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Tarlov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8年,Tarlov在30例终丝标本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经周围囊肿的存在,其中5例的骶神经后根处还可见到多发的硬膜外囊肿.组织学检查表明这些囊肿位于脊神经后根与神经节交界处、神经内外膜之间.囊肿或围绕整个神经根或位于神经根内部而被受压的神经根所包绕.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Tarlov囊肿的成因、分类、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2.
根据囊肿内是否有神经纤维或细胞,骶管囊肿可分为单纯型和神经根型,神经根型骶管囊肿又称Tarlov囊肿,Tarlov [1]通过对30例终丝标本研究后首先描述了这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3.
Tarlov囊肿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囊肿壁内有神经纤维或囊腔内本身存在神经纤维.囊肿的起源还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都存在可能.Tarlov囊肿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样,主要是相应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根性症状.对部分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反射弧对切断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仍存在的患者,利用其功能健存的脊髓节段的单根神经根前根中枢端,吻接支配膀胱的S2(或S3)神经根前根周围端,建立新的膀胱人工反射弧以重建膀胱功能,术后观察下肢相应区域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9例中4例S1神经前根切断,术后主观感觉小腿肌力稍有下降,查体踝跖屈肌力约下降半级,3个月后随访肌力恢复;2例L3神经前根切断,2例L4神经前根切断,1例L5神经前根切断,术后肌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前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骶管神经根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骶管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经MR或CT确诊为骶管神经根囊肿38例,手术治疗15例,分析囊肿与症状的关系和手术方法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症状消失,12例得到1-5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骶管神经根囊肿临床症状与神经根是否受到骨性卡压有重要关系,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囊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 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 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反射弧研究提供解剖和功能依据.方法 对10只SD大鼠麻醉后进行T13和S2神经的解剖,同时通过神经电生理对T13和S2神经进行功能鉴定.SD大鼠肋骨左右共13对,其中最靠远侧端的一对浮肋为T13肋,解剖分离T13肋下的T13肋间神经,向椎间孔方向追踪T13脊神经及其前后根.通过刺激下腹壁记录T13神经根的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不刺激时T13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骶神经左右共4对,手术显微镜下分离S2脊神经前后根.通过刺激S2神经根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肌电,同时记录不刺激时S2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并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一脊髓一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结果 在解剖上,T13前根直径约0.4mm,S2前根直径约0.3mm,两者直径相近,且均位于腹内侧,无脊神经节.在功能上,T13肋间神经主要支配下腹壁的感觉和运动,S2神经是主要支配膀胱的脊神经.通过刺激.两者均产生相似的动作电位波形.可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同时,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结论 SD大鼠T13和S2神经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骶管囊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洪  储辉  陈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77-1479
骶管囊肿是指发生于骶管内的囊性病变。Tarlov1938年首次在30例尸体解剖中发现,后来片冈治(1972年)将其统称为骶神经根囊肿。由于现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MRI的应用,使得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腰腿痛患者的MRI报告中提示骶管囊肿的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Su QJ  Wang ZW  Han N  He J  Wang TB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77-1580
目的 了解椎管内T9~12神经根移位修复L2~4神经根、恢复截瘫后股四头肌功能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5 具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性2具,女性3具.完全显露胸段及腰段椎管,观察T9~L4神经根在脊髓上发出的部位,T12及L1椎体水平与椎管内各神经根之间的关系;测量T9~L4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T9~L4神经根的直径,T9~L4各神经根起始部之间的距离,T9~12神经根自硬脊膜穿出到L2椎体中部水平的距离.结果 T9神经根发自T9椎体中部,L4神经根发自L2椎体中部;T9~L4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均值分别为16.12、22.97、30.43、43.47、56.02、70.03、88.70和113.65mm.T9~L4神经根的直径均值分别为2.45、2.04、1.96、2.18、2.32、2.56、3.10和3.26 mm.各神经根起始部之间的距离均值分别为22.87、25.08、28.47、27.38、29.78、31.93和31.00 mm.T9~12神经根自硬脊膜穿出到L2椎体中部水平的距离均值分别为118.69、95.82、70.74和42.27 mm.结论 T9~12神经根均可以作为动力神经;可以将L2椎体的中部作为受体神经吻合平面修复L2~4神经根.  相似文献   

11.
