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和DIAM固定后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9具尸体腰椎(L1~5)标本建立力学测试模型,分为A:正常对照组;B:腰椎DIAM固定组;C:腰椎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组。应力加载方式为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测试各种工况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采用DIAM固定,腰椎的集中应力被分散,同时起到了固定的作用。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同样能使椎体稳定,但是坚强内固定较正常椎体应力下降过大,形成应力遮挡,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应力水平。结论 DIAM棘突间植入物能够改善由于后部结构缺损造成的脊柱稳定性降低。Isola椎弓根钉系统能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但融合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10具新鲜小牛T12~S5脊柱标本。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N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5~S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N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0.05)。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腰椎后路椎间(PLIF)和后外侧(PLF)两种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并判断融合后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以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椎体位移有无显著性差异。方法利用健康志愿者L1~L5CT扫描的DICOM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腰椎模型,进行有限单元网格划分,在腰4/腰5间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然后分别在椎间置入融合器生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横突间植入自体骨生成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扭转五种加载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建立L4/L5腰椎滑脱模型及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及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有限元模型,①观察对模型分别施加轴向压缩、侧弯、前屈、后伸、旋转载荷,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②对比在五种载荷下两种不同内固定位移PLIF组均小于PLF,P0.05。结论①建立了L4/L5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②在前屈、后伸、压缩、侧弯及扭转载荷下,相比PLF,PLIF位移更小,证实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③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腰椎后路椎间(PLIF)和后外侧(PLF)两种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并判断融合后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以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椎体位移有无显著性差异。方法利用健康志愿者L1~L5CT扫描的DICOM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腰椎模型,进行有限单元网格划分,在腰4/腰5间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然后分别在椎间置入融合器生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横突间植入自体骨生成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扭转五种加载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建立L4/L5腰椎滑脱模型及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及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有限元模型,①观察对模型分别施加轴向压缩、侧弯、前屈、后伸、旋转载荷,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②对比在五种载荷下两种不同内固定位移PLIF组均小于PLF,P〈0.05。结论①建立了L4/L5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②在前屈、后伸、压缩、侧弯及扭转载荷下,相比PLF,PLIF位移更小,证实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③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5.
梁宁  康意军  陈飞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12-8217
背景: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临床十分常见,通过前路或者后路内固定重建稳定是日前常用的方法,作者未A及有关内固定应力情况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在L1节段爆裂性骨折情况下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方式中内固定物应力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两种方式稳定性的比较。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通过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彳丁效的彳丁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L1节段爆裂性骨折,建立前路L,节段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A)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B),在各模型上施加载荷,观察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稳定性的比较。结果与结论: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两种内固定方式有限元模型_任不同载荷实验中,模型A应力:蔓婴集中在钛网区域,模型B应力主要集中在钉棒的交接处。模型A的稳定性优于后者,模型A的T12平而的甲均应力值小于模型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前路术后钛网发生沉降和后路术后钉棒处断裂均可能与局部应力集中有关。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较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临床十分常见,通过前路或者后路内固定重建稳定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作者未查及有关内固定应力情况的相关报道。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在L1节段爆裂性骨折情况下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方式中内固定物应力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两种方式稳定性的比较。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通过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有效的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L1节段爆裂性骨折,建立前路L1节段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A)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模型B),在各模型上施加载荷,观察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稳定性的比较。结果与结论:建立T12-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两种内固定方式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载荷实验中,模型A应力主要集中在钛网区域,模型B应力主要集中在钉棒的交接处。模型A的稳定性优于后者,模型A的T12平面的平均应力值小于模型B,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前路术后钛网发生沉降和后路术后钉棒处断裂均可能与局部应力集中有关。前路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较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目的:通过建立b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b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结果与结论:L舶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问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作者未查及生理负荷状态或接近生理负荷状态下下腰椎非融合状态时螺钉应力分布的文献报道.目的:建立L3-5节段二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前路L4/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的应力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于2008-01/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采集1名32岁男性青年自愿者的正常腰椎螺旋CT层厚0.625 mm的连续水平扫描图像.方法:将CT扫描所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转入计算机,借助Mimics 11.1软件,建立L3~5节段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转入Simpleware2.1软件,同时将椎弓根螺钉系统以STL格式转入Simpleware软件进行匹配,模拟L4/5椎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而建立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51进行分析,在L3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模拟轴向压缩、再施加15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届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椎弓根螺钉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下的应力云图和峰值.结果:椎弓根螺钉在下办螺钉钉尾部应力集中明显;在各种加载运动模式中,下方螺钉钉尾部应力值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旋转时最大.结论:在模拟正常腰椎活动情况下,仅予以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情况下,螺钉疲劳断裂的部位易发生在下方螺钉钉尾部,融合相应节段可减少因螺钉应力集中引起的螺钉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有限元模型来对比分析6钉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时,不同方式的伤椎置钉对腰椎和椎弓根螺钉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L3椎体的不稳定性骨折模型,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其进行四种不同方式的置钉固定:A组正常对照;B组水平短钉;C组水平长钉;D组斜向长钉;E组斜向短钉。