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发生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决策,并分析其短期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7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中转开腹组(60例)及腹腔镜组(70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语言构建中转开腹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效能。通过绘制校准图进行一致性检验。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64例,其中60例发生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7.9%(60/764)。肿瘤位置位于直肠[比值比(OR)=1.846,P<0.05)]、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评分Ⅲ、Ⅳ级(OR=2.381,P<0.05)、腹部手术史(OR=3.652,P<0.01)、肿瘤长径≥5 cm(OR=2.704,P<0.05)和体重指数(OR=1.109,P<0.05)是发生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重合度。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高于腹腔镜组(210 min比190 min,Z=-2.670,P<0.05);中转开腹组出血量高于腹腔镜组(170 ml比120 ml,Z=-6.018,P<0.01);中转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高于腹腔镜组(10 d比9 d,Z=-2.134,P<0.05)。中转开腹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10.0%(6/60)比4.3%(15/704),χ2=4.055,P<0.05];伤口感染率高于腹腔镜组[15.0%(9/60)比4.7%(33/704),χ2=11.318,P<0.05],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位置位于直肠、ASA评分Ⅲ、Ⅳ级、腹部手术史、肿瘤长径≥5 cm和体重指数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发生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PO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896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POI将患者分为PPOI组(59例)和非PPOI组(837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潜在预后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896例患者中59例患者(6.5%)术后发生PPOI。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糖尿病(OR=2.360, P=0.018)、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OR=2.196, P=0.036)、术后硬膜外镇痛(OR=2.399, P=0.007)、开放手术(OR=3.413, P=0.001)以及ICU住院时间≥48 h(OR=6.134, P<0.001)是发生PPO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698~0.838), 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3.9%、74.0%、72.9%。结论糖尿病、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转开腹风险因素。方法:对42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转开腹68例,中转开腹率15.8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转开腹风险因素为年龄≥65(CI=2.115,P<0.05),体重指数BMI≥25(CI=2.907,P<0.01),手术例数≤25例(CI=1.900,P<0.05),有腹部手术史(CI=3.205,P<0.05),有转移(CI=30.115,P<0.01),肿瘤大小≥6cm(CI=8.954,P<0.05)。结论:术前明确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转开腹风险因素可以评估手术难度,减少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 1 337例行LC病人术前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指标中分析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转开腹 1 3例。 4种因素 ,即胆囊壁厚度、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次数、一周内出现上腹痛、右上腹体征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论 从 4种危险因素可以预测中转的概率 ,在术前做好高中转风险的心理准备 ,术中能果断做出中转的决定 ,避免手术副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腹腔镜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3月西京消化病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的2966例病人的资料。并发症按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按1∶1比例行倾向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共有2966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组687例,开腹组2279例。匹配后共1354例病人纳入研究(两组各677例),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7.0%比24.2%,P=0.001),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比6.1%,P=0.818)。按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TNM分期、体质量指数、分化程度、胃切除范围、肿瘤长径、手术时间、送检淋巴结数目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在大多数层内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为术后并发症减少的保护性因素,年龄≥60岁、ASA分级Ⅲ级、术中出血≥200 ml为胃癌根治术后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T分期为T 2~T 4a期、术中出血≥200 ml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行且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并行腹腔镜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中转开腹分为腹腔镜组及中转开腹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结局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35例,其中有207例在腹腔镜组,28例在中转开腹组。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溃疡史、使用药物史、吸烟史、嗜酒史,入院时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手术医生,缝合方式,穿孔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中转开腹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40),穿孔距离手术时间也较腹腔镜组长(P0.001),穿孔直径也明显大于腹腔镜组(P0.001)。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相比,30 d死亡、再穿孔、腹腔脓肿及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组的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01),总住院时间(P=0.002)、术后排气时间(P=0.003)、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P0.001)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P=0.001)均明显长于腹腔镜组。将可能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穿孔距离手术时间〔OR为2.104,95%CI为(1.124,3.012),P=0.020〕及溃疡穿孔直径〔OR为2.475,95%CI为(1.341,6.396),P=0.013〕是影响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溃疡穿孔直径及穿孔距离手术时间预测中转开腹的临界值结果发现,当溃疡穿孔直径为8 mm时,预测中转开腹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当溃疡穿孔距离手术时间为14 h时,预测中转开腹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71%,AUC为0.909。