腰骶神经后根节异位畸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报告7例腰骶神经后根节由于发育因素内移至椎管或神经根管内的异位畸形。神经后根节的位置异常,可能被退变狭窄的神经根管或变性突出的椎间盘所卡压而发病。本组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5岁。直腿抬高试验阳胜5例,跟腱反射减弱4例,消失3例。7例均经手术减压治疗,术中发现腰神经背根节受压6例(1例为双侧),骶神经背根节受压1例,平均随访23个月。腰痛和根性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5例,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3例肘部尺神经内囊肿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为临床提供治疗经验.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对3例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诊断为肘部尺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尺神经主干外膜下有囊性肿块,囊肿位于肘关节下方,均行囊肿切开引流术,对其中2例含有囊肿的尺神经关节支予以结扎、切除.结果 术后随访2~ 16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肘部胀痛消失,尺侧一指半刺痛觉好转.按照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良2例,可1例.结论 肘部尺神经内囊肿十分罕见.对于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目前多行神经外膜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颈段6例,胸段10例,腰骶段19例。4例位于脊髓髓内,2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0例位于硬膜外,其中呈哑铃状8例。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治疗,其中9例肿瘤及带瘤神经根因不能分离或神经根变形坏死而一并切除,28例采用脊柱椎弓根或侧块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和CT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复查MRI平扫+增强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 35例患者肿瘤均被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神经鞘瘤。手术时间2~6小时,平均3. 6小时。术中出血量300~900 ml,平均450 ml。术后1例麻醉清醒后24小时内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MRI未见明显血肿及脊髓压迫,考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时予大剂量甲强龙激素冲击及脱水、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1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术后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18. 2个月,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随访期间,所有采用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均未见椎体不稳的表现。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手术能有效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结合显微镜技术能够更好地暴露及完全切除肿瘤,采用此方法治疗脊柱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1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异常病例中,两神经根根部相连分开后即进入同一椎间孔者2例。两神经根在平椎弓根上缘水平,分别从硬膜腹侧及外侧发出,一条横行进入椎间孔,另一条斜行向下者1例。两神经根根部紧密相邻,在平椎弓根上缘水平一条横行进入椎间孔,另一条斜行向下者4例。单一神经根异常增粗,相邻神经根细小者5例。作者从指导治疗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管或根管内神经根体积增大(包括单一神经根直径增粗及两神经根共进同一椎间孔)者;II型:两神经根发出或走向异常者;III型:混合型即同时具有I、II两型改变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膀胱完全性去神经传入手术的替代方法。方法:健康杂种犬16只经T10平面截瘫后,按L7-S3神经根切断程度的不同,从完全保留到完全切断分成六组,比较术中神经根(总根和后根)电刺激时的膀胱尿道压力变化和术后膀胱压力容积曲线(CMG)变化。结果 (1)电刺激研究:犬磅胱的神经支配以S2为主,S1次之,尿道的神经支配以S1为主,S2次之,在保留S1或S2前后根完整的情况下,刺激同平面S1或S2的总根或后根,膀胱尿道的压力反应相同,切断S1或S2前根,刺激同平面的S1或S2后根,膀胱尿道的压力反应显著降低。(2)CMG研究:保留同一平面S1或S2前后根的完整,其CMG曲线与完全不切断的对照组相似,形成痉挛性膀胱,不保留同一平面前后根的完整,即切断S1或S2前根,其CMG曲线与切断全部后根的对照组相似,形成驰缓性膀胱,结论 不同平面的骶神经前后根组合切断,能获得与完全性后根切断相同的膀胱去神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经4-6股皮神经桥接,修复患侧上干或上干后股。2002年3月-2003年8月,共完成21例手术,其中1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31岁。手术时间:伤后2~6个月,平均4个月。全臂丛神经撕脱伤5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8例,上中干锐器伤1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6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或C5、C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的10例,9例肩外展及屈肘肌肌力≥3级,1例无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后股或C5神经根的3例,肩外展肌肌力均≥3级;健侧C7神经根修复C6神经根1例,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的同时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或修复上干后股重建肩外展功能,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后突,大多数是位于中外侧,压迫下一节段神经根出路。若是椎间盘向更外侧突出(在椎间关节下方或以外),则将于椎间孔处压迫同一节段的神经根。椎间盘在此处突出超越了椎管的解剖范围,即使脊髓造影或小范围探查均不能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臂丛神经各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变化过程,探索臂丛神经各根在靶肌肉内分布特点和切断后的代偿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右侧建成臂丛神经各根的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4、8、12周,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单纤维肌电图等方法,检测各神经根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和功能学变化过程。结果 颈5神经根和胸1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出现无代偿特征的Jitter图形,Jitter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颈6、颈7和颈8神经根切断后,出现明显的代偿性Jitter改变,但只在颈7神经根切断后第1~4周Jitter均值逐渐增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8~12后恢复正常;其余各神经根切断后Jitter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臂丛神经各根切断后靶肌肉内的MCD分布图表明,仅在颈7神经根切断后会出现明显代偿变化。靶肌肉内运动终板面积逐渐扩大,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逐渐变淡,直至消失的情况出现在颈5神经根和胸1神经根切断后;颈6神经根切断术后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变化与颈8神经根切断术后几乎一致,大部分运动终板消失,但仍有部分面积扩大,淡染的运动终板存在;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第4~8周,在某些区域能发现少数异常的运动终板,到第12周后,运动终板的大小、形态和染色深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颈7、8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出现可能的代偿改变,颈6神经根切断后代偿变化极其有限,颈5、胸1神经根不具有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19.
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神经根病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中,受累神经根及其致压因素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伴有神经根病的DLSS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岁。通过疼痛分布区、神经学检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受累神经根,并通过术中所见及术后症状的改善证实。致压因素通过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CT造影或CT椎间盘造影、MR检查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在正位X线片上确定上、下端椎,Cobb角及椎体的侧方移位。将椎体的侧方移位分为两组:移位组(≥10mm)和无移位组(<10mm)。结果受累神经根为L3神经根5个(14%)、L4神经根15个(42%)、L5神经根12个(33%)、S1神经根4个(11%),其中L3和L4神经根以及L5和S1神经根同时受累者分别为5例(23%)和4例(18%)。L3和L4神经根压迫多由椎间孔或其外侧狭窄引起,而L5和S1神经根多由侧隐窝狭窄引起(χ2=10.08,P<0.01)。L3和L4神经根多在侧凸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多在凸侧受压(χ2=8.92,P<0.01)。L3和L4神经根受压者的Cobb角和侧方移位大于L5和S1受压者(t=8.843,P<0.01;;χ2=8.23,P<0.01)。结论DLSS中神经根的压迫不仅可以发生在脊柱侧凸的凹侧,也可以发生在凸侧。不同受累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0.
陈旧性下腰椎骨折并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卡压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陈旧性下腰椎骨折伴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卡压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陈旧性下腰椎骨折伴神经卡压的病人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分析.结果32例获平均10个月的随访,症状体症改善有效率达96%,骨块复位率达92%,脊柱Cobb角矫正后平均小于3°,疗效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能有效解除椎管内骨块对神经的卡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伤后应尽可能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