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脑卒中后恢复较好的步行能力不仅是患者本人和家属的迫切期望,更是物理治疗师工作的重要目标。影响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因素包括患侧下肢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张力、站立平衡功能、姿势控制等[1—2]。近年来,通过患侧下肢力量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南也明确指出下肢肌力减弱与步行速度等步行能力下降直接相关,并推荐通过肌力强化训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损伤后主要功能缺陷是步行功能障碍~([1]),因此,步行功能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特别是C-D级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这类患者大部分双下肢均残存有部分肌肉力量,但常因肌力不足、肌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步行或步态的异常。在目前的康复治疗中,主要是通过给予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功能条件允许,才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为了寻找更好的训练方法,部分有条件的医院,会运用运动平板训练。但是,由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耐力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肌力、运动耐力以及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耐力训练组、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耐力与肌力训练相结合)各15例。三组均接受常规药物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耐力训练、肌力训练和耐力联合肌力训练12周,每周3次。干预前、后分别对3组受试者的肺功能、肌力、心肺运动功能、6min步行距离(6MWD)和QOL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12周后,3组的肌力、VO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D和SGRQ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组间比较,3组的肌力、6MWD和SGRQ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的各肌群肌力优于耐力训练组(P0.05),但是肌力训练组和混合训练组除胸大肌的肌力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混合训练组6MWD及SGRQ得分优于耐力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P0.05)。结论:耐力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改善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肌力,进而改善患者的QOL,为COPD患者临床治疗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肌力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骨折由于其固定时间较长,解除固定后,患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下肢肌力训练有利于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 目的 研究偏瘫侧膝关节完成训练程序后再提高其功能和肌力的可能性,以及肌力增加是否伴有 肌痉挛的改变。 方法 偏瘫侧下肢遗有肌力减弱及肌痉挛的患 者,发病至少6个月,在有或无辅助器情况下能独立 行走12m以上,实验前4周内不作任何形式的锻炼 或治疗。挛缩不限制等速设备的使用,记录年龄、中 风后时间、步行器的使用情况及训练前,训练6周时 和停训4周后相应肌力及肌张力;功能测试包括步行 时间、起立及开始步行的时间,登梯时间及人类活动 剖面评分(human activity profile scores,HAP)。  相似文献   

8.
<正> 1、呼吸肌训练的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的呼吸肌训练分为增强呼吸肌肌力的强度训练和增加耐久力的耐久性训练。Anderson 等,对10例 CO-PD 病人行抗阻吸气的呼吸肌训练8周后,病人的VC 增加,耐力改善。Chen 等报告行抗阻吸气训练1次15′,1日两次,连续4周后可见吸气肌耐力显著增加,但肺功能、吸气肌力、运动能力不变。Pardy 报告耐力训练后虽然吸气肌力不变,但吸气肌耐力和运动能力均改善。最近,Larson 把 Plmax(最大吸气压)15%的抗阻吸气患者与 Plmax 30%的对比后发现,30%负荷组的 Plmax、耐久时间、12分钟步行距离全部改善,而15%负荷组的所有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对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6min步行测试(6MWT)、10m步行时间(10MWT)及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Ⅲ)。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所有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指标治疗后均较入选时改善(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F-PT/BW)、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QF-PT)、腘绳肌峰力矩(H-P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QF-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WISCIⅡ、SCIMⅢ、10MWT和6MW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步行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病患者由于长期制动、卧床和活动减少 ,可引起废用性肌萎缩、肢体无力 ,致使日常生活活动困难。肌力增强训练可增强患者的肌力 ,使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由于骨关节病患者在社区中非常多见 ,因此 ,社区医生掌握一些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一些常用的训练方法。1肌肉收缩的特性肌肉活动的特性可分为肌力、爆发力、耐力。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所能施放出的最大能量 ;爆发力与收缩速度有关 ,而速度对灵活性有很大影响 ;耐力是指有关肌肉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肌力的能力 ,肌力增强训练包含耐力训练。2常规的肌力增强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运动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测试2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速耐力比(RO)、股直肌(RF-MPF)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BF-MPF),并进行6分钟步行测试(6MWT),同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可完成社区性步行的例数。 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腘绳肌和股四头肌RO、RF-MPF、BF-MPF和6MWT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25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20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组间比较,χ2=4.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等速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克雷氏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1],约占所有骨折的6.7%。多数克雷氏骨折可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但是,制动会引起肌肉有氧代谢能力、耐力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功能[1—2]。因此,如何早期干预以减弱因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行肺康复训练对预防肺癌术后患者机械通气发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符合标准的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肺康复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术前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肺康复组除进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外,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运动康复、药物康复和营养康复。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活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呼吸及心率),术后MRC肌力评分,统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发生率和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结果经肺康复训练后,肺康复组患者术前运动耐力,术后呼吸肌疲劳发生率、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和MRC肌力评分均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针对性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呼吸肌的肌力,避免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肌疲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在不同介入时机和治疗时程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患者。三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肌力训练,A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抗阻肌力训练4周;B组患者抗阻肌力训练4周后再进行等速肌力训练4周;C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三组患者的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PT、BBS、FMA、FAC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和C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全程介入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和平衡功能,并显著改善其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郭立敏  李文涵 《全科护理》2021,19(27):3831-3833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训练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伴脊髓损伤病人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医院收治的9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伴脊髓损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腰背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Ⅲ(SCIMⅢ)、改良Barthel指数(MBI)、10 m步行测试(10 MWT)、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SCIMⅢ、MBI、10 MWT均升高;对照组SCIMⅢ、MBI、10 MWT低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病人脊柱的功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增强下肢肌力,提高病人步行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8.
<正> 观察了股骨颈骨折患者从入院早期开始进行肌力训练对大腿肌力和移动能力的影响。 对象为20名股骨颈骨折患者,男4名,女16名;年龄为72±10岁。分2组进行观察。一组是早期训练组,共10例,患者从术后早期开始进行肌力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共10例,为该院开展早期训练程序之前行理学疗法的患者,均在能用轮椅后方进行肌力训练。两组患者在平均受伤年龄,受伤前步行能力,有无痴呆(长谷川量表20分以下),骨折类型,手术方法及从受伤到坐轮椅的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步态训练,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目的:探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2名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参加Lokomat步态训练5.5个月,于训练前、训练后6,12周及训练5.5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s,LEMS)、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与结论:两名患者经过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虽然LEMS分数无明显提高,但其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这说明机器人自动步态训练能够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外伤、交通事故的增多,导致肘关节及邻近骨组织骨折或软组织损伤逐年增加,创伤后的长期制动会造成肘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肿胀、肌肉萎缩、肌力和耐力下降、组织粘连、关节囊挛缩等并发症,从而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