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A组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0.8~1.0ml/kg(总量约65ml),生理盐水50ml,注射流率均为5.0ml/s。A组检查完毕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剂用量与BMI、Suf关系,制成量化速查表。B组扫描管电压10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根据上述速查表采用35~65ml,生理盐水30~50ml(对比剂总量×80%),注射流率均为5.0ml/s。结果两组对比剂用量、主动脉强化值、左心室强化值、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A组对比剂用量下降28.16%、主动脉强化值提高21.58%;辐射剂量指数下降39.54%、有效剂量下降40.83%、噪声值升高27.1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B组优于A组(P0.01)。结论以BMI、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可降低检查中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结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能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下肢CTA的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将60例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6组,优化组管电流300mA,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其余各组只变动其中1个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同优化组。高毫安组管电流为400mA,低毫安组管电流为200mA,大层厚组层厚为5mm,多对比剂组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30ml,高流率组对比剂流率为4.5ml/s。记录扫描延迟时间;测量腹主动脉水平、股深浅动脉分叉水平、胫前后动脉上段水平、足背动脉水平的CT值;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与优化组进行对比。结果优化组与高毫安组、多对比剂组、高流率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化组与低毫安组、大层厚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机行下肢CTA扫描,采用管电流300mAs、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时图像质量优良率高,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0 kVp管电压冠状动脉CTA(CCTA)联合体积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ASiR-V)图像重建应用于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120例接受CCTA检查的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80 kVp组和100 kVp组,每组60例,分别于80、100 kVp管电压下行CCTA,并采用权重为60%的ASiR-V进行图像重建。对比2组图像质量,各部位CT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剂剂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80 kVp组和100 kVp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TDIvol、DLP、对比剂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80 kVp管电压CCTA联合60%ASiR-V图像重建应用于超重和Ⅰ级肥胖患者,可获得与100 kVp管电压相当的图像质量,且对比剂剂量及有效辐射剂量均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64层与320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层(64层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层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层及32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层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4层及320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层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时间动静脉重复使用对比剂对肾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合理时间间隔对对比剂动静脉重复使用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已行冠状动脉276例,随机分试验组134例和对照组142例,试验组行冠状动脉增强CT(CT angiography,CTA)检查后2周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的时间间隔2~4周。记录两组患者血肌酐(入院、72 h和12个月),计算发生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和12月≥20%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下降率,比较两组及不同亚组CIN和12月≥20%e GFR下降率的区别,同时分析与术中对比剂剂量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例和术中对比剂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 GFR≥60 ml·min~(-1)·1.73 m~(-2)亚组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CIN和12个月≥20%e GFR下降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肌酐60 ml·min~(-1)·1.73 m~(-2)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CIN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在12月≥20%e GFR下降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和12月≥20%e GFR下降率与术中对比剂剂量比较,大剂量对比剂组和非大剂量对比剂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e GFR≥60 ml·min~(-1)·1.73 m~(-2)的患者2周内动静脉重复使用对比剂是安全可行的,e GFR60 ml·min~(-1)·1.73 m~(-2)的患者2周内使用会增加CIN风险,但不会造成远期肾损伤。短期大剂量对比剂会增加CIN和远期肾损伤风险,需注意控制对比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室间隔缺损(VSD)介入诊治中采用两种对比剂剂量进行造影的图像质量,探讨使用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5例先天性VSD介入治疗成功患儿的影像资料,按对比剂用量分为1.0 ml/kg组(n=96)和1.5 ml/kg组(n=109),注射速率为体质量(kg)×1 ml/s,分别评价影像质量;统计VSD宽度和封堵器柱状部直径的差值;对两组病例的影像质量得分、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造影图像显示帧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影像质量(P=0.338)、VSD宽度和封堵器柱状部直径的差值(P=0.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满足介入诊疗的要求;1.0 ml/kg组较1.5 ml/kg组对比剂量减少33.33%,曝光时间缩短15.38%,造影像帧数减少34.88%(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VSD介入诊疗中,使用1.0 ml/kg体质量对比剂量1 s内注射,可满足诊疗要求,缩短曝光时间,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颅CT平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颅CT平扫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00例于我院接受头颅CT平扫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头颅CT平扫时,试验组在眼眶区域应用ODM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法,扫描参数相同。记录2组眼眶区域各方向(前、后、左、右)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于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选取ROI,测量并计算客观噪声及SNR。采用5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头颅CT眼眶区域4个方向中,试验组在前方向上管电流明显低于对照组(t=9.72,P=0.01);2组间CTDI_(vol、)DLP及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颅窝颞骨岩部层面桥脑及双侧小脑半球客观噪声、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3分,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31)。结论在头颅CT平扫中应用ODM技术可降低直射方向(前方)上的管电流,进而降低眼眶区域辐射剂量,能够在保护敏感器官的同时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8.44)次/分,分别进行64 MDCT前、后门控冠状动脉扫描;采用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4±0.66)分和(3.5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12)mSv和(9.97±1.0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0%。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时(〈70次/分),64 MD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可明显降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双低剂量64层螺旋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与血管成像对指导血运性肠梗阻治疗方式的选择价值。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84例血运性肠梗阻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血运性肠梗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对比剂浓度为370 mg I/m L的优维显和120 k V管电压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研究组采用对比剂浓度为320 mg I/m L的碘佛醇和100 k V管电压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对两组血管图像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两组影像学图像质量及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噪声、CT值等。