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操作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g。 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h、2h再灌注0、1、3、6、22、70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 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相表达最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h再灌注22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此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在缺血2h再灌注70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操作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及与核因子-κB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新西兰兔152只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吡咯基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预处理组(IR+PDTC)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每组又分缺血前(0),再灌注后30、60、90、120、240、360 min时相点.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ICAM-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活性,髓过氧化酶法(MPO)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心肌组织的NF-κB 活性即明显增高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心肌ICAM-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120 min开始增高,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升高有相关性;而PDTC能抑制NF-κB的活化、心肌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NF-κB被活化,启动ICAM-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核因子(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CIR组)、脑缺血再灌注加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O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灶的大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再灌注24h、48h、72h、120h时相点大鼠脑组织NFκB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HBO组大脑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后梗死体积小于C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各时相点CIR组和HBO组的NFκB及ICAM1表达均显著高于SO组(P<0.01);HBO组大鼠再灌注各时相点NF-κB及ICAM-1表达均显著低于CIR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和ICAM-1明显上调,HBO治疗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减少ICAM1的表达,进而降低缺血灶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延迟预适应能否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中西医研究所完成。选用出生两三个月的SD大鼠32只熏雌雄不拘。②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经典大鼠冠状动脉结扎,缺血1h,再灌注1h),延迟缺血预处理组(采用经典大鼠冠状动脉结扎,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个缺血预处理,24h后,缺血1h,再灌注1h。③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反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Bcl-xlmRNA/Bcl-xs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Bcl-xl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核因子κB亚单位P65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1),延迟缺血预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大鼠心肌Bcl-xlmRNA与Bcl-xsmRNA表达的比值: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延迟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大鼠心肌Bcl-xl蛋白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P<0.01),延迟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④大鼠心肌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延迟缺血预处理组核因子κBP65发生核转位且明显高于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心肌缺血延迟预适应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细胞凋亡,此种作用发生可能与核因子κB活化后促进Bcl-xl的表达,保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h和再灌注1,3,6,12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h和再灌注1,3,6,12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d)、热休克蛋白(缺血3h,再灌注1,3,6d)、eNOS(再灌注1,3,6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h,再灌注6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d)、nNOS(缺血3h,再灌注1d)和iNOS(再灌注1,3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h,再灌注1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d逐步加重,12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6.
背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生理浓度下具有抑制Ca2+内流、开放KATP通道功能,氧化还原等明确特定的作用。目的: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0min组,缺血20min+灌注2,4h组、硫氢化钠+缺血20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min再灌注2,4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术前5d中每天及术中向硫氢化钠+缺血20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min再灌注2,4h组,大鼠腹腔注射56μmol/kg硫氢化钠。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缺血组比较,大鼠再灌注和腹腔注射硫化氢均能增加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硫化氢、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0.05)。提示全肝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肝脏损伤,硫化氢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缺血/再灌注诱导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激活的核因子κB通过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进而导致一氧化氮的大量产生和触发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对肾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caspase-3和细胞凋亡指数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3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通过右侧肾切除+左肾动脉夹闭45 min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于实验前 30 min 尾静脉注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100 mg/kg)。假手术组不给予缺血再灌注处理。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后肾组织核因子κB表达水平、血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表达水平、caspase-3 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水平增加(P<0.05);而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大鼠再灌注后以上指标均好转。说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肾组织结构损伤和细胞凋亡,且与核因子κB引起的一氧化氮高表达有关;应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可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挥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及与核因子-κB活性交化的关系。方法:将新西兰免152只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吡咯基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预处理组(IR PDTC)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每组又分块血前(0),再灌注后30、60、90、120、240、360min时相点。