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CSC)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假说。方法 对CSC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提出系统性的理论假说。结果 肿瘤转移干细胞(MCSC)系具有转移特性的CSC亚群,但目前尚鲜有相关研究。MCSC转移是其趋向性迁移并定植到特定靶组织的多步骤“归巢”过程。胃癌腹膜转移是简化的“归巢”模式,可认为其关键环节是MCSC在腹膜的黏附、迁移和微环境的建立。捕获人胃癌腹膜转移灶的MCSC,并鉴定其干细胞性、高成瘤性及高侵袭性,是以MCSC为线索的胃癌腹膜转移机理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 MCSC可能在胃癌腹膜种植的多环节过程中发生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腹膜转移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肿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MRI检查表现如下:壁层腹膜呈不规则带状、结节状增厚20例(55.56%);大网膜改变9例(25.00%);肠系膜增厚8例(22.22%);腹膜腔内多囊性占位1例(2.78%);腹水26例(72.22%)。且原发肿瘤多源自于卵巢(9例)、肝脏(6例)、肠道(5例)等部位。结论 MRI对腹膜转移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7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和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873例患者中,腹膜种植转移97例(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32)、肿瘤大小(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8)、肠壁浸润深度(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术前CEA(P=0.003)和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P=0.009)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CEA和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 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及CA19-9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CEA和CA19-9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103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与192例无腹膜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血清CEA水平分别为(50.1±33.2)和(19.3±16.7)μg/L,CA19-9水平分别为(201.4±121.6)和(63.2±46.9)U/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CEA和CA19-9有助于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癌转移规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转移方式按好发程度依次为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癌灶长径>4cm,低分化,淋巴管受侵阳性等。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ECC)检查是诊断或检测潜在腹膜转移的常用方法和金标准。不同的浆膜分型是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EA、肝素酶等肿瘤标记物对检测或预测腹膜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胃癌的血行转移多发生于肝、肺、骨等脏器。隆起型、高分化、AFP阳性的肝样腺癌、团块状生长、静脉癌栓阳性病例易发生肝转移。浸润型、低分化、静脉癌栓阳性是胃癌肺、骨转移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2003年3月至2008年9月间收治的1285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 CA125水平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比较CA125正常(小于或等于35μg/L)与CA125升高(大于35μg/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血清 CA125在诊断腹膜转移的特异性为96.0%(1011/1053),敏感性为13.8%(32/232),准确性为81.2%(1043/1285)。血清CA125升高患者腹膜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CA125正常者[43.2%(32/74)比16.5%(200/1211),P<0.01];CA125升高是腹膜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RR=3.475,95% CI:2.124~5.685)。血清CA125升高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13.5%,显著低于CA125正常者的49.8%(P<0.01);CA125升高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49,95%CI:1.355~2.873)。结论血清CA125水平可有效预测胃癌患者腹膜转移及预后情况,建议胃癌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清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与腹腔灌洗液端粒酶活性及腹膜转移的相关性,并比较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学检测游离癌细胞预测腹膜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表达,PCR—TRAP-ELISA法检测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同时行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PLC)检测;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41.7%;与浆膜侵犯、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浆膜受累面积及腹膜转移密切相关,并随着浸润深度及浆膜受累面积的增加而升高(P〈0.05)。PLC检测阳性率为25.0%;在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明显增高,也随着浸润深度及浆膜受累面积的增加而升高。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未分化型癌、pT1、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PLC。PCNA增殖指数(PI)在腹腔灌洗液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者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伴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1-3)者明显高于无肉眼可见腹膜转移灶(P0)者,浆膜受侵者明显高于浆膜未受侵者(P均〈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诊断或腹膜转移的预测,端粒酶活性检测微量癌细胞的灵敏度优于PLC法检测;胃癌端粒酶活性与恶性增殖活性密切相关;胃癌高增殖活性是浆膜受侵及腹膜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多排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价值,基于胃癌MDCT征象探讨合理的腹腔镜探查指征。方法对64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DCT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同时.分析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与腹膜转移状况的关系。结果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51.0%(25/49)、99.3%(587/591)、86.2%(25/29)、96.1%(587/611)和95.6%(612/640)。单因素分析显示。4项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均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P=0.000),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的胃癌病例均无腹膜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对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大小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结论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对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或肿瘤较小的胃癌病例,由于其腹膜转移的发生概率较小而无需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1(Tim-1)mRNA在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探讨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128例胃癌患者及12例良性病变患者的腹腔冲洗液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128例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Tim-1mRNA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根据超声,CT,MRI,或术中的诊断,明确腹膜转移的发生及时间。