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1]。每年4月至10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高发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发热和肾损伤等。TTP的发生机制与严重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降低密切相关,多数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预后差,死亡率高达90%,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治疗TTP的首选疗法[2]。TTP患者通过PE去除血循环中抗ADAMTS13自身抗体,补充新鲜的ADAMTS13缺乏物质,可使患者病死率下降至8%~30%[3]。  相似文献   

2.
正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m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往往由蜱虫叮咬引起,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俗称蜱虫病[1]。该病好发于青壮年,起病急、进展快,常有多脏器受累,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道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2012年5月至9月本院收治4例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后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1例死亡,也是宁波地区首次确诊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  相似文献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被确认为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新型病毒。临床上以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人有出血、皮下瘀点瘀斑、或伴有尿粪隐血阳性等体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类病人以工作、生活在丘陵地区的居民为主,这些地区山林植被丰富,部分病人家里饲养家畜。病人皮肤有明显的蜱虫叮咬史,叮咬后皮肤上留有焦痂。我科自2011年-2012年共收治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共23例。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和湖北6省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280多例,死亡10余例. 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成为蜱虫"重灾区"[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 年证实部分病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确定此新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2]. 随后卫生部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指导相关地区开展病例诊治、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3].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进展快,往往有多脏器受累,重症者甚至救治无效死亡. 本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有蜱虫咬伤史,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功能受损,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急性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就其诊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型布尼亚病毒为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国际上标准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mdrome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其临床特征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往往由蜱虫叮咬引起,俗称蜱虫病[1]。该病青壮年多见,起病急、进展快,往往有多脏器受累,如治疗及护理不当,可导致多脏器衰竭(MOF)而死亡。我发热门诊2016年6月收治3例聚集性急性发热病例,经甄别,其中2例确诊为新型布亚病毒家庭内聚集性发病的患者,2位患者有共同的密切接触史即对患者母亲重病期间的照护,和死亡以后料理尸体时所接触的血液和体液。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与综合护理干预,患者治愈出院。从我们遇见到的这两例病例看,人与人之间痛过办丧事时的接触传播还是存在的,该病目前对病原体无特异性预防,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护理上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与防护措施,可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国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湖北6省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导致280多人发病,10余人死亡。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成为蜱虫"重灾区"~[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证实部分病例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确定此新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布尼亚病毒(severe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弥漫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精神神经症状、肾脏病变及发热,称之"五联征",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达66.6%~95%[1]。伴意识障碍的TTP患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1]。病原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科(Bunyaviridae)病毒,命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蜱虫叮咬[2]。我院血液科于2011年11月诊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由识别多分子血小板因子4(PF4)/肝素复合物的血小板活化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肝素类药物治疗并发症, 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 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isolated HIT, 孤立HIT)。暴露于肝素的患者HIT发生率为0.1%~5%, 其中12%发生在透析患者[1,2]。ICU中感染、DIC、肿瘤、创伤、营养障碍等多种原因可引起危重患者血小板下降, HIT相对不常见, 每100个ICU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最多只有一个为HIT[3], 如何识别出HIT是临床医生的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12.
古今颖 《天津护理》2012,20(4):275-27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且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仅有前三大特征的称为三联征[1]。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在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或出血的急性期死亡,病死率高达90%[2]。TTP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  相似文献   

13.
<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是由某些药物所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引起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严重者血小板计数可5.0×109/L[1]。DITP按药物作用机制分为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marrow suppression thrombocytopenia,MSTP),免疫性血小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心导管检查、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动静脉留置管等临床操作,以预防或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肝素可诱导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被大量消耗,患者血小板计数随之降低,称之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1]。HIT是经免疫系统识别、可伴血栓形成的获得性高凝综合征,其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高达20%~30%[2-3]。一项针对北京地  相似文献   

15.
<正>创伤是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青壮年第1位死亡原因[1]。约50%的创伤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胸部外伤[2],10%~20%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可进展为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死率高达50%~80%[3-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山东省烟台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双重探针引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 结果 135份疑似病例血清样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81份,阳性率60.00%。发病第5~8天核酸检出阳性最高;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8月;人群年龄分布在37~87岁之间,以60~7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2.10%(26/81);92.59%(75/81)的患者为农民;男女性别比为1.79:1。 结论 烟台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正>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疱疹病毒感染[1]。巨细胞病毒(CMV)是机会性感染的疱疹病毒,普通人群中血清阳性率为83%,在血液或器官移植者中为86%[2],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炎,大多数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患者以精神症状为唯一临床表现[3]。近期,我们收治了1例以幻觉为突出表现就诊的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的时间平均为3.3天[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或白细胞减少综合征监测和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情况.方法 对符合监测对象定义的病例(体温≥37.5℃伴血小板<80×109/L或白细胞<3.0×109/L)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和非抗凝血液标本分别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SFTSV.结果 201...  相似文献   

20.
<正>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为继发性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并常伴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躯体化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3]。PSD常发生于卒中后3-6个月,其发病率为20%-50%。对PSD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PSD多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往往会加重抑郁病情,而两症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研究表明[5],约有1/3-1/2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