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ICAM-1的表达,凝肢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活性,髓过氧化酶法(MPO)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在心肌块血-再灌注后早期心肌组织的NF-κB活性即明显增高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心肌ICAM-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120min开始增高、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升高有相关性;而PDTC能抑制NF-κB的活化、心肌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NF-κB被活化,启动ICAM-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 d)、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3,6 d)、eNOS(再灌注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 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 h,再灌注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 d)、nNOS(缺血3 h,再灌注1 d)和iNOS(再灌注1,3 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 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 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 d逐步加重,12 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 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9在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SD雄性青年(五六月龄)、老龄(21月龄)大鼠各4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法复制动物模型,排除手术过程中死亡和造模不成功者,设青年假手术组(n=6)、青年模型组(n=30)、老龄假手术组(n=6)、老龄模型组(n=30).各模型组又分为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观察缺血3 h和再灌注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核转录因子κB、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青年组36只、老龄假组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各时间点)、神经症状积分(再灌注1,3,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6,12 d)、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3,6 d)、eNOS(再灌注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再灌注1,3,6 d)的表达分别高于同时段青年、老龄假手术组.②老龄模型组神经症状积分(缺血3 h,再灌注6 d)、核转录因子κB(再灌注1,3 d)、nNOS(缺血3 h,再灌注1 d)和iNOS(再灌注1,3 d)表达高于青年模型组,而eNOS(再灌注3,6 d)和热休克蛋白(缺血3 h,再灌注1 d)表达低于同时段青年模型组.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观察,假手术大鼠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炎性浸润、出血灶等.青年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积聚.老龄模型组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肿胀,排列紊乱,血管扩张充血、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血管外细胞外间隙水肿.④脑组织神经细胞、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器形态结构正常.青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胞质、线粒体开始水肿,线粒体嵴和膜开始消失,内质网脱颗粒;微血管周围轻度水肿,部分基底膜断、水肿;1~3 d逐步加重,12 d损伤减轻.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胶质细胞造模3 h后胞质、线粒体高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消失,微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缺损;3 d超微结构破坏达到最严重,微血管基底膜大部分溶解、破坏,甚至消失,内皮细胞胞膜缺损,绒毛缺失.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有关,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可能为随着增龄核转录因子κB、iNOS、nNOS表达增强和热休克蛋白、eNOS表达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和血清肿瘤坏死因-α(TNF-α)、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进行静脉溶栓再通的AMI患者(AMI再灌注组,8例),并以健康体检者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NF-κB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sTM水平.结果 NF-κB活性以及TNF-α和sTM水平在溶栓后0.5 h就明显升高,1 h达高峰,3、12和24 h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1 h时的各数值均显著高于24 h(P均<0.05).sTM与NF-κB活性和TNF-α之间的动态变化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AMI再灌注后存在着NF-κB活化、TNF-α增加和内皮细胞损伤;NF-κB活化可能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研究证明,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核因子κ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作用.先期实验表明,葛根素具有抗氧自由基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如果还具有抗炎作用,则可进一步阐述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设计: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病理学教研室、实验动物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4/12在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行.将健康清洁级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组3组各25只,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2,6,12,24和48 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1]假手术组:不电凝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不给药.[2]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凝双侧椎动脉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后松开,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1 mL的生理盐水,以后每隔6 h注射1次.[3]葛根素组:处理程序同脑缺血再灌注组,只是将生理盐水改为葛根素100 mg/kg.主要观察指标:在大鼠全脑缺血10 min后再灌注2,6,12,24和48 h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核因子κB和抑制蛋白κB的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经补充后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核因子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2]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即明显升高,12 h达到高峰,48 h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48 h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3]抑制蛋白κB的活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有明显下降,6 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升至2 h水平,葛根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1或0.05).[4]存活神经元数目:脑缺血再灌注组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葛根素组均多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葛根素可通过抑制抑制蛋白κB的降解及核因子κB的活性,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缺血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 Bcl 2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 2小时、再灌注 2 2小时后立即断头取脑 ,应用 TTC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脑梗死体积及 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1)雌激素用药组较手术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 (P<0 .0 5 ) ;(2 ) Bcl 2蛋白的表达较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强 (P<0 .0 5 )。结论 :雌激素上调大鼠脑缺血时Bcl 2的表达很可能是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局灶性脑梗死的研究,而在兔应用较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缺血的检测非常敏感,是近年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应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探讨兔缺血再灌注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3/06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新西兰兔103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3.3kg,健康状况良好,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20040013)。安静、卫生、干燥环境中饲养。兔龄10~12周。方法:动物分组:分为A组53只和B组50只。A组动物均使用标准头径0.51~0.55mm的线栓,B组线栓的头径分别为B1组0.46~0.50mm,B2组0.51~0.55mm,B3组0.56~0.60mm。将造模成功的57只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30只(分为缺血1,3,6,12,24,48h组,每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27只(再灌注0h5只,2h5只,5h5只,11h4只,23h4只,47h4只);另取10只兔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永久性缺血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5只)。主要观察指标:①永久性缺血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范围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变化。