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控制障碍在上运动神经元(UMN)性神经瘫痪的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往往容易忽视和误导。其病理生理的核心是动态畸形(肌肉失神经控制而导致的肌肉力量失衡)和静态畸形(长期活动障碍导致肌肉及结缔组织的继发性挛缩和骨关节畸形)。康复治疗包括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神经溶解技术、矫形器、神经骨科手术等,改善UMN控制能力或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塑、纠正肌肉张力和力量失衡、纠正异常的肢体生物力学缺陷、提高患者的实际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无力、痉挛、运动协调异常以及运动控制障碍等。80%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即使经过6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后,仍有6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3.
肌肉骨骼损伤(musculoskeletal injury,MSI)是以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损伤.其发生与职业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往往是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又称为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injury,OMSI).目前为止,这类疾病采用的名称略有不同,又可称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OMSD)、工作有关的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慢性肌肉骨骼损伤(chronic musculoskeletal injury,CMI)等.最常见的OMSI涉及颈、肩、上肢、下肢、上背、下背(包括腰部)等部位.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居于首位 ,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高级脑机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丧失等 ,对社会、个人及家庭等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卒中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损伤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非常大 ,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偏瘫侧上肢的恢复较下肢要慢、效果要差。所以准确、及时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偏瘫侧上肢的评定及康复尤为重要。1脑卒中偏瘫侧上肢的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评定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临床运动学及神经学方面 :如各个关节活…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关注。据报道,脑卒中后3~6个月仍有55%~75%的患者因上肢功能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受损。有报道,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即使接受常规训练后仍然会有30%~60%的瘫痪上肢成为无功能上肢。临床研究证实,辅助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发病5年内)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神经肌肉的病变,导致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瘫痪,或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表现为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吐字不清等异常。构音障碍在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为30%~40%,在15%的脑卒中患者中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交流,由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除了共有的下肢功能障碍以外,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脑瘫是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尽管损伤是非进行的,但是由此导致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问题却是进行性地发展着:例如由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的痉挛和挛缩,会引起肩部内收、内旋,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的挛缩会导致肱骨头向前方脱位或半脱位,这种改变过程在上肢的其他部位也普遍存在,主要有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部下垂、手指屈曲或过度伸展、拇指内收等[2].  相似文献   

8.
一、外科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那些? 外科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以下几类: (一)周围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四肢神经主干,以上肢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下肢坐骨、腓总、胫神经为多见,其主要临床征象为:1.运动障碍—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瘫痪,后期可出现肌萎缩及畸形。2.感觉障碍—周围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功能障碍,其支配区的皮肤感觉迟钝、麻木与缺失。3.其他:因肌肉运动障碍可出现腱反射消失及特殊畸形,  相似文献   

9.
<正> 偏瘫病人瘫痪侧肢体较正常侧有较高的骨折率。股骨颈骨折的82%发生在偏瘫侧。虽然这可能是由于脑卒中导致的偏瘫,步态失调和感觉缺失的影响,但瘫痪侧肢体的骨骼失矿质能够极大地增加骨折的发生率。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因脑卒中所致的肌无力对偏瘫侧肢体的骨骼矿质成分(BMC)的长期影响。 方法 要求息者在过去的7d里有一次完全性脑卒中导致单侧肌无力或者患侧上肢或下肢瘫痪,并且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依据。脑梗塞被CT或MRI证实。曾有多次脑卒中发作、曾进行抗凝治疗、有过长骨骨折或影响骨骼不对称的疾病,在研究过程中继发脑卒中,患有痴呆症患者均被排除在本研究外。  相似文献   

10.
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肩部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Shoulder -handsyn dromeafterstroke ,SHSAS)是指脑卒中后 3个月内患侧上肢的肩部、手指、腕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以及血管运动障碍所致的手背部皮肤发红、发绀、皮肤温度增高 ,重者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1] 。患者因疼痛 ,不敢活动患侧上肢 ,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 ,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 ,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我们自 1999年 9月以来 ,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ganglionblock ,SGB)加肩部阻滞 (shoulderblo…  相似文献   