结论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溃疡穿孔直径≥8 mm及穿孔时间≥14 h可能成为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中转开腹的预测因子,而降钙素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预测因子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ELD评分系统在肝硬化患者胆道手术风险的预测价值,以及肝硬化患者胆道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胆石症合并肝硬化患者施行胆道手术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术前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分别比较两种分级方法和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例,其中8例中转开腹,开腹胆囊切除术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2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6例。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2,P=0.252;x2=4.622,P=0.328)。MELD评分14和≥14分者,两者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2,P=0.043;x2=12.444,P=0.014)。结论相比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系统更精确预测肝硬化患者胆道手术中手术风险。对于经过选择的肝硬化患者,胆道手术是安全、风险可控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C手术时机的不同,将症状出现48小时内者、症状出现48小时后手术者分别纳入早期组(n=67)、晚期组(n=53),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对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温≥38.5℃、WBC计数≥15×109/L、腹肌紧张、有上腹部手术史、结石嵌顿、胆囊壁厚度≥5mm是LC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均为影响LC术中转开腹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进行LC术(发病48h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均为影响LC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繁  黎仕焕  谢爽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0):1013-101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验证预测PO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580例,男349例,女231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与非POD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POD发生相关的临床变量,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预测PO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分别通过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准确性,并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确定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结果 有46例(7.93%)患者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5分、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45、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2分、鳞癌、术中低血压和手术时间≥3 h为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864(95%CI 0.811~0.91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OD发生风险与实际POD发生风险平均绝对误差为0.038;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OD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 0.835~0.892),敏感性86.96%,特异性73.78%;DCA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年龄≥75岁、术前MMSE评分≤25分、PNI<45、CCI评分≥2分、鳞癌、术中低血压和手术时间≥3 h是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POD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评分系统建立和运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根据术前临床资料建立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系统。方法 对邵逸夫医院 1994年 4月 4日至 2 0 0 1年 6月 30日的 7134例LC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再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男性、高龄 (≥ 6 5岁 )、上腹部手术史、糖尿病、总胆红素升高 (≥ 1 2mg/dl)、胆囊壁增厚 (≥ 4cm )、胆总管直径增宽 (≥ 8cm)、急性胆囊炎是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被分别赋值 ,建立预测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系统。计算 7134例LC的综合得分 ,比较不同得分组转开腹率。用ROC曲线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 2 0 0 1年 7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1日 938例LC运用该评分系统 ,比较各得分组转开腹率的差异。结果  7134例LC中各组得分越高 ,转开腹率越高 ,且多数相邻两组的转开腹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OC曲线以下面积为0 81,标准误为 0 0 1。 938例LC中的各组也是得分越高 ,转开腹率越高 ,且多数相邻两组的转开腹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根据危险因素预测LC转开腹可能性 ,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10-1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623例,根据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手术种类、出血量、手术次数等因素作为风险因子。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立风险因子,分别赋予分值,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评分系统(KNXW)。应用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对9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手术风险评估。验证其效能。结果年龄、血压、心功能、心电图、肺功能(COPD程度)、肺部感染、肝功能(白蛋白)、电解质、肾功能(肌酐)、血糖、白细胞、血红蛋白、免疫损害、Glasgow昏迷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程度、骨质疏松程度、估计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感染、手术大小、1个月内手术次数、手术时机、医生熟练程度、吸烟史这24项风险因子是老年人术后并发症主要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是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预测,93例中平稳组符合率80.0%,相对平稳组符合率75.0%,风险组符合率83.3%,高风险组符合率85.7%,极高风险组符合率80.0%。总符合率81.5%。结论采取自行设计的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并初步应用。方法:对2014年1月—2017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3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间及是否中转开腹将患者分成简单组和困难组,对引起手术困难的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的系数建立预测手术难度的评分系统。对83例病例进行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评分系统评价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灶的直径、病灶的性质、病灶距下腔静脉的距离、病灶是否位于左外叶在简单组和困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OR=7.034,P=0.043),病灶与下腔静脉的距离(OR=12.881,P=0.001),病灶是否位于左外叶(OR=26.774,P=0.001)为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建立评分系统,效能检验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26~0.968),截断值为4,患者评分≥4为手术困难。结论: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对预测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难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手术医生可以根据术前难度评分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14.