②缺血再灌注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范围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的57只实验兔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①A组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26只,49.1%)明显低于B组(31只,62.0%)。②缺血组:缺血1h表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高信号伴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缺血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的高信号区自缺血1h逐渐增大,24h后趋于稳定,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③再灌注组:再灌注2,5h表现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区缩小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升高,再灌注11h高信号区增大伴表观扩散系数值升高,再灌注23,47h高信号区增大而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结论:线栓的头径和插线深度是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成败的主要因素。急性脑缺血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再灌注可导致表观扩散系数值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激活后能促进许多靶基因转录。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中的表达及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99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1只,生理盐水对照组44只,N-乙酰半胱氨酸组44只。方法:3组大鼠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头端加热成0.26mm直径的光滑圆球的尼龙线经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切口插入,扎紧颈总动脉备线,打开颈内动脉上的微动脉夹,尼龙线进入颈内动脉,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插入长度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计约(18.5±0.5)mm,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假手术组插入深度<15mm,大脑中动脉血供正常。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缺血前30min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6,24h,缺血6,24h再灌注1h时间点将大鼠断颈处死,每次11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核因子κBp65结合活性,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9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6h及24h再灌注1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8.39±2.54)%,(24.54±6.02)%,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5.50±4.18)%,(32.22±3.99)%。缺血24h各组较缺血6h各组梗死灶增大,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②缺血及再灌注后核因子κBp65明显从胞质转移到胞核。缺血6h及24h再灌注N-乙酰半胱氨酸组p65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62±0.022)%,(0.452±0.015)%,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0.563±0.028)%,(0.554±0.013)%]比较表达减少(P<0.01)。③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较生理盐水预处理凋亡细胞减少。结论: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能使核因子κBp65活化,参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p65表达,减轻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运动后肾脏组织易出现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现象,自由基生成增加,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肾功能异常。目的:观察黑加仑提取物对力竭运动后24 h大鼠肾脏结构、肿瘤坏死因子α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黑加仑提取物组给予0.44 g/kg黑加仑提取物灌胃,安静对照组、力竭运动后24 h组灌服同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6周。力竭运动后24 h组和黑加仑提取物组于末次灌胃后进行无负重游泳运动直至力竭疲劳,于24 h后取材,电镜和光镜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和核因子κB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后24 h组中肾脏核因子κB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高表达,核因子κB mRNA和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增加(P 〈0.01);与力竭运动后24 h组比较,黑加仑提取物组中肾脏核因子κB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低表达,核因子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性下降(P〈0.01)。力竭运动后24 h组大鼠肾脏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损伤,黑加仑提取物组大鼠肾脏结构趋于正常。结果表明黑加仑提取物可修复力竭运动后24 h肾脏组织结构,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防止肾脏发生炎症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雌激素对脑缺血时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缺血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22h后立即断头取脑,应用TTC染色和免疫组化,离梗死体积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雌激素用药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bcl-2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雌激素上调大鼠脑缺血时bcl-2的表达很可能是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流兔脑血流及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变化,探讨复苏后过度通气降颅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随机分对照组和脑缺血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过度通气法测定CO2诱发的脑血管收缩反应。结果:缺血组於再灌流2、6、24h所测Vm、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均明显低于缺血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0.001),CO2收缩反应性以再灌流2h再低,24h有所回升。对照组脑缺血前后Vm及CO2收缩反应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兔全脑缺血-再灌流2-24h内前脑循环呈低灌注状态,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降低。该结果提示在脑血流监测的条件下,心肺复苏早期常规使用过度通气降颅压有可能加重脑缺血。  相似文献   

19.
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时间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性治疗与把握治疗时间窗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脑梗死演变的自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时间与梗死体积的关系.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材料实验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根据缺血时间分为缺血1,1.5,2,3,4,6,9,12,24 h组,每组6只.干预采用鼠须聚乙烯醇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观察缺血1,1.5,2,3,4,6,12及24 h用红四氮唑标记的梗死体积,并与时间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不同时间时梗死体积.结果缺血1 h组及1.5 h组TTC染色未发现梗死灶,缺血2 h大鼠基底核区出现梗死灶,边界欠清,4 h缺血动物梗死体积明显增大,和2,3 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动物随时间梗死体积渐趋增大,与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86,P<0.01).至12 h梗死体积渐趋稳定,与24 h点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组动物死亡率高.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性脑缺血模型,梗死体积出现的最小时间点可能为2 h,体积随时间进行性增大,至12 h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沙土鼠海马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9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灯盏花素组 ,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缺血后和再灌注 1、12和 2 4小时海马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 ATP含量明显下降 (P<0 .0 1) ;再灌注后 1小时 ATP有所回升 ,但仍有差异 (P<0 .0 1) ;再灌注后 12和 2 4小时 ATP含量又明显下降 (P均 <0 .0 1)。灯盏花素组海马 ATP含量高于脑缺血组和再灌注不同时间组 (P均 <0 .0 1) ;脑缺血后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含量明显下降 (P均 <0 .0 1) ;再灌注后 1、12和 2 4小时其含量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均 <0 .0 1)。灯盏花素组缺血 10分钟及再灌注 1、12和 2 4小时海马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活性均高于脑缺血组和再灌注不同时间组 (P均 <0 .0 1)。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明显增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 ,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