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一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modified MIS-TLIF组,n=53)和TLIF(TLIF组,n=53)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modified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modified MIS-TLIF组术后1、6、12个月ODI优于TIL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对于TLIF,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相较于传统MIS-TLIF,该技术减压空间充分,学习难度低。因此,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方式,可作为MIS-TLIF的一种替选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 69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无统计学差异。术后 3、6、12个月随访,评估 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 VAS,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及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中入路组比较,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显露时间短、显露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术后第 3及第 14天切口疼痛 VA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iltse入路组随访 12~18个月,平均 12.6个月; 正中入路组 12~19个月,平均 13.1个月。术后 1年 Wiltse入路组 JOA腰痛评分及改善率、腰痛及下肢痛 VAS、椎间融合率、肌萎缩 MRI评分分别为 24.7±3.5,77.0%±3.1%,1.0±0.7,1.1±0.3,71.0%± 5.8%,2.1±0.2; 正中入路组分别为 24.3±2.8,73.6%±6.4%,3.1±0.6,1.8±0.5,76.3%±6.1%,0.5±0.1。 Wiltse入路组腰痛 VAS低于正中入路组、MRI肌萎缩评分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入路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手术疗效相近,Wiltse入路创伤更小,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高放  熊伟  李锋  方忠 《骨科》2021,12(3):236-240
目的 探讨一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d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技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各时间点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评估感染控制情况,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各观察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基于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26.7±40.8) min,术中出血量为(232.4±58.0) mL。随访(15.3±6.9)个月(12~36个月)。12例病人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及ODI均持续下降,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0±1.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1.0±0.9)分,ODI指数由术前66.5%±10.0%下降至末次随访12.9%±3.1%,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影像学结果显示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术后1年融合率为100%。结论 OLIF技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充分、安全性好等优点,为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58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或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腰椎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Wiltse入路组47例,后正中入路组6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2 h、3 d、7 d的血清肌酸激酶,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9.6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2 h、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出血量较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的损伤小,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符合脊柱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石贵文  朱策  杨超华  王高举  王清 《骨科》2021,12(5):396-402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及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midline approach,M-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W-TLIF组(107例)和M-TLIF组(8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病人腰痛及下肢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分析比较两组的置钉精准率、上位椎体螺钉对邻近关节突关节的侵犯情况、螺钉内倾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情况。结果 W-TLIF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M-TLIF组(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W-TLI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明显优于M-TLIF组(P<0.05);W-TLIF组同一水平椎体、同侧螺钉内倾角明显大于M-TLIF组(P<0.05),上位椎体螺钉损伤邻近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TLIF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置钉精准率、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行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经Wiltse入路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痛改善明显,且能获得更大的螺钉内倾角,提供更佳的力学强度和融合条件,更能避免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 paraspinal approach,Wiltse入路)及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均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通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引流量[(67.50±33.21)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90.89±60.79)ml](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126.50±17.30)分钟]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32.80±19.57)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组术中出血量[(215.10±87.65)ml]与与后正中入路组中出血量[(326.00±91.8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3天腰痛评分[(4.57±0.61)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6.19±0.61)分](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14天腰痛评分[(2.51±0.62)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10±0.57)分](P0.05);47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37.39±6.59)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6.63±6.17)(P0.05),术后6个月椎旁肌间隙人路组ODI(8.55±4.80)与后正中入路组ODI(10.59±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后正中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腰痛及下肢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金耀  卢慧  姜为民  王根林  邹俊  陈洁 《骨科》2024,15(1):6-1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 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 min vs. (153.29±52.46) 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 d vs. (10.40±4.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郑亚东  陆生林 《骨科》2018,9(2):90-95
目的 比较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和改良组(采用改良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每组20例。传统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7.3±8.5)岁;改良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7.5±6.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 病人均获得7~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0.0±35.8) ml,术后引流量为(82.5±14.5) ml,末次腰痛VAS评分为(1.6±0.5)分,均优于传统组的(269.5±39.9) ml、(151.3±19.2) ml、(2.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棘突旁有限显露治疗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在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且能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术后病人腰背痛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治疗1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各55例,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功能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该术式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另一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均行腰椎管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进行复位,对腰椎不稳定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腰腿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获得良好纠正,行腰椎间融合者术后1年均出现融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较,肌间隙入路组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 选择性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是可行的;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原始解剖结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同样可行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或需拆除内固定手术的67例患者(骨折病例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1.4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9±0.6分,Cobb角20.1°±3.5°,累及T11椎体5例,T12椎体12例,L1椎体12例,L2椎体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9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6±0.8分,Cobb角19.8°±4.1°,累及T11椎体8例,T12椎体13例,L1椎体13例,L2椎体2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8个月。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87.4±5.3)%和(96.4±2.8)%;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86.7±6.5)%和(96.7±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75.0±18.1min、140.0±40.7ml及85.0±25.2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93.0±15.7min、230.0±35.5ml及160.0±43.5ml,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1、2、3周时的疼痛VAS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3.6±0.5、2.9±0.5及1.5±0.4分,后中入路组分别为4.9±0.6、4.1±0.6及2.8±0.4分,术后1周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3周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在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54例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采用TLIF术式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Wiltse入路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3例。术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24h、术后1周外周血肌酸激酶含量;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比较综合评价手术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序列、滑脱椎体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72.6±7.5min(65~85min),术中出血量86.8±78.9ml(80~175ml),术后引流量90.5±56.2ml(85~170ml);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9.0±6.7min(75~95min),术中出血量285.6±36.4ml(280~330ml),术后引流量195.6±20.7ml(190~2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24h外周血的肌酸激酶平均为271.4±128.6U/L(260~400U/L),而后正中入路组为553.7±201.5U/L(500~780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4.5±1.6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6.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后正中入路组Ⅰ级融合13例(56.5%),Ⅱ级融合10例(43.5%);Wiltse入路组Ⅰ级融合18例(58.1%),Ⅱ级融合13例(41.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三维重建均显示椎体间获得骨性融合。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在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可获得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且Wiltse入路TLIF术式具有操作更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5诊治的6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组),31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Wiltse入路组)。结果纳入的62例均获得随访1~2年,平均1.5年。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失效。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效果,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胸腰段脊柱单发椎体骨折33例,其中经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组14例,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植骨组19例。结果经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经传统入路组;经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较经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延长;术后Cobb角恢复情况2组无明显差异,但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常规入路手术组伤椎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能很好地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中出血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