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介入性疗法之一。它通过电流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产生治疗性热损伤,以破坏神经纤维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头、颈、胸、腰和骶部的疼痛。本文介绍射频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历史、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并简介脉冲射频,期望此方法能够在我国现代疼痛医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研究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 ,随机入组122例患者,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研究组)和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感觉阻滞上界达T8或T10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范围,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消失时间、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度.结果 麻醉失败3例,术中改变麻醉方案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研究组58例,对照组60例.麻醉有效性:两组药物达到T8麻醉平面的时间为15 min(中位数);达到T10的时间研究组为15 min,对照组为1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最高达到T2,最低在T12,多数在T5~T10在用药后30 min,两组多数患者(83.63%~88.33%)的运动阻滞处于改良Bromage评分2级或3级.停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消失的时间研究组平均(中位数)为210 min,对照组平均为18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感觉阻滞消失的时间在300 min.安全性:研究药物使用前后对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的观察显示,对照组有1例发生ALT改变(增高至152 u/L)、3例发生头晕、恶心、耳鸣、双腿麻木、不适、烦躁等不良反应,未经特别处理自行恢复.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有相似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过去认为大出血是肝脏切除手术的主要危险,但随着手术技术提高、手术器械的改进、对患者术前评估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肝脏解剖的深入了解,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小,使麻醉趋于简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镇痛中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双盲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96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48):氟比洛芬酯组和脂肪乳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吸入N2O和异氟烷,按需追加芬太尼或肌松药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氟比洛芬酯组经2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脂肪乳组经2 min静脉注射脂肪乳5 ml,2组同时采用吗啡进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首剂药物给予后8 h,经2 min静脉注射第二剂药物(氟比洛芬酯或脂肪乳).于术后2、8和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静息痛和咳嗽痛的程度.记录因镇痛不足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作为补救镇痛的情况.记录第1次PCIA的时间、术后24 h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脂肪乳组比较,氟比洛芬脂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痛和咳嗽痛VAS评分降低,术后24 h 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降低,第1次PCIA时间延长,术后24 h吗啡用量减少(P<0.05),其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仅表现为恶心和呕吐,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可提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醋酸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指导原则.结果样品原液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结论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L确定为0.6EU/ml,用样品原液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靶浓度控制输注用于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靶浓度控制输注 (target controlledinfusion ,TCI)技术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药代动力学在理论和技术上于 70年代就已经十分成熟 ,各种新研制的药物在其问世不久即可以定量地了解其在人体的代谢过程。按照药代动力学的参数用药无疑是最合理的 ,但由于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难以应用于临床。微型计算机的问世和其成本的下降使复杂的计算可以在瞬间完成 ,TCI技术很快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它的原理是将从特定人群中测得药代动力学参数编制成计算机软件 ,通过计算机控制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注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牵引、手法理筋、西药治疗及中药煎服等方法治疗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18个月.观察疗效。[结果]87例中优61例,占70.1%.良21例.占14.1%.差5例.占5.7%,优良率达94.2%.[结论]采用牵引、手法理筋、西药治疗及中药煎服等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脂肪乳剂对局麻药中毒的复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区域阻滞麻醉时,最严重的并发症莫过于局麻药中毒诱发的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因没有特效救治措施,仅可进行一般性的心肺复苏支持,被动地等待过量的药物从机体排出,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9.
吸入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斜视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静脉与吸入两种不同麻醉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特点。方法  10 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 2组 ,吸入组 5 0例 ,静脉组 5 0例。诱导后吸入组吸入 0 1%异氟醚复合N2 O :O2(1:1) ,静脉组用注入泵持续注入双异丙酚 ,第一个 10分钟为 10mg/(kg·h) ,第二个 10分钟为8mg/(kg·h) ,以后为 6mg/(kg·h) ,直至手术结束。观察对循环、呼吸、苏醒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恶心、呕吐、躁动、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在麻醉时间 ,手术时间 ,停药至拔管时间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术后 2 4小时哭闹、烦躁、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中两组患儿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眼心反射 ,其中心率低于 60次 /min吸入组 8例 ,静脉组 2 2例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相比效果满意 ,苏醒同样快 ,合并症少 ,但易致窦性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甘露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4 2只 ,随机分为 6组 ,正常对照组 (n =5 ) ;假手术组 (n =6 ) ,仅电凝双侧椎动脉 ;缺血对照组 (n =7) ,电凝双侧椎动脉 ,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10min后恢复脑血流灌注 ;地塞米松治疗组 (n =8) ,脑缺血复灌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10mg·kg-1,每日 2次 ;甘露醇治疗组 (n =8) ,脑缺血复灌后尾静脉注射 2 0 % (体积分数 )甘露醇 10ml·kg-1,每日 3次 ;地塞米松复合甘露醇治疗组 (n =8)脑缺血复灌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10mg·kg-1,每日 2次 ,同时给予 2 0 %甘露醇 10ml·kg-1,尾静脉注射 ,每日 3次。 6组均于 72h后断头取脑 ,于颞叶最宽处切取 3mm厚冠状面脑组织切片 ,行病理HE染色和TUNEL染色 ,计数海马区神经元密度和缺血细胞。其余脑组织行干—湿称重法测脑水含量。结果 :各药物处理组均能有效减轻脑水肿。与其他处理组比较 ,地塞米松处理组缺血性脑损伤表现最严重 ,而在地塞米松复合甘露醇处理组脑损伤表现最轻。结论 :地塞米松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甘露醇具有确切的减轻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 ,甘露醇复合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