分析Tim-1mRNA与临床各病理参数关系及出现胃癌腹膜转移时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57例(44.5%)术后出现腹膜转移,分为4组分析:术后半年出现腹膜转移23例(术后半年组),术后2~3年出现腹膜转移34例(术后2~3年组),术后无腹膜转移组71例及对照组12例。术后半年组Tim-1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后2~3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Tim-1mRNA表达又明显高于无腹膜转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腹膜转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直径≥4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3+T4期、TNM分期Ⅲ+Ⅳ期Tim-1mRNA为高表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1mRNA在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Tim-1mRNA表达的高低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早期和晚期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优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胃癌腹膜转移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远处腹膜转移肿瘤姑息性切除的可行性问题。方法 1994年9月至2004年9月共实施胃癌腹膜转移手术治疗44例,将其分为两组,胃癌姑息切除组29例,其中远处腹膜少处转移(P2)20例,远处腹膜多处转移(P3)9例;胃癌未切除组15例,其中P24例,P311例,探讨胃癌伴腹膜转移病人的存活率和影响存活率的因素。结果 胃癌姑息切除组和未切除组的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4),胃癌站息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6个月,而未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胃癌切除组和非切除组内P2、P3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腹膜转移的程度不是判断是否手术的标准,手术切除肿瘤病灶能提高P2和P3病人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腹部增强CT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转移瘤的97例患者进行,^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最终证实有无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88例)及临床随访(9例)证实77例有腹膜转移.20例无腹膜转移。PET-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9%(70/77).特异度为85.0%(17/20),准确性为89.7%(87/97);出现3例假阳性和7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66.2%(51/77),特异度为80.0%(16/20),准确性为69.1%(67/97);出现4例假阳性和26例假阴性。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对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在胃癌原发灶、癌旁组织和腹膜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2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原发灶、转移灶、癌旁组织和未转移患者原发灶中的表达情况;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阳性和阴性表达的中位生存时间;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CXCR1、CXCR2在胃癌腹膜转移组原发灶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发生腹膜转移和未发生腹膜转移的原发灶间,CXCR2的表达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XCR1的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2在胃癌腹膜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相关(均P〈0.05);CXCR1在胃癌腹膜转移灶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淋巴转移、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均P〉0.05)。CXCR2表达阳性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低于CXCR2表达阴性的患者。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原发灶中CXCR2的表达是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2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生长有关;而CXCR2的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im-2 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08例胃癌患者及12例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其中Tim-2 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 ~3年,根据术后复查B超、CT、MRI或再次手术判断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并明确腹膜转移的发生时间,分析Tim-2 mRNA的表达量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以及出现胃癌腹膜转移时间的关系,并且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Tim-2 mRNA在胃癌腹膜转移中(57例)的表达高于非腹膜转移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肿瘤大小、侵犯深度、分化程度、Laura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半年和2~3年的胃癌腹膜转移病例的外周血Tim-2 mRNA表达中,半年组(6.02±1.01) copies/μL的表达高于2~3年组(3.48±0.22) copies/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2 mRNA表达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im-2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X2=9.463,P=0.002),侵犯深度(X2=8.412,P=0.001),分化程度(x2=10.428,P=0.ooo),Lauran分型(x2=9.723,P=0.001)和淋巴结转移(x2=18.423,P=0.000)有关.结论 Tim-2 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Tim-2 mRNA表达的高低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早期和晚期预测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优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70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6.5%)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从而建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AUC值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梗阻、腹腔积液、肿瘤部位、临床T分期(cT)、临床N分期(cN)、血红蛋白、白蛋白、CA125、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HR=5.57,95%CI 2.11-14.70,P=0.001)、cT(HR=6.19,95%CI 1.02-37.46,P=0.047)、cN(HR=6.18,95%CI 2.39-15.99,P<0.001)、CA125(HR=27.49,95%CI 8.87-85.17,P<0.001)、CA19-9(HR=46.65,95%CI 12.26-177.58,P<0.001)和CEA(HR=1223.07,95%CI 259.99-5753.70,P<0.001)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评估模型的列线图总分为278分,列线图的AUC值为0.97。