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将利多卡因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多卡因减轻丙泊酚注射痛方面,对两者之间的麻醉相互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少。本研究以脑电双频指数(BIS)50为麻醉深度指标,并结合血液动力学变化,探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的舒芬太尼TCI为0.5 ng/ml(SF组);芬太尼为2.5 ng/ml(F组).观察麻醉期血液动力学改变、泵注丙泊酚的入睡时间、BIS降至60的时间、停药后患者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OAA/S评分及术后24 h并发症.结果(1)F组麻醉诱导时的SBP、DBP低于SF组(P<0.05);两组在麻醉诱导时HR比麻醉前均显著降低(P<0.05);F组在手术开始时的SBP、DBP、MAP高于SF组(P<0.05);F组拔管期的SBP、DBP均高于SF组(P<0.05);(2)SF组的入睡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停止丙泊酚后30、60 min SF组的OAA/S评分低于F组(P<0.05);(3)SF组术后24 h躁动发生率、主诉需要阿片类药物少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TCI入睡快,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3.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喉罩通气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米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超短效U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苏醒迅速等优点。理论上靶控输注(TCI)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结合使用喉罩用于体表短小手术,能够缩短诱导和苏醒时间,减少诱导和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波动,使麻醉恢复期更易得到控制。本研究比较应用雷米芬太尼+异丙酚和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并置入喉罩用于斜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特定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终点指标,丙泊酚为主要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探索出安全的麻醉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30例40~60岁ASA Ⅱ~Ⅲ级择期CABG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维持目标BIS在45~55。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切皮前和关胸前辅助给予芬太尼3~7μg/kg。观察目标BIS下丙泊酚浓度、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并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目标BIS下TCI丙泊酚血浆浓度麻醉诱导为1.6μg/ml,心肺转流(CPB)前为2.0~2.4μg/ml,CPB期间为2.2μg/ml,CPB后为2.3μg/ml。诱导期间30%患者需要少量山莨菪碱和去氧肾上腺素。CPB前及CPB中有55%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在CPB结束时达峰值,手术结束时回落,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TCI技术可以安全用于CABG麻醉诱导和维持,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维持平稳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背景我们开发出来一种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可以在全麻诱导和维持期间实现在双频指数(bispeclral index,BIS)监测指导下对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闭环联合输注。本研究比较了其与人工靶控输注的差异。方法这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了19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入双闭环或人工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组。通过计算总体分数对两组进行比较,该分数包括充分麻醉即BIS在40~60的时间比例、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及摆动等整体性能。其他次要的观察指标包括爆发抑制比的发生率、气管插管所需时间以及用药量。结果双环控制组中83例患者和人工控制组中84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双环组的总体分数较好、充分麻醉的时1'4较长(26±11vs43±40,P〈0.0001;82%±12%vs71%±19%,P〈0.0001)。超过目标值(BIS〈40)、未达目标值(BIS〉60)以及爆发抑制比的发生在双环组出现明显较少。双环组需要更频繁地对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输注做出调整,但调节幅度较小;该组患者雷米芬太尼的使用量较大[(0.22±0.07)μg·kg^-1·min^-1 vs(0.16±0.07)μg·kg^-1·min^-1;P〈0.0001],而气管插管的速度较快[(10±4)分钟vs(11±5)分钟;P=0.02]。结论全身麻醉期间,控制器可以帮助自动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并将BIS值维持在预定范围内,这一点优于人工输注。  相似文献   

6.
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剂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临床评价两种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给药方法。方法:ASAI-II级,年龄18-55岁的40例择期行胸及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人,F组以芬太尼10ug/k 丙泊酚1mg/kg进行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5/4/3ug/kg^-1.h^-1+丙泊酚5/4/3mg./kg^-1.h^-1输液方案。P组以芬太尼2ug/kg 丙泊酚2mg/kg诱导,芬太尼2ug.kg^-1.h^-1,+丙泊酚10/8/6mg/kg^-1.h^-1方案维持麻醉,记录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儿茶酚胺和BIS等变化和术后情况。结果:F组在插管,切皮,术中探查,拔管时较P组血液动力学稳定(P<0.05),儿茶酚胺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意识恢复时间相似,术后4小时VAS和24小时镇痛药用理F组均明显低于P组(P<0.01),SpO2和RR监测显示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1)F组给药方法的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应激反应抑制良好,(2)F组与P组相比,效/价比高。(3)F组具有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相似文献   

8.
手控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自主呼吸患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深度镇静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尤其是呼吸抑制。这些副反应的产生可能与药物的组合以及给药技术有关。靶控输注(TCI)可能会优化给药方法。因此,在这项对择期结肠镜检术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使用丙泊酚的同时加用瑞芬太尼是否利大于弊。第二,与手控输注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接受择期结肠镜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爱手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细(MCI)(0.12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2分钟后改为0.0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TCI)(1ng/ml),或安慰剂组(生理盐水靶控输注或以相应的速度手控持续输注)。所有患者都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调整靶浓度至相应水平使得患者处于深度镇静、对语言指令无反应的同时保留自主呼吸且不需要辅助通气。结果安慰剂组发生沐动、咳嗽和呃逆、暂时干扰检查操作的人数显著多于研究绍、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指标没有显著临床差异.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使用瑞芬太尼时,靶控输注组(TCI)与手控输注组(MCI)相比,呼吸减弱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TCI:n=7,MCI:n=16,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深度镇静时比单独丙泊酚能提供更好的结肠镜检术条件与手控输注瑞芩太尼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昆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并减少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TCI:n=7,MCI:n=16,P〈0.05).  相似文献   