分析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包括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计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总量。两组血管图像中肠系膜动脉血管图像及肠系膜静脉血管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图像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T值、SNR及CNR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TDIvol、碘总量、ED及DLP等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双低剂量64层螺旋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与血管成像对血运性肠梗阻患者检查效果较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获得更好图片,利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对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B组:76ml对比剂。以Test-Bolus确定脑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对两组受试者行MSCT双期扫描,比较CT动脉成像(CTA)、CT静脉成像(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Test-Bolus测试血管循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脑动脉分支显示及静脉干扰评分、动脉最大强化均值、动静脉最大强化差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V脑静脉窦最大强化均值的差异不显著,B组均匀性优于A组(P〈0.001),深浅静脉最大强化均值大于A组(P=0.02)。静脉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静脉窦、深浅静脉与动脉最大强化差值均大于B组(P〈0.001,P〈0.001),CTV期动脉强化干扰程度低于B组(P〈0.001)。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不影响脑CT血管图像质量,同时能显著降低CT静脉成像期的动脉干扰,不影响脑静脉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注射速率、低剂量对比剂3D-DSA脑血管造影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疑似动脉瘤患者51例行3D-DSA脑血管造影,选择DynaCT 5sDSA成像,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I/100ml),导管尖端均位于平枢椎水平,按对比剂注射速率随机分为A组(1.5ml/s,n=18)、B组(2.0ml/s,n=18)、C组(3.0ml/s,n=15)。计算C臂锥形束CT轴位图像颈内动脉岩段(C2段)和眼段(C6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的噪声、SNR及CNR,由2名医师对连续减影图像、VR及MIP重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组与A组噪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比较,M1、A1段的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2、C6段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比较,C2、C6、M1及A1段的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连续减影图像及VR、MIP图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情况。结论 3D-DSA脑血管造影中实施个性化低注射速率、低剂量对比剂注射方案可行,能够降低患者碘摄入量及血管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部位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双源CT心脏大血管CTA图像,其中经上肢静脉注射154例(A组),以下肢静脉注射272例(B组),对A、B组CTA图像上腔静脉对比剂硬化束伪影,心腔、大血管CT值,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心内结构及大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对比。结果 A组图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束伪影评分为3.00±1.04,B组为3.96±1.08,优于A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腔、大血管平均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内结构、大血管、冠状动脉起源及近段图像清晰度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均高于A组(P均0.05),而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比剂注射部位的选择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有显著影响,经下肢浅静脉注射对比剂有助于消除上腔静脉对比剂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屏气方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A组于深吸气末屏气、B组于平静呼吸下屏气、C组于深呼气末屏气下行CCTA检查;记录扫描前平静呼吸时心率(基础心率)、扫描时屏气心率及容积扫描长度,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147例顺利完成检查,3例C组患者因图像模糊、无法评价而被排除。3组患者扫描时屏气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心率(P均<0.01)。B、C组容积扫描长度、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共评估698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78个,3分20个;B组共评估69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82个,3分14个;C组共评估65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4分615个,3分41个;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平静呼吸屏气下行C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容积扫描长度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过程中受检者呼吸配合模式,以期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 将1 00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实行健康教育和屏气法呼吸配合训练;观察组改为捏鼻法呼吸配合训练.结果 观察组呼吸配合时间、一次检查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心率波动>10次/min及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捏鼻法呼吸模式能显著提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18.
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256排CT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低心率、高心率和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56排宽探测器CT对208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A检查,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其中低心率组87例(心率≤70次/分),高心率组38例(心率70次/分),心律不齐组83例(5个心动周期内的心率变化10次/分)。常规重建相位为75%或45%;以多时相重建中运动伪影最小者为最优相位。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评估影响图像质量评分的因素。结果 105例(105/208,50.48%)最优相位与常规相位不同。最优相位图像中,3组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线性回归显示,心脏相位和伪影类型是图像质量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在不限制心率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冠状动脉CTA中,高心率或心律不齐并非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最佳对比剂注射流速,以提高MSCT扫描图像质量。方法将80例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均行MSCT扫描,对比剂注射流速分别设为0.3、0.5、0.7、0.9mL/s。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并记录每组患儿血管峰值压力。结果0.3、0.5、0.7、0.9mL/s组注射时分别有0例、1例、5例、9例患儿血管存在渗漏风险,其中0.9mL/s组有2例出现对比剂外渗,四组血管渗漏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mL/s组显著差于其他三组(均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注射流速的增加,图像质量逐步提高,但血管安全性逐步降低,临床上可根据新生儿体质量、血管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90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24kg/m2的患者,随机将其分均为3组:A组管电压120kVp,碘注射总量0.259kg;B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210kg;C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150kg。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管电流200mA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3组CCT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SNR(17.77±3.90)高于A组(15.79±2.02)和C组(14.63±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 B组[(9.49±0.21)mGy、(121.30±6.12)mGy和(1.70±0.86)mSv]与C组[(9.51±0.22)mGy、(119.64±7.35)mGy和(1.68±0.10)mS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A组[(23.35±13.74)mGy、(253.53±8.62)mGy和(3.55±0.12)mSv;P均0.05]。结论采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进行CCTA可显著降低碘注射总量及辐射剂量,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