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肾梗死和胡桃夹子综合征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急性肾梗死和1例胡桃夹子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除1例患者无高血压、发热外,3例发热,血压和乳酸脱氢酶(LDH)增高。4例均有血尿、腰痛、恶心,血常规增高。2例行CT检查,其中1例行肾脏MRI检查证实为左肾栓塞梗死,右肾挫裂伤肝破裂,行左肾切除、右肾部分切除肝修补术;1例溶栓治疗。1例由于梗塞时间过长,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每天10~250U)和肠溶阿司匹林(每天0.3g)治疗。1例行MRA证实为胡桃夹子综合征,行自体肾移植。结果:1例溶栓治疗者恢复部分肾功能;1例行左肾切除、右肾部分切除及肝修补术者肾功能处于临界值,痊愈出院;1例行自体肾移植者痊愈出院;1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者体温恢复正常,腰腹部疼痛缓解。结论:急性肾梗死和胡桃夹子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容易混淆。对急性肾梗死,早期溶栓治疗能恢复部分肾功能。对左肾梗死要考虑到胡桃夹子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急性局灶性肾梗死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局灶性肾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急性局灶性肾梗死患者的资料.年龄53(45,52,63)岁.以腰腹胀痛就诊2例,以上腹痛就诊1例.疼痛时间1~4 d,平均3 d.行B超和双肾CT检查均提示局灶性肾梗死,左肾2例,右肾1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0~15.8)×109/L,中性0.78~0.86;尿蛋白0.48~0.86 g/24 h,酮体+~++;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8~126 U/L,乳酸脱氢酶(LDH)320~430 U/L,谷氨酰转肽酶(GTP)73~96 U/L,血SCr 85~230μmol/L,BUN 11.5~15.5 mmol/L.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溶栓抗凝治疗,并结合文献对急性肾梗死的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3例治疗均获成功.2例行DSA,并予尿激酶100万U溶栓治疗,第3天再次利用原DSA管造影,见肾动脉通畅.另1例予哌替啶50 mg、黄体酮20mg止痛解痉处理,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及低分子肝素6000 U抗凝治疗,1 d后疼痛缓解.1周后复查CT示3例肾梗死灶明显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3例随访0.5~2年,平均1.5年,均痊愈. 结论 急性肾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检查,溶栓抗凝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肾梗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急性局灶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治(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例急性局灶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治经验,并结合献对急性肾梗塞的临床疗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解痉止痛和经静脉抗凝治疗,2例患疼痛缓解,随访复查局部肾梗塞灶仍存。结论急性肾梗塞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临床诊断中需提高对肾梗塞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对3例急性肾梗塞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合病史,应用多普勒超声和双肾CT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尿激酶进行治疗。结果:3例均获得诊断,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急性肾梗塞患者可行B超、CT检查,并行溶栓治疗。对有心脏血栓的患者应先行心脏手术,然后再做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及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并观察溶栓或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肺栓塞发生时间为创伤性骨折后4~22 d。胸闷、呼吸困难为临床主要症状。12例中2例猝死。血气分析显示12例均为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40~60 mm Hg;3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0.5~1.0 mg/L,9例>1.0 mg/L;心电图显示异常。6例行CT肺动脉造影,阳性率为100%。12例中6例行溶栓治疗痊愈,4例行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症状缓解,2例因大面积肺栓塞死亡。结论:肺栓塞是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及心电图检查有鉴别意义,及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胰腺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确诊急性胰腺炎并符合本研究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抗凝组(38例)及对照组(35例),观察其血清学检测指标和预后.结果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细胞及动脉血气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重症化率、再手术率和病死率.不会加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出血倾向.结论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胰腺炎足安全、有效的,初步观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心电图、肺核素显像实验室检查,及排除诊断方法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抗凝,尿激酶溶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结果;及时判断和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效果好、副作用少。结论:提高临床怀疑诊断,结合排除诊断,对临床怀疑诊断的病例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抗凝或溶栓。  相似文献   

9.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回顾性分析1999~2010年收治的1 2例肠系膜上动脉(SMA)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 1例有明显的诱因,包括心房纤颤、高血压、糖尿病等;2例行导管溶栓、支架植入,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2例放弃手术.术后均行肝素抗凝治疗.死亡8例,病死率为66.7%.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SMA急性闭塞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的诊治经验。方法18例急性SMVT患者,6例行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中转手术),另12例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及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肠系膜。结果6例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中顺利溶栓、症状体征消失者5例(83.3%);另1例患者于非手术治疗17h后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而中转手术。13例开腹探查的患者中治愈9例(69.2%),死亡4例(30.8%),死于小肠广泛坏死短肠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首选,但对于已出现腹膜炎、穿孔等肠缺血坏死征象的患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老年下肢骨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6例,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成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患者38例,根据患者体重,低分子肝素钙组予以溶栓剂量q12 h皮下注射进行溶栓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溶栓剂量q12 h口服进行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 w,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变化情况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有效率为92.105%(35/38),利伐沙班组溶栓有效率为71.053%(27/38),低分子肝素钙组中溶栓有效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P=0.037);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降低患者血浆D-dimer(F=10050.7,P<0.001)及FIB水平(F=413.24,P<0.001),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F=53.21,P<0.