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5日至2021年8月15日梅州市人民医院45例因左肝肿瘤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阻断(n=21),B组采用左肝Glisson蒂鞘内分离结扎方法阻断(n=24),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手术期血白细胞数、肝功能等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数及术后第1天ALT、术后第3天AST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Glisson肝蒂法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肝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Glisson组)经过术前精确评估后,术中采取改良Glisson肝蒂法首先阻断肝段肝蒂,然后按照术中B超定位肝静脉主干及分支作为肝内断肝平面,采取精细钳夹法切除单一以及联合肝段。对照组(Prigle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及评估,术中采取传统Pri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后,以超声刀不显露肝静脉按照术中B超定位平面切除单一或联合肝段。结果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白蛋白用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Prigle组(50.0%),P〈0.05;Glisson组术后病理标本切缘距肿瘤距离为(2.3±0.7)cm,大于Prigle组的(1.5±0.6)cm,P〈0.05。Glisson组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略低于Prigle组〔10.0%(3/30)比16.7%(5/30)〕,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Glisson肝蒂法肝切除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与传统Prigle法同样的安全性,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切缘,同时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应用于右半肝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7年08月~2019年08月于我院进行右半肝切除术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快速康复组(ERAS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本资料,及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术后恢复质量(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及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在术后恢复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CRP方面ERAS组数值低于后者(P<0.05)。结论 在右半肝切除的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创伤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 年10 月至2009 年5 月因肝占位行传统开腹肝切除66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双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切肝34 例(A 组),应用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32 例(B 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 组和B 组术中中位出血量分别为325 mL 和3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7).A 组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5.76±5.90)min,明显长于B 组的(21.19±5.08)min(P=0.0229),相应的术后肝功能损害较B 组严重.结论 单钳法联合第一肝门阻断技术简单易行,采用该技术切肝能显著缩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且不增加术中失血量,能确实减轻肝门阻断造成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中超声刀法和钳夹法离断肝实质以及开放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对于控制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同一手术小组因肝脏肿瘤接受肝脏切除手术的263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开放手术中超声刀法和钳夹法离断肝实质的两组病人,以及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的两组病人,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病人基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开放超声刀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超声刀组[(285±76)ml比(207±53)ml,P=0.02]。虽然总体比较开放超声刀组和开放钳夹法组两组之间的术中出血量没有明显差别[(285±76)ml比(251±58)ml,P=0.27],但是分层分析显示在肝硬化较重的S2~S4级病人中,开放超声刀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开放钳夹法组[(323±82)ml比(263±63)ml,P=0.03];在脂肪肝病人中,开放超声刀组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多于开放钳夹法组[(309±81)ml比(259±71)ml,P=0.04]。结论超声刀在腹腔镜下使用较开放手术更能体现其优势,开放手术中肝硬化和脂肪肝较重的病人不推荐使用超声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循肝静脉入路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胰外科59例循肝静脉入路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5例行鞘内阻断,24例行鞘外阻断,其中51例联合Pringle阻断(15+5)min,最多阻断5次,累计75 min,22例解剖第二肝门联合肝静脉预阻断。手术时间为(155.8±71.3)min,术中出血50~600 mL,术中输血2例,无中转开腹病例。术中肝静脉修补5例,发生CO2栓塞4例。术后胆漏4例,胸腹水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出血、肝衰病例,无再次手术或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9±5.4)d。结论 循肝静脉入路腹腔镜下肝切除技术安全可行,术中准确定位、暴露肝静脉走行是为关键,断肝过程应避免肝静脉损伤和气体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梗阻性胆囊炎患者9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观察组的治疗,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差异。结果 观察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观察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无术后死亡病例;对照组中转开腹3例,发生胆管损伤2例、出血1例、胆汁漏2例,术后死亡1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少,简单,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9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术指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术后1、3、5年总的生存期等数据。结果 术中出血量为263.59±252.9 mL,手术时间为320.5±119.56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腹腔积液9例(4.6%),胸腔积液9例(4.6%),胆漏3例(1.5%),术后出血4例(2.0%),术后肺炎2例(1.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7%(27/197)。术后住院时间为8.9±3.63天。随访至2021年6月1日,共有67例患者肿瘤复发,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复发率34%。术后1、3、5年无瘤生存期分别为84.2%、65.2%、59.4%。术后1、3、5年总生存期分别为96.3%、86.8%、83.6%。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是安全可行的,长期疗效与开腹肝切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肝切除术后抗凝治疗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96)和抗凝组(n=96),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抗凝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诺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记录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凝血功能等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常规组VTE发生率分别为2.1% vs. 5.2%(P=0.441),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术后输血、术后感染、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患者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中使用止血患者与未用止血药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400 mL是肝切除术患者抗凝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患者INR、APTT、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组。结论 肝切术后抗凝治疗有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趋势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LCBDE+PD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组(LCBDE+PDC组,n=22)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组(ERCP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结石数目、结石长径、WBC、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LCBDE+PDC组相比,ERCP组手术时间更短[(26.58±6.59)min vs (79.95±9.95)min]、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更短[(14.18±1.64)h vs (21.59±3.53)h],术后第1天WBC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数量≤2枚及结石长径≤15 mm的患者,采用LCBDE+PDC与ERCP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ERCP治疗较LCBDE+PDC在总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7例胆囊结石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组,n=75)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组,n=72)。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较于OC组,LC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但总的住院费用较高;反映肝功能指标的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以及Child-Pugh评分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更小,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ICU入住率、Child-Pugh分级术前术后的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功能Child-Pugh A、B级的胆囊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LC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相比,LC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对肝功能影响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两种联合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分析术式优越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114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C+LCBDE组以及ERCP/EST+LC组。