因为糖尿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4例.其中治疗组12例,在动-静内瘘成形术后给予疏血通注射液4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半个月.对照组12例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双嘧达莫(商品名:潘生丁)25 mg,每天3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常规情况,统计内瘘成熟时间以及透析时所能达到的血流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内瘘无一例闭塞.成熟时间短、透析时平均血流量可达240 ml/min、血浆黏滞度和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瘘闭合1例,成熟时间长,平均血流量为210 ml/min,治疗前、后血浆黏滞度、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促进动-静脉动内瘘成熟,增加血流量,有效地减少内瘘的闭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肘部内瘘与腕部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9例。血管通路为肘部内瘘者14例,为肘部内瘘组;血管通路为腕部内瘘者25例,为腕部内瘘组。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房内径(LAD)、主动脉根部内径(AA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泵控血流量(Qb)及心脏舒张功能减退者比例[E/A(〈1)%]。结果肘部内瘘组LVDd较腕部内瘘组降低[(46.07±6.38)mm比(52.44±7.60)mm3(P〈0.05),而EF、FS、LAD、AAO、LVDs、IVST、LVPWT、Qb及E/A(〈1)%无差异(P〉0.05)。结论与腕部内瘘相比,肘部内瘘并没有明显影响左心结构,并不成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因此,在腕部内瘘不成功的情况下,可选择肘部内瘘作为长期透析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扶正降浊方(又称肾病2号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和肾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扶正降浊方组(治疗组)49例和尿毒清颗粒组(对照组)47例。分别采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汤剂或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SGA评分、PA、Alb、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Scr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良SGA评分、P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侯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降浊方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病肾脏病(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STZ(链脲佐霉素,60 mg/kg)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组(DM组)、舒洛地特10 mg·kg-1·d-1组(S10组)、舒洛地特20 mg·kg-1·d-1组(S20组)、氯沙坦30 mg·kg-1·d-1组(L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未造模大鼠作正常对照组(N组).干预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血、尿标本和肾脏组织标本,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SOCS-1及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同N组相比,DM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显著增加(P〈0.01),病理改变较明显.同DM组相比,治疗组(S10、S20及L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或P〈0.01);同S10组相比,S20及L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光镜及电镜显示治疗组较DM组病理变化减轻,尤以S20及L组病变减轻明显.大鼠肾脏组织SOCS-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组(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DM组(P〈0.05或P〈0.01).大鼠肾脏组织TGF-β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组(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DM组(P〈0.05或P〈0.01).结论: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而20 mg·kg-1·d-1较10 mg·kg-1·d-1的剂量效果更好.上调肾脏组织SOCS-1的表达,抑制TGF-β1的过表达可能是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慢性肾衰竭患者42例,分为2组,其中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例为血液透析组(HD组),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1例为腹膜透析组(PD组)。所有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于入组后的第1天、3个月、6个月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结果①治疗前,2组间Hb、RBC、Hct、Ret、iPTH和EPO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后第3个月,HD组Hb、Hct低于PD组(P〈0.05),iPTH高于PD组(P〈0.05)。③治疗后第6个月,HD组Hb、Hct、iPTH与P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相关分析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Hb与iPTH呈负相关(r=-0.81,P〈0.05),与RBC、Hct和Ret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0.91、0.59,P〈0.05),与EPO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贫血程度与甲状旁腺功能有关。rHuEPO治疗早期,腹膜透析较血液透析更容易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可能与前者较好的清除血iPTH有关,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腹膜透析此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踝臂指数(ABI)与微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53例,根据其ABI值分为2组:正常ABI组(ABI≥0.9)32例,低ABI组(ABI〈0.9)21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肾功能、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将ABI与年龄、hs—CRP、IL-6、TNF-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ABI组Alb低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低ABI组hs-CRP、IL-6、TNF-α高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ABI与年龄、hs-CRP、IL-6、TNF-α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3、-0.531、-0.406、-0.466,P〈0.01),与Alb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踝臂指数降低预示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动静脉瘘功能与其认知功能关系,及其初步机制。方法收集50例MHD中年患者,评估其认知功能,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应用彩超评估动静脉瘘功能状态。根据动静脉瘘功能分为两组。结果(1)50例MHD患者,手术前血清CRP水平,均明显超出正常范围(5.12±0.03)g/L;手术后动静脉瘘血流量均在200-250ml/min之间。(2)与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比较,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2.56±0.69)g/L,(5.87±0.4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3)与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比较,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即刻记忆功能、注意和计算能力和延迟回忆均明显降低(P〈0.01)。(4)相关性分析,动静脉瘘功能与CRP水平呈负相关(r=-0.543,P〈0.01);即刻记忆力,延迟回忆与动静脉瘘功能正相关(r=0.611,P%0.01;r=0.532,P%0.01);即刻记忆力,延迟回忆,注意和计算力与CRP负相关(r=-0.512,P〈O.01;r=-0.499,P〈0.05;r=-0.576,P〈0.01)。结论监测、维持动静脉瘘良好的功能,对于改善MHD患者微炎症有一定帮助,同时可能减缓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分析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分期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152例CKD患者分为5组:CKD1期组(A组)15例;CKD2期组(B组)29例;CKD3期组(C组)42例;CKD4期(D组)组34例;CKD5期组(E组)32例。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非肾脏替代治疗。采用携带式的动态血压检测仪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和昼夜节律。结果①随着肾功能下降,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越来越高;②CKD患者总体非杓型血压比例为81.6o,4,肾功能下降组(CKD2~5期)非杓型血压比例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CKD1期);③夜间收缩压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427,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r=-0.352,P〈0.05)。结论CKD患者的血压非杓型节律现象比较普遍,并随着肾功能下降,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夜间收缩压与尿蛋白排泄、肾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脂联素(ADPN)在糖尿病肾脏病(DKD)肾损害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S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肾功能衰竭组(D组),正常对照组30例(E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ADPN水平变化。结果血清ADPN水平在A组显著低于E组(P〈0.05),而在B、C、D组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B、C、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E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血清ADPN水平与TNF-α、24h尿白蛋白定量及SCr呈正相关(r=0.4345、0.5015、0.4644,P〈0.01),与血糖、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1849、-0.1793,P〈0.05)。与胆固醇无相关性。结论2型DKD患者血清ADPN水平随。肾损害程度加重而不断升高,且与TNF-α显著相关。提示二者水平变化及相互作用可能在DK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与感染的关系,分析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以及影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按置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组26例和股静脉组34例,出现发热者采集导管内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对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的时间、感染发生的部位、患者的血流量和不同病因患者感染发生率进行了统计。结果深静脉置管放置时间越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越多。股静脉穿刺组感染发生时间为(26.5±9.6)d,颈内静脉穿刺组感染发生时间为(35.4±6.8)d。本研究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为32.3%,颈内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为7.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远高于颈内静脉置管(P〈0.01)。在病因方面,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感染率为所有组别中最高(33.3%),与其他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O.0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16.7%),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组(16.7%),多囊肾病(14.2%)、狼疮肾炎(20%)之间无明显差异。患者血流量在200ml/min以上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为9.5%;血流量〈200ml/min时,感染的发生率为28.2%,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培养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53.8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76%,表皮葡萄球菌占23.08%。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对有易感因素的患者,如原发病为糖尿病时血流量较低,应加强无菌操作,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