探讨影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中转开腹的预测因子。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836例施行L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中转开腹的相关危险因素。LA患者中69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8.25%;阑尾致密粘连、阑尾根部穿孔或坏疽、阑尾位置过深、盲肠后位阑尾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发病时间(≥3 d)、右下腹包块、弥漫性腹膜炎、CT分级≥4级、CT示盲肠后位及施术者手术经验5年等7个危险因素与LA中转开腹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弥漫性腹膜炎、右下腹包块、CT分级≥4级及手术经验5年是影响LA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正确评估LA中转开腹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外科医师术前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择期开腹手术的289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按照Reilly营养风险评分(Reilly NRS)和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的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289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5%(10/2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82/279).按Reilly NRS评分,营养风险组(≥4分,89例)和无营养风险组(<4分,200例)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5.6%(5/89)和2.5%(5/200)(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1%(31/83)和26.5%(51/196)(P>0.05).按NRS-2002评分,营养风险组(≥3分,105例)和无营养风险组(<3分,184例)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5.7%(6/105)和2.2%(4/184)(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4%(38/99)和24.4%(44/180)(P<0.05).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NRS-2002评分是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3.14,95%CI:1.63~6.29).结论 NRS-2002评分作为一种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少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探索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5月间新疆乌鲁木齐市三个中心接受急性胆囊炎手术的1 32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0~3 d、>3~7 d及>7 d的分组数据,分析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联性。 结果0~3 d组858例,>3~7 d组330例,>7 d组132例,术后需要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9%、1.5%、3.0%,术中胆管损伤需要术后胆总管重建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2%、0.6%、1.5%。>7 d组中位年龄65岁,男性及察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CCI)≥2者占比最高(56.1%、23.5%)(P<0.001)。CCI ≥2分、术前准备时间超过3 d、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是术后行ERCP的危险因素(P<0.01),而年龄≥70岁、女性患者、CCI≥2分、术前准备超过3 d、伴有SIRS发生是术中胆管损伤需要胆总管重建的危险因素(P<0.01)。 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在确切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早期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能使患者获益更大,而纳入术前CCI及SIRS评分有利于全面术前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腹腔镜肝肿瘤切除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的2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46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58.1岁。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分为中转开腹组(n=24)和腹腔镜组(n=198)。采用χ2检验筛选术中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转开腹24例,中转率10.8%(24/22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腹部手术史、肝硬化、肿瘤位于后上段和大范围肝切除与术中中转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肝硬化(OR=2.611,95%CI:1.018~6.701)、肿瘤位于后上段(OR=6.115,95%CI:2.207~16.941)和大范围肝切除(OR=3.361,95%CI:1.150~9.825)是腹腔镜肝肿瘤切除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硬化、肿瘤位于后上段或拟行大范围肝切除的肝肿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时发生计划外中转开腹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OR=5.156,P=0.032)、胆囊壁厚度6mm(OR=7.971,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P=0.003)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并结合IPMNs伴浸润癌(INV-IPMNs)病理学特征优化病人的分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360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PMNs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IPMNs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INV-IPMNs独立相关因素。对TNMⅡ或Ⅲ期、G3、R1、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胰胆管型/ 肠型6个病理学指标单独赋值为1,评价病人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浸润型癌(P<0.001)和胰胆管型(P=0.019)是IPMNs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变位于胰体尾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95%CI 0.23-0.72,P=0.002),多发部位病变较胰头颈钩突进展为INV-IPMNs风险显著增高(OR=7.60,95%CI 1.90-30.35,P=0.004)。肠型(OR=4.83,95%CI 2.71-8.64,P<0.001)、胰胆管型(OR=12.05,95%CI 5.72-25.4,P<0.001)较胃型进展为浸润型癌的风险显著增高。病理学指标赋值总分0-1分、2分和≥3分3层分级可有效预测INV-IPMNs的预后(P=0.002)。结论 INV-IPMNs的3级分层可有效预测预后,有助于指导病人术后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