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胶质瘤术前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参数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DTI、ADC和FA参数图,测量瘤实体感兴趣区的ADC和FA值,并与WHO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104例幕上脑胶质瘤患者中:WHO Ⅱ级58例,Ⅲ级25例,Ⅳ级21例.Ⅳ级的ADC值(0.81±0.20)×10~(-3)mm~2/s显著低于Ⅲ级(1.05±0.30)×10~(-3)mm~2/s或Ⅱ级(1.26±0.32)×10~(-3)mm~2/s(P=0.008,P<0.001),WHO Ⅲ级ADC值显著低于Ⅱ级(P=0.003).WHO Ⅳ级FA值0.18±0.06显著高于Ⅱ级(0.15±0.06)(P=0.046),Ⅳ级与Ⅲ级(0.15±0.10)、Ⅱ级与Ⅲ级间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获得的脑胶质瘤实体区ADC和FA的值能在术前区分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将有助于术前优化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价脑梗死视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9月,21例单侧脑梗死伴视野缺损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患侧及健侧视辐射不同时期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期测量双眼视野平均缺损(MD),分析FA、ADC与MD的相关性。结果发病后24 h内(t=2.38,P0.05)、第1周(t=15.60,P0.01)、第4周(t=19.13,P0.01)时患侧FA均低于健侧;24 h内(t=10.13,P0.01)及第1周(t=6.06,P0.01)患侧ADC明显低于健侧。患侧第1周(r=0.581,P0.01)、第4周(r=0.703,P0.01)FA与同期MD呈正相关;患侧24 h内ADC与同期MD呈正相关(r=0.519,P0.05)。患侧第1周(r=0.525,P0.05)、第4周(r=0.762,P0.01)FA与6个月时MD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可用于评价脑梗死后视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高血压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下丘脑细微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高血压伴睡眠障碍患者20例作为病例组,高血压不伴睡眠障碍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DTI技术获得两组患者下丘脑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比较两组间的FA值、ADC值差异,同时评价两组FA值、ADC值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FA值为0.31±0.11,对照组FA值为0.50±0.12,P=0.00,病例组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ADC值为1.84±0.73,对照组ADC值为1.45±0.41,P=0.045,病例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高血压病程与睡眠障碍评分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0.836,P0.001,说明高血压病程与睡眠障碍评分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 DTI技术可以发现高血压伴睡眠障碍和不伴睡眠障碍患者中下丘脑存在细微结构变化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下丘脑区域的FA值明显减小,ADC值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部恶性胶质瘤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疑为脑部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头颅平扫、增强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利用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脑部恶性胶质瘤的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20例疑为脑部恶性胶质瘤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白质纤维束发生破坏、断裂,ADC值和FA值均呈低信号改变,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部恶性胶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康培元  向锦艳  陈静 《临床医学》2015,35(2):118-11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取兔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不同区域和节段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观察上述区域ADC值的范围,探讨兔脑和脊髓ADC值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12只普通级新西兰家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分别扫描兔脑皮质区、脑白质区、中脑、脑桥、小脑、延髓以及颈1至腰3各椎体水平的脊髓,获取上述区域正常的ADC值。结果兔脑和脊髓正常ADC值的范围是0.763×10-3 mm/s-1.56×10-3 mm/s。结论磁共振DWI序列可以用于兔神经系统的检查。在受检区域中,兔小脑区的ADC值最低。兔脑部的ADC值略低于兔脊髓的ADC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患者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分别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患者组FA为(0.475±0.109),ADC为(1.438±0.252)×10-3mm2/s。对照组FA为(0.604±0.096),ADC值为(1.371±0.280)×10-3mm2/s。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FA降低(P0.05),ADC无显著性差异(P=0.267)。纤维束示踪成像(FT)显示,患者组颈髓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凹陷、扭曲、减少、稀疏甚至断裂。结论 DTI能够敏感地发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FT能直观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的细微损伤,为颈髓损伤程度的临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改变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局部一致性(Re Ho)方法分析30例T2DM患者及39例匹配良好的健康志愿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局部一致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T2DM组右侧前额叶—眶额皮层(右侧眶直回、额中回、额上回)Re Ho值升高,而双侧楔前叶和视觉相关皮层(右侧距状回、右侧舌回、右侧枕中回)Re Ho值显著降低。相关分析提示T2DM患者左侧楔前叶的Re Ho值与Mo CA呈正相关性(r=0.593,P=0.001)。