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低分子肝素钙组出血发生率为15.789%(6/38),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为20.053%(8/38),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的溶栓疗效高于利伐沙班,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并无显著优势。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创伤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大手术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3例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阿替普酶100mg;3例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阿替普酶50mg。均后续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4000U/次,2次/d。结果:采用全量药物溶栓的3例都出现大出血,经补血、补液治疗,2例病情逐渐稳定,1例死亡。采用半量药物溶栓的3例均仅有少量出血,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手术后近期出现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用药物溶栓治疗时,考虑到手术创伤范围,可采用半量药物溶栓,既可达到较快改善缺氧症状,又可减少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25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均表现有腹痛,11例出现腹膜刺激征者;25例均由腹部CTA明确诊断。13例手术治疗,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溶栓治疗,7例经外周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1例治愈,4例(2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随访2~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4个月复发。结论彩超和CTA可早期确诊AMVT,确诊后及时适当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急性肾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其他不适;1例B超检查提示左肾占位,考虑错构瘤,另1例B超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均提示肾梗塞;1例肾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右肾动脉分支堵塞,另1例DSA未见明显异常;2例患者经抗炎、止痛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CT复诊提示病灶大部分消失。结论急性肾梗塞起病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易漏诊误诊,其明确诊断需借助增强CT及DSA检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是否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部分急性肾梗塞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106例,右下肢28例,双下肢5例,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患者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12 h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起病时间长短及有无禁忌,57例患者予以尿激酶10万U/12 h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 mL/d静脉滴注祛聚治疗.若患肢红肿明显,血象增高,辅以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继续抗凝治疗至少半年.结果:所有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其中1例合并晚期肿瘤患者为签字要求出院.1例患者入院时即有肺栓塞症状,由于经济原因未安装下腔静脉滤器,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出血等并发症.1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4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生活.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DVT合并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使用肝素治疗DVT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范围扩大,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阿替普酶置管溶栓治疗。结果对6例HIT患者行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溶栓综合介入治疗均有效,4例下肢肿胀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6例患者DVT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急性DVT接受肝素治疗后高度怀疑HIT者,应立即停用肝素,改用阿加曲班等替代抗凝药物,对于血栓范围扩大而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改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有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18例,分成常规尿激酶治疗组(A组)10例;大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B组)8例,前者按K/DOQI推荐的尿激酶溶栓方案进行处理,后者则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溶栓治疗,并后续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后再通率、复通后血流量、凝血指标等。结果A组患者行溶栓治疗56例次,溶栓后导管再通率71.4%,复通后血流量(198±32)ml/min;B组患者行溶栓治疗32例次,溶栓后导管再通率100%,复通后血流量(252±28)ml/min,2组患者导管再通率和复通后血流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各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持续泵入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障碍,再通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发生的经验。结果 15例均明确诊断,11例存活,4例死亡。对术后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无新发肺栓塞患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几率较高,病死率较高,对可疑患者要早期明确诊断、预防。术前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及早抗凝预防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CT/CTA确诊的11例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2例经手术证实,术后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经CT/CTA证实,其中5例经CT/CTA明确后手术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尿激酶抗凝、溶栓处理)。所有1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随访6个月~3年,11例患者均无复发。CT/CTA可早期确诊ASMVT,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溶栓或合适的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辅以抗凝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主要危害一方面可使患肢肿胀,影响活动,严重时可致残,另一方面可导致肺栓塞,严重时可致命。目前,临床上对于DVT的诊断已无困难,但在治疗方面始终存在分歧。现将DVT的治疗做一综述。1单纯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故除非有抗凝禁忌,否则所有DVT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香豆素类药物抑止纤维蛋白的形成。DVT急性期以低分子肝素为首选[1~3]。需长期抗凝则首选华法林。Snow等[3]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香豆素类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待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ratio,INR)达到2.0后停用肝素。因为单独应用抗凝治疗只能抑制血栓的生长、蔓延,不能迅速消除血栓[4,5],难以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sissyndrome,PTS)的发生,故单纯抗凝仅适用于有溶栓和手术禁忌的患者。抗凝治疗的时间长短因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