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志永 《中国骨伤》2007,20(9):563-564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较常见的儿童骨骼发育性疾病,大于18个月的儿童需手术矫正,术中的准确操作、术后的正确护理和功能锻炼直接影响着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我院小儿骨科2002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加股骨粗隆下缩短旋转截骨加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193例(298髋),其中12髋发生再脱位,就其原因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93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中,双侧髋发病者105例,单侧髋发病者88例(左侧55例,右侧33例)。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12例(12髋)手术后再脱位的患者中,女9例,男3例;年龄216岁,平均5岁。  相似文献   

2.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炎性髋关节病的近期疗效,探讨该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11例(15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患者进行随访,男9例,女2例;年龄16~53岁,平均32.5岁。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松动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技术难点。结果:失访1例,实际得访10例(14髋),10例疼痛缓解:随访时间平均16.2个月(8-34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9±3.4)分(2-47分),术后16个月平均(85.1±3.1)分(46-94分);术前屈髋度0°-75°,术后16个月35°~105°;术前外展度0°-30°,术后16个月15°~55°。评价:优10髋,良3髋,差1髋。9例术后生活自理,其中6例可奔跑。1例疼痛部分缓解,关节功能恢。复差。无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无异位骨化。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术中的精细操作和个体化手术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强直的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次住院治疗,行全部4个关节置换的可行性以及手术方法的设计和术后的康复.[方法]对3例同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次住院,分两次手术行下肢4个大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1例,第1次手术行左侧髋关节置换,第2次手术行右侧髋关节及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另2例两次手术分别行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进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术后3 d将下肢置于CPM机进行髋、膝关节屈伸练习,术后2周下床学习行走,出院前达到在支具扶助下行走100步.[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活动范围为105°~145°,平均135°,膝关节活动范围为45°~60°,平均54°;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平均83分,均为良,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第1例左侧膝关节74/75分,为良,其余5个膝关节均为优.[结论]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次住院治疗、行全部4个关节置换不仅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便于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其中以单次手术行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71例(72髋),其中2例(2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69例(70髋)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年龄80~89岁,平均85.5岁。无一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后均在2~3 d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1~72个月,平均47.7个月,术后死亡15例:术后1年内有7例;术后第2年有4例;术后第3年有3例;术后第4年有1例,其余病例均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4.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远期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观察,探讨DHS系统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于骨折早期经髋关节外侧切口行DHS内固定术,手术当日于术前即开始应用抗生素且连续应用7-10d,术后1周开始患髋关节及同侧膝关节的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和主动运动。结果:所有病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11W,平均9.5W,2-4W开始负重,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关节功能优良率88.6%。结论:DHS系统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可靠,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冰 《中国科学美容》2014,(15):140-142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手术指标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全髋组(P<0.01);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优于全髋组(P<0.01);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23%高于对照组77.36%(P<0.05);并发症发生率5.77%略低于全髋组15.09%(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降低手术风险,维持股骨颈假体位置,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CPM机在断指再植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手术治疗后患指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的恢复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32例患者44指离断伤行断指再植术治疗,其中20例术后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12例术后未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手指功能的康复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获6~1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患指全部成活.20例使用CPM机患者与12例末使用CPM机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运用顾玉东断指再植评定标准,使用CPM机组共20例26指,优6指,良13指,可4指,差3指,优良率为73.1%;未使用CPM机组共12例18指,优2指,良7指,可5指,差4指,优良率为50.0%. 结论断指再植术后2~12周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可以减轻疼痛,防止术后粘连,促进指间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1997年6月至2008年7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5例47髋行半髋关节表面置换,男25例,女20例;年龄29—49岁,平均36.6岁。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病因、Ficat分期、髋部手术史、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等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Harris髋关节评分作为因变量,分为优、较好、良、差4类,其中前2类视为功能恢复满意。结果45例患者随访1—11年,平均8.6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5例,较好20例,良8例,差2例,满意率为77.8%。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4个因素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发现此4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锻炼时间可明显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常双侧发病,治疗更加困难,采用保留股骨头的治疗方法较为理想。目前,采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疗效的报道甚少。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双侧ONFH患者22例44髋,男10例,女12例;年龄22~41岁,平均32.6岁;体重指数(BMI)16.5~30,平均23.9。按ARCO分期标准分为:Ⅱb期9髋,Ⅱc期14髋,Ⅲa期8髋,Ⅲb期5髋,Ⅲc期8髋。术中所取血管蒂均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棘支骨瓣转移术。双髋分两次进行手术,手术间隔12~16个月,平均14个月。 结果:随访时间为36~47个月,平均40.3个月,单髋术中失血量200~500 ml,平均358 ml。双侧髋关节术后6个月、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均较各自术前有明显提高;双侧髋关节术后相同时间点的HH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初次手术侧1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痊愈,其余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根据ARCO分期标准2髋由Ⅲb期病变进展至Ⅲc期;1髋由Ⅲc期进展至Ⅳ期,并于术后14个月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分两次手术治疗双侧ONFH,合适的手术间隔对初次手术侧功能恢复影响较小,双侧髋关节术后早期临床功能评价较高,是治疗双侧ARCOⅡ~Ⅲ期ONF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