对其施加约束和载荷,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生理及左右旋转状态下,椎体的轴向位移,椎体的弯曲角度,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情况。结果将四个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的骨折腰椎模型与正常腰椎模型对比得出:骨折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固定后,其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P<0.05)。四个骨折组组间相比:四组轴向位移及弯曲角度差别不大(P>0.05);在前屈及后伸状况下,斜钉D、E组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水平置钉B、C组更小(P<0.05)。结论经伤椎斜向下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从而能更有效地预防内固定断裂、退钉等内固定失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者未查及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或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螺钉应力情况的相关报道.目的:在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上建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双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自体髂骨植骨的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植骨后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年龄20岁,借助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有效的模型上建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双枚椎间融合器植骨模型(模型A)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自体髂骨植骨有限元模型(模型B),然后在各模型上分别施加载荷,观察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建立两种不同后路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发现模型B螺钉应力值均大于模型A,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差值最大部位为螺钉尾部.结果提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自体髂骨植骨后更容易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崮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发现固定效果与双侧椎弓根螺钉接近,可满足临床应用所需生物力学要求。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参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非对称固定的螺钉力学安全性又会怎样呢?目的:建立L4+s功能节段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分别予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载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分布特点,比较3种螺钉应力状况。方法:对一成人正常L4—5椎节段标本、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和皮质骨螺钉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ll.1建立左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3种内固定组合(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同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几何模型,利用Simpleware3.1软件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500N惦Nm载荷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等6种运动状态,用Abaqus6.8软件进行螺钉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分析。结果与结论:由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入路切除了左侧关节突,造成内植物应力分布不对称,对弹性模量大的内固定器械一椎弓根螺钉应力影响最大,尤其是在左旋运动时。在不对称组合内固定中,由于关节突关节螺钉的使用,使对侧椎弓根螺钉应力相应增加,以左旋运动时尤为明显,但关节突关节螺钉断裂的危险性增高不明显。提示为降低螺钉断裂的风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后路3种组合内固定均应严格限制旋转运动,尤其是关节突切除侧的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高度的变化及其与螺钉角度的关系.方法 对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盘的变化;对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的关系.结果 随访10~16个月,平均13.5个月.①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及下方的L5\S1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4-L5固定后,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L3\L4)高度变化与下方邻近椎间隙(L5\S1)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把手术组按螺钉角度大小分为2组(C组<6°,D组>6°),将2组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手术组固定融合区上方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39).结论 ①是否"悬浮固定"对固定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没有差异;②固定融合区上、下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无差异;③螺钉角度的大小对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有影响,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螺钉角度越大,椎间盘退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脊柱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立  常山  刘月明  唐曦  张弘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37-1438,1441
目的评价椎间脊柱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单枚Cage植骨的脊柱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术前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Oswestry)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VAS评分术前7.50±2.78,随访时2.04±1.12,比较有显著下降(t=8.23,P〈0.01)。Oswestry评分术前66.8±11.3,随访时下降为26.0±9.8(t=12.54,P〈0.01)。症状改善明显,优9例,良2例,可1例;综合评价标准优良率93.7%。随访时椎间融合11例,未见影像学融合1例,植入物无移位,未发现断钉现象。结论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单枚Cage置入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融合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利无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方法:以8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术,并分为3组: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样本平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为9个月.测量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角. 结果与结论:①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3组内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两两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时,是否添加骨水泥及不同添加方式,对早中期主观疗效影响无显著差异,且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末次随访对术后3 d固定节段Cobb角变化小于常规螺钉组(P 〈0.05),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的内固定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骨水泥常规手术.③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术后3 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观察到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矩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螺钉组.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内固定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了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报道腰椎融合后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会明显增大;但也有报道腰椎融合与动态固定非融合或正常腰椎相比,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未见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然而,腰椎的活动度多少到底对邻近节段会有什么影响呢?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不同范围活动度对邻近关节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L2~S2腰椎标本,依次对成人L4~L5椎体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形成5种不同活动度状态:完整标本状态;部分失稳状态;动态固定状态;完全失稳状态;刚性固定状态。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采用"载荷控制"法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方向测试,分别将其他4个状态与完整标本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处理节段L4~L5椎体在各处理状态的下运动范围明显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范围的活动度。与完整标本状态相比较,其他4个状态旋转时,上方邻近节段L3~L4的运动范围在刚性固定状态下明显减少;下方邻近节段L5~S1各方向和上方邻近节段L3~L4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单节段腰椎刚性固定状态下,整个脊柱标本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说明在"载荷控制"方法的实验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多少对邻近节段的屈伸、侧弯等运动范围影响不明显,对上方邻近节段的旋转运动范围影响较大;腰椎刚性固定融合后,不一定要恢复到正常腰椎的活动范围,也许对预防邻近节段病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