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一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15例运用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经验和结果.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对15例壶腹周围癌或胰头癌行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采取优先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再施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总结围手术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15例中,肿瘤直径为(3.8±1.2) cm.手术时间为(7.6±1.2)h.手术出血量为(400±120) ml.术中清扫淋巴结数(5.1±2.2)个.钩突均完整切除.2例肠系膜上静脉侧壁切除修补.其中12例行胰肠捆绑式吻合,3例行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再次手术止血.胰漏2例,肠漏1例,伤口感染3例,均保守治疗成功.15例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1个月,其中3例复发,分别于术后6个月、8个月、9个月复发,其中1例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 动脉优先胰十二指肠切除具有安全,出血少,完整切除钩突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栓塞(SMAE)是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由于起病急,缺乏特异的检查手段,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易延误诊治,死亡率高达60%~100%,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为提高对SMAE的认识,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以来收治17例SMA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诊疗方法,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病历完整的11例SMAS患者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1.75:1,以14~25岁高发(72.7%);均以上腹部饱胀不适作为首发症状就诊,伴恶心、呕吐6例(54.5%,6/11),消瘦7例(63.6%,7/11);上消化道全程造影过程中见明显肠管逆蠕动4例,出现典型“钟摆样运动”1例,4例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迹;CT检查中3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明显减小(<22°);7例行静脉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4例保守治疗失败给予手术治疗,均恢复良好。8例患者术后随访6~102个月,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SMAS临床上相对少见,易于误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悉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SMAS)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十二指肠麻痹、Wilkie病等,其解剖病理学基础系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淤滞而间歇性发作上腹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1])。临床上以慢性SMAS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梗阻为主。目前,对于SMAS的诊断与治疗尚无共识。近年来,随着诊断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疾病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 1992年 7月~ 1999年 6月间收治的 1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  10例中术前明确诊断 4例。 10例均行手术治疗 ,证实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9例 ,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 1例。行肠切除术9例 ,单纯探查术 1例。治愈 6例 ,死亡 4例。结论 该病病因复杂 ,诊断困难 ,预后较差。只有提高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正确施治 ,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取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2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从发病到手术间隔的时间长短分为2组:Ι组为发病后6h内进行手术治疗者,9例;Ⅱ组为发病6h后进行手术治疗者,12例。所有取栓患者术中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术后应用肝素抗凝。结果:取栓和局部应用尿激酶后,观察30min,发现12例小肠血运恢复正常,其中Ι组9例全部恢复,Ⅱ组有3例恢复。Ι组无行肠切除者;Ⅱ组中有9例(75.0%)进行了肠切除,4例为局部切除,5例为长段肠管切除。Ι组病死率为0,Ⅱ组为41.6%。结论: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肠坏死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体会,探讨常见并发血管病变的处理方法。方法1990年1月~2005年12月年收治3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同时处理合并的内脏血管病变。结果30例获得临床治愈,2例分别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术后1年复查无栓塞及局部狭窄,CTA示肠系膜上动脉通畅,侧枝循环正常。30例术后随访2~15年,23例无局部狭窄或复发,7例死于心肌梗塞或脑出血。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取栓同时处理伴发疾病,可显著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的诊治经验。方法18例急性SMVT患者,6例行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中转手术),另12例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及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肠系膜。结果6例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中顺利溶栓、症状体征消失者5例(83.3%);另1例患者于非手术治疗17h后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而中转手术。13例开腹探查的患者中治愈9例(69.2%),死亡4例(30.8%),死于小肠广泛坏死短肠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首选,但对于已出现腹膜炎、穿孔等肠缺血坏死征象的患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0-2007年收治的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入院后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术,2例放弃手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4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7%.结论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DSA造影证实的45例脑动脉正常老年人和45例脑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脑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程度的关系及脑动脉狭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特点。结果脑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和血管内径较脑动脉正常者明显减小,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大(P均<0.001),两者阻力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脑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越严重,应重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并发肠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分析总结该并发症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易发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7年7月~2001年1月,采用三维去旋转矫形技术矫治各种脊柱侧凸430例,共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5例,3例发生在脊柱侧凸前路松解术后颅骨-骨盆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在后路矫形术后。结果5例患者经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暂停或减轻颅骨-骨盆牵引重量后症状逐渐缓解,5~7d后均痊愈。结论严重的脊柱侧凸,特别是后突型,术前躯干塌陷明显,估计术中脊柱伸展多、纠正百分比高或前路术后需快速大重量牵引的患者易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对此症只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肠系膜上动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国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相关测量指标,为SMA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0名(男107名,女93名)接受64层螺旋CT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测量SM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腹主动脉(AA)的直径,SMA直径与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的比值(dSMA/dSMV),SMA直径与腹主动脉直径的比值(dSMA/dAA),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1),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α);十二指肠中点层面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2)。结果 200名受检者的SMA显示清晰,其中变异者有15名,变异率为7.50%。dSMA、dAA、dSMV、α(°)、d1、d2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MA/dAA、dSMA/dSMV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在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然后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治疗,评价疗效。结果 12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患者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球囊扩张2例,球囊扩张+内支架植入术10例。对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0例无明显症状,2例有腹痛症状,经再次腔内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坏死、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优先"入路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范围和技巧。方法先探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判断可切除性后,完成以SMA、腹腔干为轴的右侧神经、淋巴组织的完全切除。结果 6例患者中,2例从右侧入路、3例从左后方入路、1例从前方入路完成SMA探查,其中2例行内引流术,另4例完成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术后除2例患者胃排空障碍外,无出血、胰瘘、腹泻等并发症。结论 "动脉优先"入路具有上述理论优势,同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其在切缘、预后方面的优势则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7例诊治转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3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9例(51.4%),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5例(40.5%),孤立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5.4%),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2.7%).急诊误诊19例(51.4%).院内死亡18例(48.6%),多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19例中3例遗留严重后遗症(短肠综合征2例,脑出血1例).共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其间5例死亡.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病因多样,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路径.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43~63岁,平均(53±8)岁.除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余无明确诱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支架治疗、保守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腔内支架治疗成功5例,未成功而转保守治疗9例.1例因疑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开窗,恢复远端肠系膜上动脉血供.15例中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7%.随访时间12 ~60个月,平均(28±14)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慢性肠缺血症状.保守治疗的患者CT随访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内支架均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成功率不高;对于症状缓解的患者及无症状的患者,可在长期随访检测下进行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肠缺血坏死征象时应尽早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极为罕见,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征性;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诊断水平的提高,确诊的早期隐匿性SISMAD病例逐渐增多,然而目前治疗方式尚无共识。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SISMAD机制、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1例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术式选择。方法 对 1 99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诊治的 2 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手术治疗 3例 ,手术治疗 1 8例 ,均治愈出院。其中Treitz韧带切断松解、下移术 (Ⅰ型术式 ) 4例 ;Treitz韧带松解、下移术加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空肠空肠端侧Roux en Y吻合术 (Ⅱ型术式 ) 9例 ;十二指肠横行部、空肠侧侧吻合术(Ⅲ型术式 ) 1例 ;胃大部分切除 胃空肠吻合术 (BillrothⅡ式 ,Ⅳ型术式 ) 2例 ;十二指肠空肠血管前移位吻合术 (Ⅴ型手术 ) 2例。其中 1例Ⅰ型术式、1例Ⅲ型术式经第 2次改行Ⅱ型术式后痊愈。结论 正确判断致病因素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 ,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