11.
运动控制障碍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励建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47-1549
运动控制障碍在上运动神经元(UMN)性神经瘫痪的患中十分常见,但往往容易忽视和误导。其病理生理的核心是动态畸形(肌肉失神经控制而导致的肌肉力量失衡)和静态畸形(长期运动障碍导致肌肉及结缔组织的继发性挛缩和骨关节畸形)。康复治疗包括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神经溶解技术,矫形器,神经骨科手术等,改善UMN控制能力或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塑,纠正肌肉张力和力量失衡,纠正异常的肢体生物力学缺陷,提高患的实际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脑性瘫痪是指发生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可引起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性持续障碍的一组疾病,常伴有感知觉行为障碍及继发性肌肉骨骼变形等问题~([1])。80%—90%的脑性瘫痪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由于痉挛肌肉的生长速度较慢,仅达骨骼生长速度的55%~([2]),容易导致肌肉骨骼变形(如跟腱挛缩和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进而影响其日常社会生活和学习。因此,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寿崟  徐平  虎力  温佩彤  张伟波  高原  王静 《中国康复》2018,33(2):155-158
正中枢性面瘫(Central Facial Paralysi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等面神经核以上神经通路受损,并累及支配面神经的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的面肌功能性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病变。本病常继发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及颅内肿瘤术等疾病后,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群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多数患者伴有刷牙漱口时患侧漏水,进食时患侧口腔存食、口角流涎等。该病轻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肩手综合征(shou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或Sudeck综合症,或Steinbrocker综合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合并症,是指发生于急性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是脑血管病患者肩痛的主要改变,属反射性神经血管综合症范畴。其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率较高、致残率也较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卒中患者静脉渗液肢体的选择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瘫痪上肢与健侧上肢静点的对比,探讨在瘫痪上肢的静点,是否是促发肩手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对2004年4月-2004年8月经CT、MRI确诊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筛选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瘫痪上肢静点,对照组在健侧上肢静点。对入选病人进行跟踪观察:1mo。结果: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发生时间也较对照组早,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患肢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淤血水肿。在卒中早期使用患肢上肢静点,将进一步加重患肢神经肌肉血管的负担,因而加速了肩手综合征的出现或加重了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肩封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斌  石元洪  张红  吴奇 《临床荟萃》2007,22(5):339-34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指脑卒中后瘫痪上肢的肩部及手指、腕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群,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脑卒中致残的重要原因.而目前SHS尚无特效治疗,常规方法疗效并不满意.我们采用肩关节周围封闭的方法治疗SHS,操作简单,风险小,疗效肯定,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正中风痉挛性瘫痪是临床的疑难病症,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难治之证。过去认为痉挛是脊髓、神经元、肌梭和梭内肌过度活跃导致。治疗痉挛的手段主要体现在神经生理学的方法上。然而随着神经药理学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发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痉挛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上、下运动神经元、神经元GABA-B受体、神经干、神经肌肉接点、肌肉等不同的解剖部位,有着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脑卒中后有30%~60%的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表现为手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比较高。脑卒中后手部的活动障碍也成为阻碍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病因、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1脑卒中后患侧手部活动障碍病因1.1肌力减退根据脑卒中后手部的Brunnstrom分期,在脑卒中发病的数日到两周,患侧手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无随意运动,也无联合反应及协同运动,偶有主要肌肉的微缩,但不能够引起  相似文献   

20.
邵芃  贾杰 《康复学报》2022,(6):527-532
目的:通过感觉功能评定分析单侧脑卒中后上肢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等5家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2例,按照脑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并进行感觉功能评定。主要评定其浅感觉(上肢针刺觉、温度觉、触压觉等)、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等)和复合感觉(皮肤定位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结果:(1)不同类型感觉功能障碍损伤情况:脑卒中后患者感觉损伤以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受损最为常见(58.20%),触压觉障碍发生率最高(83.61%)。(2)感觉功能障碍类型: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感觉功能障碍类型更少,部分脑梗死组患者未出现感觉功能受损,2组感觉功能障碍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感觉功能损伤程度: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针刺觉、温度觉、触压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皮肤定位觉、实体觉和两点辨别觉的功能损伤程度更严重。结论: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障碍的抑制性症状更常见,刺激性症状相对较少;脑卒中患者感觉功能深、浅、复合感觉三者均受损者多见;不同种类感觉损伤存在差异,单侧脑卒中患者浅感觉容易受损,深感觉受损相对较轻;脑梗死组感觉受损类型多,但总体损伤程度相对较轻;脑出血组感觉受损类型较少,但感觉功能损伤程度比脑梗死组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