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无瘤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无瘤技术。方法:基于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概念、TME的原则及开腹手术的无瘤操作常规,评价腹腔镜TME手术全过程,总结应遵循的无瘤技术常规。结果:腹腔镜TME的无瘤技术包括:(1)防止穿刺孔漏气;(2)尽早吸尽腹水;(3)封闭浆膜面;(4)绑扎肠管;(5)优先处理肠系膜下血管并高位结扎;(6)沿正确平面锐性解剖;(7)非触碰技术;(8)充分游离直肠末段;(9)先冲洗肛管直肠后横断直肠;(10)保护标本取出口;(11)盆腔冲洗;(12)经套管释放气体。结论:腹腔镜TME同样应坚守肿瘤学原则,采用严格的无瘤操作技术,以保证肿瘤学的安全性。腹腔镜TME无瘤技术除与开腹TME原则相符外,还特别强调防止气腹"烟囱效应"和标本取出口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4-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纳米碳组患者术中采用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在肿瘤周围浆膜下注射纳米碳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检获情况,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31.7±7.6)枚/例,多于对照组(19.8±6.1)枚/例(P<0.05);纳米碳组微小淋巴结(小于5 mm)检出率为61.0%(386/633),高于对照组43.3%(171/395)(P<0.01);纳米碳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3.5±4.8) min,短于对照组(32.6±5.5) min(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黑染率为61.9%(392/633),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3.0%(90/392),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6.2%(15/241)和对照组的15.7%(62/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有纳米碳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淋巴结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尽管技术手段不断改良更新,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腔内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仍然在技术上充满挑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据此,我们团队利用“一体化捆绑技术”使用经口抵钉座置入系统改进了这一过程.本文视频展示了1例胃多原发腺癌病例:贲门](T1)和胃窦(T2)各见一病灶,仅小弯侧幽门周围见1枚可疑淋巴结肿大,未见转移征象.一般地,我中心对于近端胃局部进展期癌常规行No.10组淋巴结清扫,但本例贲门 处为早期病变,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2-No.10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641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通过单因素x。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NRS2002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1%(26/641),其中术前NRS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与小于3分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6.9%(18/259)和2.1%(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校正了年龄、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和临床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后证实,NRS2002评分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8,95%CI:1.324~7.722,P=0.010)。结论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有助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从而为预防性造瘘的适应证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创技术与器械设备的进步给外科治疗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进程中,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并将继续带给医生更多潜在的技术获益及患者更大的疗效获益。胃癌手术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已有许多研究证实.机器人胃癌手术具有满意的短期疗效(如快速的术后康复),而且与开腹手术具有相同的根治效果。但是,机器人胃癌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隐患,如手术时间延长,费用较高。远期疗效不明确。因此,机器人胃癌手术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机器人胃癌根治手术的技术特点和疗效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因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及缺乏三角牵拉等原因,单孔+1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食管空肠吻合术存在技术上的挑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报道单孔+1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的初步经验。采用之前报道的单孔多通道通加1个戳孔(5 mm)的方式进行手术。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的手术过程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方法相同。通过绕脐切口取出标本,使用体外空肠空肠吻合术和体内食管空肠吻合术完成Roux-en-Y重建(overlap)。手术时间198 min,出血量30 ml,没有观察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目50枚。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和住院时间分别为第2、4、7天。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国际常用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风险分级标准有三种:Fletcher、Miettinen 和
NIH2008,本文拟探讨三种分级对中国GIST风险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
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44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Fletcher、NIH2008分级分别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Miettinen分级对119例GIST进行风险评估,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Miettinen和Fletcher分级,建立Logistic回归
模型分析比较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结果(1)Fletcher分级中中危组的非胃(小肠、直肠等)GIST和胃GIST的无
瘤生存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ettinen分级极低、低、中、高危各组中,不同部位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相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ettinen 分级的Logistic 回归模型:y=1.350-3.807X1-4.664X2-2.554X3;NIH2008 分级的
Logistic 回归模型:y=0.875-3.332X1-3.944X2-2.028X3;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判对率比较:Miettinen 分级(89.4)>NIH2008 分级
(85.2)。结论Fletcher分级相对简易,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不同部位的GIST的预后评估容易误判;Miettinen分级在中国
GIST的风险评估中可能可以成为NIH2008分级一种潜在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手术以其显著的微创优势已成为外科医生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式之一。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远端胃癌D:根治术已逐步应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然而,该术式在技术层面的要求高,尤其是在进行D2淋巴结清扫时,对于准备开展该术式的外科医生而言.术中突发的出血状况往往是阻扰他们顺利进行手术的原因之一。因此,熟练掌握胃周血管的解剖对安全有效地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胃周血管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按照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标准化手术步骤,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解剖学观察。 结果 胃周血管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平面内,但血液流动的内在联系性使它们围绕胰腺构成了胃周血管网络。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脾动脉第三段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腹腔干及其分支。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 结论 胃周血管多存在变异,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应以胰腺为中心标志,同时以胃周主要血管及其分叉为参考,“顺藤摸瓜”解剖定位血管。  相似文献   
10.
Laparoscopic pancreas- and spleen-preserving splenic hilar lymph nodes dissection is still difficult to accomplish,which restrains its application in total gastrectomy for advanced proximal gastric c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