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血清蛋白和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30g/L)的结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肠内营养治疗)和对照组(20例,普通饮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肿瘤组织PCNA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CNA无明显变化(P=0.244)。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有效,且并未刺激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m1(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S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外联合营养)59例,对照组(单纯肠内营养)57例,治疗后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同时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比单纯的肠内营养支持更能快速纠正负氮平衡,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建议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实施早期的肠内外联合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对伴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106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53例)和普通肠内营养组(53例)。于术前5d、术后1d和9d分别进行免疫学指标和急性相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d,免疫营养组免疫学指标C04、CD4/CD8、IgG、淋巴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和CH50水平均高于普通营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则低于普通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的15.1%(8/53)(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d,明显短于普通营养组的(9.2±2.1)d(P〈0.05)。结论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术后创伤和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肠外营养组(PN)和肠内营养组(EN),每组7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静脉炎、腹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与术后7 d相比较,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ATL及AST水平均显著改善,但EN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N组(P0.05),且肠道恢复时间及营养费用等均显著低于PN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 ,术后 2 4~ 2 8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 ,观察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肠内营养的关系。结果 通过肠内营养 ,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血浆蛋白和前白蛋白上升最明显 (P <0 .0 5 ) ,营养前后免疫指标IgA ,IgG ,IgM ,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有效保障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稳定性 ,防止细菌移位 ,避免了因此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为 《腹部外科》2004,17(4):218-2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 对 5 9例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观察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变化 ,并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老年大肠癌病人 ,其各项营养指标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转铁蛋白明显提高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 ,有利于维护肠屏障功能 ,并能增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强化肠内免疫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全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曾合并术前营养不良,其中60例患者术后早期接受普通肠内营养(EN组),另外60例接受强化的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及免疫指标(血清IgA、IgG、IgM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观察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问各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且EIN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EN组(P0.05),两组间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IN组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较EN组低(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164例,将其中接受早期肠内营养85例作为观察组,其余79例仅行禁食水,胃肠减压及生长抑素等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淀粉酶、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糖恢复情况等),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白细胞、淀粉酶、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糖复常时间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减少老年急性水肿胰腺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行集束化营养管理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接受同期放化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3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行常规营养管理;观察组行集束化营养管理,包括营养知识教育、营养评估筛查、保证营养摄入、治疗相关症状的预防及处理、康复运动指导、心理支持。干预前后评价两组营养摄入达标情况、营养不良与疗程延后发生率,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营养不良与疗程延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指数、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75%能量摄入达标率和75%蛋白质摄入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集束化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及临床营养支持现状,为开展临床营养支持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309例住院患儿采用STRONGkids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参考标准及自制患儿营养支持情况调查表,通过现场查阅病历信息、床边查看营养护理及测量相关数据的方法收集资料。结果 8.41%住院患儿存在高度营养风险,48.87%存在中度营养风险;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2.65%。111例(35.92%)患儿实施营养支持,其中肠内营养17例、肠外营养68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26例。结论住院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率偏低,营养支持方式欠佳。应正确评估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指导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2.
腹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手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将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肠内与肠外营养两组。自术后第一天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持续8天。结果发现营养支持前后研究组病人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手术后第二日即达到正氮平衡,无明显的肝肾功能影响,消化道反应轻。认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Total intraperitoneal nutrition (IPN) for patients in whom enteral nutrition is impossible would utilize the access techniques of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avoid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nnulation. W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a lipid emulsion was quantitatively absorbed from the dog's peritoneal cavity over four hours. We have now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total IPN in dogs over periods up to four weeks. A solution of 1.25% amino acids, 1% glucose, 77 mEq/L Na, 4 mEq/L K, and 81 mEq/L Cl (AGE) was administered IP at 65 mL/kg every 12 hours in combination with 25 mL/kg of 20% lipid emulsion to five dogs allowed free access to food and water for ten days. Sixty percent of administered fluid was absorbed. When AGE and lipid were administered separately every 12 hours to six dogs, 90% was absorbed. In five dogs kept strictly NPO for two weeks while receiving alternating AGE and lipid, absorption averaged 60%. Removing the amino acids allowed absorption to remain at 70% for two weeks, although it dropped to 40% by four weeks. Nine dogs were maintained for a mean of 3.5 weeks while strictly NPO using a solution of 1% glucose and electrolytes at 120 mL/kg every 12 hours with 50 mL/kg of 20% lipid given at a third separate infusion. During the fourth week, they absorbed 118 mL/kg/24 hours of fluid and 26 calories/kg/24 hours. Body weight decreased to 75% of control over four weeks. 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 (CBC), Na, K, Cl, total protein (TP), SGOT,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P) remained unchanged during this tim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对两种营养支持模式的顺应性和效果。方法: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男24例,女12例,中位年龄61(43~75)岁,分为两组:18例接受全肠内营养(EN),18例接受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比两组营养支持的实施、临床表现、营养相关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EN联合PN组病人对EN耐受性优于单纯EN组:EN联合PN组仅1例(5.6%)因腹泻而中止EN,其余均完成EN:EN组病人9例(50%)不耐受,4例病人需减慢EN灌注速度,未完成部分由PN补足,5例不得不中止EN,完全改为PN两组病人营养等相关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N联合PN模式更适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危重病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合理应用营养支持不仅能够纠正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机体正氮平衡,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改善病人临床结局。营养支持已由最初单纯供能用途发展成为某些严重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如何实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均衡结合,更好地开展个体化和预防性营养治疗,将是今后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急性炎症反应和改善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78例ASP前瞻性的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40例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组成EN组,检测78例ASP病人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按随机接受肠内、肠外营养7 d后再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观察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结果 肠内营养组7 d后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APACHEⅡ明显改善(P<O.05),TPN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可缓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少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能改善疾病的愈后,SAP病人,血液流动学稳定,肠功能基本恢复时营养支持优先考虑鼻肠管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9.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9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术后白蛋白用量、死亡率、并发症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耐受性较好。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白蛋白、体重、上臂围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9±12)h较肠外营养组(38± 14)h短,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切除患者而言,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PD术后营养支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2008年至2011年间,按特定筛选标准入组40例病人。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PD术后病人EN和PN支持模式后的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PN组和EN+PN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前1 d,术后第7、10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7、1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N+PN组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PN组(P<0.05)。PN组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机会较大(P<0.05),EN+PN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PD术后病人PN和EN支持对营养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N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相对EN有一定优势,但长期应用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行消化道EN,并以EN和PN联合方式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