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和患者手术耐受性,以及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 vs 92.9%,P>0.05);并发症方面,LC+LCBDE组残石率,胰腺炎、胆管炎、腹胀发生率均低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C+LCBDE组在住院费用、耗材费用、术后GIQLI生存质量和患者手术耐受性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住院时间、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EST+LC组优于LC+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术式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与ERCP/EST+LC术式手术成功率相近,但LC+LCBDE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费用少、患者耐受性好、术后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为传统组(39例)和加速康复组(ERAS组,15例)两组。传统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ERAS组接受加速康复外科策略的围手术期处理,主要包括:术前教育、术前减黄、术前营养支持、术中保温、术后强化镇痛、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早期恢复口服饮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强化血糖控制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再手术率、术后平均住院日、治疗费用,以及胰瘘、胃排空延迟和其他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以及术前黄疸或糖尿病构成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死亡2例,再手术1例,1周内再入院1例。ERAS组没有死亡、再手术及再入院病例。传统组共发生胰瘘12例,ERAS组2例(30.8% vs 13.3%,P=0.191)。其中传统组有B级胰瘘2例,C级胰瘘3例,A级胰瘘7例;ERAS组均为A级胰瘘。传统组胃延迟排空发生率显著高于ERAS组(35.9% vs 6.7%,P=0.031)。包括腹腔出血、腹腔积液等其他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ERAS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21 d vs 17 d,P=0.046)和住院费用(97 130元 vs 80 963元,P=0.047)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 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特点所制定的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胰瘘、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镊与超声刀结合传统结扎方法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期间序贯收入的1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一组用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镊手术即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镊组(简称双极电凝镊组),一组用超声刀结合传统结扎方法手术即超声刀结合传统结扎组(简称传统结扎组)。2组均由同一手术组医生进行手术。分别比较2组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块直径、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并发症(术后出血、喉返神经麻痹、术后皮瓣下积液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果双极电凝镊组有效病例数48例,传统结扎组49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以及包块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术式中,双极电凝镊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传统结扎组(P<0.001);术后引流量双极电凝镊组明显多于传统结扎组(P<0.05);双极电凝镊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结扎组(P<0.05);2组均无术后出血、术后喉返神经麻痹、术后皮瓣下积液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结论用超声刀结合双极电凝镊行开放甲状腺手术要优于超声刀结合传统方法行甲状腺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不同断肝方式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射频消融术(RFA)辅助断肝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确诊为多病灶原发性肝癌的1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2例为肝切除术中应用RFA辅助断肝(RFA组),84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术(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总胆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F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亦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AFP、TBA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时均显著下降(P<0.05),且RFA组ALT、AST、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RF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4/72),低于对照组的15.48%(χ2=3.930,P=0.047)。对照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85%、64.28%、57.14%和88.10%、58.33%、47.62%;RFA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0%、87.50%、69.44%和95.83%、75.00%、61.11%。两组术后3、5年累积总生存率和1、3、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切除术中应用RFA辅助断肝,对于治疗多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出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生存率高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凝血器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实施射频凝血器辅助治疗,对照组另实施常规钳夹辅助治疗,观察2组一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效果(输血患者比例、术后24h腹腔引流量)、肝功能(以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 L)、谷草转氨酶(AST)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随访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少,输血患者比例、24h腹腔引流量、胆漏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术后1年随访生存率显著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肝功能指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凝血器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及1年生存率、改善肝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每组患者各50例。电刀组给予常规的高频电刀切除,超声刀组患者给予超声刀手术切除。以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组间术中术后各项指标、TSH、PTH、PCT水平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超声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电刀组(P<0.05)。②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超声刀组患者的TSH、PTH水平均高于电刀组,而PCT水平则低于电刀组(P<0.05)。③超声刀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电刀组患者22.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电切术相比,超声刀手术切除甲状腺肿瘤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且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应用射频凝血器断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2月行完全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断肝器械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射频凝血器断肝)和对照组(25例,超声刀断肝),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325.00±111.80)m L vs.(628.00±119.09)m L)]、输血患者比例(3/20vs.11/25)、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110.00±57.95)m L vs.(334.40±209.56)m L]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总生存率(75.0%vs.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瘤生存率(75.0%vs.36.0%)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腹腔镜肝癌手术中,应用射频凝血器断肝可有效减少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无瘤生存率,近期效果优于术中使用超声刀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其中2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腹腔镜组),另25例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 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完全腹腔镜治疗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疗效相同,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血小板选择蛋白(P-selectio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的检测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0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淋巴结浸润14例,伴肝转移11例;临床分期I~II期24例,III~IV期16例。选择同期胰腺炎患者40例(胰腺炎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检测ICAM、VCAM、E-selectin、P-selection、ALCAM水平。结果 胰腺癌组ICAM、VCAM、E-selectin、ALCAM水平高于胰腺炎组和对照组,胰腺炎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P-selection水平低于胰腺炎组和对照组,胰腺炎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胰腺癌患者ICAM、VCAM、E-selectin、ALCAM水平高于I~II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胰腺癌患者P-selection水平低于I~II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伴淋巴结浸润患者ICAM、VCAM、E-selectin、ALCAM水平高于不伴淋巴结浸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伴淋巴结浸润患者P-selection水平低于不伴淋巴结浸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ICAM、VCAM、E-selectin、ALCAM水平高于不伴肝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P-selection水平低于不伴肝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且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