结论采用Re Ho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反映T2DM患者脑功能网络异常,有助于揭示T2DM患者认知障碍、视觉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LS患者(病例组)7例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6名,行颈髓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部分各向异性比值(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同时对病例组进行临床评估,分析影像学参数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A值及ADC值与年龄、病程、各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结论:颈髓DTI目前不能作为诊断ALS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正常成人髌骨软骨的初步应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 3.0 T超导型MR扫描仪对114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右膝关节髌骨软骨进行三维双回波稳态序列(3D dual-echo steady state,3D-DESS)及DTI扫描,获得不同图像后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髌骨软骨的FA值逐渐下降,而ADC值逐渐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FA值呈负相关(r=-0.8321,P=0.0270.05),年龄与ADC值呈正相关性(r=0.698,P=0.0150.05)。结论DTI可探查髌骨软骨成分及胶原纤维结构的细微变化,且重复性及准确性良好,可为髌骨软骨病变早期诊断、监测病情进展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外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外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TBI患者(试验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构建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及三维纤维束成像图(3D-DTT图)。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膝部、胼胝体膝部左右侧、中线位置及其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8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ADC值、FA值。将对照组与试验组间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ADC值、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DTT可立体地显示胼胝体、双侧皮质脊髓束等的形态,从而可以观察到脑白质纤维束的不同损伤程度。结论:ADC值、FA值能定量测定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3D-DTT图能直观显示神经纤维束的损伤,对TBI患者的受伤程度、预后估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其实施头颅DWI扫描,记录比较梗死灶、健侧脑组织的ADC值、FA值,分析不同预后效果患者ADC值、FA值的不同,分析这两项指标与预后NHI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患者的健侧ADC值、FA值均显著高于梗死侧,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后的梗死侧ADC值、FA值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分类,预后良好的患者和预后不良的患者76例(77.55%)、22例(22.45%)。且预后良好患者的ADC值、FA值显著高于预后不良患者,其与NIHSS评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2、-0.524,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并为溶栓治疗提供指导,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3周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最大病灶侧及对侧相应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 FA)、FA不对称性(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同时完成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FMA)。观察治疗前后患侧FA、健侧FA、r FA、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3周后,患侧FA、r FA、FAasy、健患侧FA差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侧F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前后患侧FA和r FA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15;r=0.560,P=0.020);FAasy和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负相关(r=-0.530,P=0.029;r=-0.557,P=0.020);健侧FA变化值与FMA变化值不相关(r=-0.300,P=0.242)。结论:DTI中各参数的改变与下肢运动损伤程度存在关联性,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颈髓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其与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急性期颈髓损伤患者,于伤后72 h内行神经功能检查和MR扫描,观察不同神经功能改变与DTI特征性参数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髓损伤的FA值、ADC值与其神经功能改变有相关性(FA值:r=-0.75,P<0.05;ADC值:r=0.69,P<0.05)。结论 DTI特征性FA值、ADC值与其神经功能改变有相关性,能客观定量地反映颈髓损伤的程度和评价颈髓传导功能的完整性,且较常规MRI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丘脑和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评价DTI技术用于早期P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PD患者26例为PD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患者分为PD组1和PD组2;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常规行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尾状核和丘脑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兴趣区的ADC值在各组之间、病变双侧之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磁共振DTI的尾状核、丘脑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我院颈椎管内肿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5例设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行DTI扫描检查,对比两组不同脊髓水平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FA、ADC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 Cormick各等级FA、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A值高于预后较差组,ADC值低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扫描参数FA、ADC值应用于颈椎管内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反映预后情况,但与Mc Cormic脊髓功能分级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