9.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成人麻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高龄高血压大鼠血液动力学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48只高龄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小剂量丙泊酚组(B组)和大剂量丙泊酚组(C组),观察输注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并于30min时处死大鼠,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浆、心肌和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 B、C组血压、心率随着丙泊酚输注进行性下降;B、C组肾素活性显著低于A组;B、C组血液、心肌及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低于A组。结论 丙泊酚麻醉对高龄高血压大鼠循环有与剂量及时间有关的抑制;丙泊酚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是其对血液动力学抑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对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药代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靶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差值并评价TCI系统的性能。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8岁-44岁,n=20),B组(45岁-64岁,n=30),C组(65岁-80岁,n=2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指数维持在45-55。TCI开始后5 min、10 min、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抽取动脉血检测雷米芬太尼血药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执行误差的绝对中位数(MDPAE)及摆动度(wobble)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三组患者各时点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均明显低于靶浓度。输注后5 min、10 min,C组的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显著高于A、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各时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TCI系统偏离度(MDPE)在正常范围, MDAPE大于该范围,摆动度也较大。结论TCI时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差异较大,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在国人使用雷米芬太尼TCI静脉麻醉时,应根据不同年龄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12.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输注芬太尼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静脉麻醉(TIVA)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诱导快速、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的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靶控输注(TCI)又称目标浓度输注,代表着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最新进展。TCI能维持效应室或血浆丙泊酚的浓度在有效的范围,避免有效浓度波动带来的术中知晓、循环抑制、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丙泊酚的镇痛作用较弱,常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本研究应用TCI丙泊酚复合恒速输注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麻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或氧化亚氮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术后麻醉苏醒、早期拔管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级,临床诊断为不孕,拟于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人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所有病人均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给药诱导及术中维持麻醉,罗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插管后维持丙泊酚靶浓度3μg/ml不变,雷米芬太尼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按0~1μg·kg^-1·min^-1输注给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B组:待手术开始气腹稳定后,丙泊酚靶浓度降至2μg/ml并维持,通过调整雷米芬太尼的输注给药速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C组:丙泊酚TCI和氧化亚氮吸入维持麻醉。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保持(65±1)%,通过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三组病人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三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最短,C组最长。结论低浓度丙泊酚TCI(2μg/ml)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手术,可使病人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分别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及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靶浓度为4ng/ml)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分别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为4μg/ml)行静脉全麻,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HR、MAP、SpO2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R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F组和S组(P<0·01),麻醉恢复时间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吸宫时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均低于F组和S组(P<0·05,P<0·01),R组的呼吸抑制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的麻醉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其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的麻醉方法,但要注意雷米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谱指数反馈调控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反馈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每组20人。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设定在50。诱导前3min一次性静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3μg/ml,诱导及维持期间保持不变。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实时BIS值、术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附加药物剂量、呼唤睁眼反应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知晓情况和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结果 反馈组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所用升压药少(P<0.01),停药药呼唤反应恢复时间较短(P<0.05),但定向力恢复时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BIS的最高值、最低值及清醒值、定向力恢复时的数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芬太尼均可以使反馈输注组BIS值和靶控输注组BIS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 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的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具有这种特性的输注系统能够满足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要求,具有异丙酚用药量少、苏醒快、术中血压比较稳定的优点,使得麻醉深度的调控更加精确。由于不同药物对BIS的影响不同,BIS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仅对某些药物是特异的。  相似文献   

16.
持续输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 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 例,≥65岁(Ⅰ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速度60ml/h,<65岁(Ⅱ组)者输注速度75ml/h,抽取动脉血 分析药物血浆浓度,用四种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丙泊酚血浆浓度,计算样本加权残差(WR)、绝对值 加权残差(absWR)。结果 Schuttler模型在Ⅰ组病人,中位数加权残差(MDWR)显著小于其他三种 参数(P<0.01),对所有病人输注期间预测浓度 实测浓度的拟合程度最好(P<0.01)。结论 仅 Schuttler药代动力学模型适合用于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期间和停止输注后的药物浓度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脏手术患者150例,以丙泊酚TCI、雷米芬太尼3~5μg/kg诱导,丙泊酚-雷米芬太尼2~8 ng/ml TCI维持,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10.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Ce)2~8 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浓度(Cp)1~2μg/ml]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点丙泊酚浓度及双频指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靶控输注技术(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定量分析意识消失、置喉镜和切皮时所需丙泊酚的血浆浓度和比频指数(BIS)变化。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 芬太尼组(PF组)。分别观察50%病人意识消失、抑制置喉镜和切皮时体动反应所需丙泊酚浓度和BIS变化。结果 50%病人意识消失时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CP50s)最低,50%病人意识肖失双频指数(BIS50s)最高。单用丙泊酚CP50s为3.10μg/ml,BIS50s为77.8;抑制置喉镜和切片时体动反应丙泊酚的血浆浓度比意识消失时分别高0.38倍和1.36倍,BIS50值分别降低8.5%和35.0%。芬太尼使三个时点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显著降低;而BIS50有所升高。结论 ⑴临床三个时点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不同,BIS值随丙泊酚浓度的增减而变化。⑵辅用芬太尼,三个时点丙泊配合的血浆浓度降低,对BIS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长时间输注丙泊酚可能的风险-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丙泊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药,但一些病例报告提示:在大剂量、长时间输注后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高脂血症、肝脏脂肪浸润和肌肉损伤、难治性的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即所谓的“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PIS)。PIS多见于小儿,也可发生于成人,有作者认为PIS的原因是因为代谢的异常。PIS的死亡率相当高,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20.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