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1. 5T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脑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8月我院82例脑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MRI、DTI扫描。对比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不同区域区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相对FA值(r FA值)及常规MRI、DTI检查结果,并分析DTI在脑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82例脑部肿瘤患者中,55例恶性,包括35例胶质瘤,20例转移瘤; 27例良性,包括14例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4例听神经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脑部恶性肿瘤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旁蛋白区ADC值、r FA值及FA值均较脑部良性肿瘤低,且同一肿瘤患者不同区域ADC值、r FA值及FA值存在明显差异(P 0. 05); DTI在脑部恶性肿瘤诊断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率均较常规MRI高(P 0. 05)。结论:1. 5 T MRI-DTI用于脑部恶性肿瘤诊断中,可有效区分肿瘤具体部位,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LS患者(病例组)7例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6名,行颈髓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部分各向异性比值(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同时对病例组进行临床评估,分析影像学参数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A值及ADC值与年龄、病程、各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结论:颈髓DTI目前不能作为诊断ALS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结果并为该技术后续推广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探讨检测结果。结果:患者肿瘤强化区域检测结果 FA值及ADC值与对策正常白质区域检测情况,对比后显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对比脑胶质瘤各个区域检测后ADC值及FA值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结果好,诊断情况可满足临床需要。然而对于脑部组织精确情况等检测具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脑胶质瘤术前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参数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DTI、ADC和FA参数图,测量瘤实体感兴趣区的ADC和FA值,并与WHO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104例幕上脑胶质瘤患者中:WHO Ⅱ级58例,Ⅲ级25例,Ⅳ级21例.Ⅳ级的ADC值(0.81±0.20)×10~(-3)mm~2/s显著低于Ⅲ级(1.05±0.30)×10~(-3)mm~2/s或Ⅱ级(1.26±0.32)×10~(-3)mm~2/s(P=0.008,P<0.001),WHO Ⅲ级ADC值显著低于Ⅱ级(P=0.003).WHO Ⅳ级FA值0.18±0.06显著高于Ⅱ级(0.15±0.06)(P=0.046),Ⅳ级与Ⅲ级(0.15±0.10)、Ⅱ级与Ⅲ级间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获得的脑胶质瘤实体区ADC和FA的值能在术前区分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将有助于术前优化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外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TBI患者(试验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构建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及三维纤维束成像图(3D-DTT图)。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膝部、胼胝体膝部左右侧、中线位置及其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8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ADC值、FA值。将对照组与试验组间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ADC值、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DTT可立体地显示胼胝体、双侧皮质脊髓束等的形态,从而可以观察到脑白质纤维束的不同损伤程度。结论:ADC值、FA值能定量测定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3D-DTT图能直观显示神经纤维束的损伤,对TBI患者的受伤程度、预后估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伴睡眠障碍脑组织结构改变;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肌无力伴睡眠障碍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DTI技术对两组患者下丘脑异性分数(FA)值和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FA和ADC值的差异,对两组的FA和ADC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FA值和ADC值以及病程为负相关,但ADC值和病症为正相关;结论:DTI技术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下丘脑区域比较的FA值显著降低,ADC值明显增高,且DTI技术可为临床针对有重症肌无力患者伴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为重症肌无力病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DTI对胶质瘤周围白质形态与参数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珊  吕科  李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642-1646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正常人与胶质瘤患者脑白质纤维在形态和参数的区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GE 3.0 T MR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利用自主开发的DTI图像处理平台分析9例脑部DTI图像,并用跟踪软件追踪白质纤维走行.结果通过图像处理所得的三维纤维跟踪图像再现了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的位置关系;病灶区及周围组织的 FA, RA, MD 值发生改变.结论 DTI技术有助于脑部胶质瘤的鉴别和诊断,能够协助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丘脑和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评价DTI技术用于早期P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PD患者26例为PD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患者分为PD组1和PD组2;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常规行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尾状核和丘脑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兴趣区的ADC值在各组之间、病变双侧之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磁共振DTI的尾状核、丘脑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根据CSM病情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6例,重度组46例,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的颈部不同部位行常规MRI及DTI成像;分析3组观察对象颈部各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颈髓不同层面向异性(FA)。结果重度组ADC值明显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TI能够更好的鉴别健康人群、轻度CSM及重度CSM的ADC与FA值,对CSM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扩散张量成像观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联合纤维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联合纤维束FA值和ADC值的变化特点,评价DTI对aMCI的诊断及aMCI与AD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aMCI患者(aMCI组)、20例AD患者(AD组)及2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以额枕下束、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上纵束Ⅱ、扣带束作为感兴趣区(ROI)测FA值和ADC值.结果 aMCI组与NC组比较额枕下束和扣带束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I组与AD组比较扣带束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CI患者额枕下束、扣带束FA值的异常改变,提示DTI检查可作为aMCI的一个诊断指标.aMCI患者与AD患者扣带束FA值有差异,有助于aMCI与A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我院颈椎管内肿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5例设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行DTI扫描检查,对比两组不同脊髓水平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FA、ADC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 Cormick各等级FA、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A值高于预后较差组,ADC值低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扫描参数FA、ADC值应用于颈椎管内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反映预后情况,但与Mc Cormic脊髓功能分级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在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MTBI患者52例作为疾病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5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TI扫描检测,观察两组胼胝体、内囊、额叶白质、颞叶白质4个部分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疾病组胼胝体、内囊、额叶白质、颞叶白质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胼胝体、内囊、额叶白质、颞叶白质各感兴趣区ADC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值可作为DTI检查MTBI临床诊断的主要指标,DTI检查能为MTBI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评价价值。材料与方法:脑外伤病人45例及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和昏迷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创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内囊后肢FA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正相关,与昏迷时间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