结论 肿瘤部位、cT、cN、CA125、CA19-9和CEA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癌术中盆腹膜取材检测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胃癌术中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并应用CEA、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确定胃癌腹膜远处的微转移。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期间,选择南京市鼓楼医院40例术前物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术中无肉眼及用手可触及的腹膜远处转移的胃癌病例,行术中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并行HE常规染色和CEA、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有无腹膜远处微转移。结果本组40例胃癌患者中有10例发生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的微转移,均发生在肿瘤侵及胃壁全层或浆膜外者[27.8%(10/36)],其微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未侵及胃壁全层或浆膜外者[0(0/4)],P〈0.05。10例中8例淋巴结转移数目均超过6枚,另外2例淋巴结转移数目均为1枚;转移淋巴结数≥7枚时的腹膜微转移发生率[44.4%(8/18)]明显高于转移淋巴结数〈7枚者[16.7%(2/12)],P〈0.05。10例中,有8例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中分化腺癌。结论侵及浆膜或浆膜外的胃癌病例,即使在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时未发现远处腹膜转移,术中仍可行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以发现有无远处腹膜的微转移,为胃癌分期、腹腔内辅助化疗及预测预后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淋巴结转移和腹膜扩散胃癌发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近远期预后,并探讨姑息性手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查近11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数据库,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4、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全胃癌、未分化癌、Borrmann Ⅳ型、女性性别与腹膜扩散有关;全胃癌、Borrmann Ⅲ型,T2,T3,T4,肝转移及腹膜扩散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腹膜扩散P3组1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P1组和P2组(P<0.05);N2淋巴结转移组(N2组)术后1,3,5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N1组.胃癌腹膜扩散并N2淋巴结转移(PN2)组术后1,3,5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N2组.腹膜扩散患者姑息性切除术(PR)组1年内及N2患者PR组术后1,3年内生存率总体上高于旁路手术或喂食性造口术组和剖腹探查组(P<0.05).结论 PN2患者近远期预后比N2差;P3患者预后比P1,P2差;N2患者预后差于N1;PR可改善腹膜扩散胃癌患者的近期生存率,还可改善N2患者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手术患者腹膜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7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癌是否伴有腹膜转移分为转移组(26例)和无转移组(48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 (CA125)、糖类抗原153 (CA153)、糖类抗原199 (CA199)、糖类抗724 (CA72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胃癌腹膜转的预测价值。结果 转移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分期Ⅳ期和腹水占比分别为38.46%、30.77%、61.54%,均高于无转移组的18.75%、6.25%、25.00%(P<0.05)。转移组胃癌患者的血清CA125、CA199、CA724和CY211水平分别为(61.62±10.86) U/mL、(53.67±6.16) U/mL、(32.15±6.90) U/mL、(19.56±4.88) ng/mL,均高于无转移组的(54.08±8.56) U/mL、(48.67±6.64) U/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手术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75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病人的预后。结果 总体生存时间为18.6(11.7~25.6)个月。完全性切除、不完全性切除及减状手术(单纯造口或短路手术)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8.2、10.4和10.4个月。与减状手术相比,完全性切除病人有明显生存获益(P<0.001),而不完全性切除病人则无生存获益(P=0.524)。多因素分析示,腹膜癌指数(PCI)<20、完全性切除及单纯性腹膜转移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不完全性切除与减状手术病人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和0,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7.4%和0。结论 接受完全性切除手术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较好;与减状手术相比,不完全性切除并不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T4a期胃癌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此为训练组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验证及外验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394例行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影像学诊断为T4a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224例患者作为训练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170例患者作为验证集。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判断有无腹膜转移并且最终经病理资料证实,采用SPSS 24.0软件通过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对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4a期胃癌患者发生腹膜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版本4.0.2)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验证,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符合度并计算95%CI,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符合度。绘制DCA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度。 结果224例训练集患者中,共37(16.5%)例患者发生腹膜转移,验证集患者中23(13.5%)例患者发生腹膜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CA125)、腹水、术前白蛋白(ALB)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胃癌患者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内部训练集AU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699-0.867),外部验证集AU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63-0.932);且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度。 结论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对T4a期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用于术前对T4a期胃癌患者腹膜转移风险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我国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我国早期胃癌比例较低,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是进展期,并可能远处转移。腹膜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胃癌病人一旦出现腹膜转移往往提示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同时,腹膜转移的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常规开展的腹部CT检查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灵敏度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