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康复训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提高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疗效.方法:耐心细致地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宣教,包括训练的意义、方法、时间、范围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掌握2套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功能训练的方法,重症患儿用自行设计的先天性肌性斜颈姿势矫正帽,每日坚持功能训练不少于30min,持续时间为半年,并对患儿随访.结果:采用评分法,评分设定为1~6分,接受系统功能训练的19例术后5~10个月随访得分平均为5.37分,未接受系统功能训练的12例术后7~12个月随访得分平均为4.58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torticollis,CMT)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模式的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斜颈专科门诊治疗的92例CMT患儿(月龄均在3个月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CF-CY理论架构,选取部分ICF-CY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的类目,并结合常用的评价指标与之相匹配,对患儿开展为期6个月的早期康复干预。于干预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康复疗效评价。 结果 经干预6个月后,在身体结构方面:彩超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较入选时变小、甚至消失;在身体功能方面:发现患儿头颈部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范围;在活动与参与方面:发现患儿头颈部活动与参与能力增强,视觉追踪能力明显提高;在环境因素方面:家长对早期康复干预的态度及执行力方面有明显改善,对CMT患儿病情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运用ICF-CY架构可更全面评估CMT患儿及指导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CMT患儿获得更全面康复干预及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开始治疗时的年龄与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38例不同年龄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手法牵伸按摩及手术治疗,对患儿的年龄、治疗方法及取得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82例采用手法牵伸按摩治疗者,71例开始治疗的年龄小于1岁,随访49例均取得满意疗效,11例大于1岁者中有7例因疗效不满意而行手术治疗。63例手术治疗者,56例随访1年以上,47例疗效优和一般,9例疗效差。结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1岁以内手法牵伸按摩治疗疗效满意,大于1岁应予手术,术后辅以手法牵伸治疗。最佳手术年龄为1-5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糜蛋白酶离子导入治疗对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糜蛋白酶离子导入、等幅中频电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等幅中频电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在治疗开始、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分别测量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治疗时间。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1个月、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糜蛋白酶离子导入治疗可以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观测46例CMT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声像图特征并分型,超声随访评估患儿做被动伸展运动治疗的效果。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型18例,弥漫型28例;肌肉纤维化Ⅰ型18例,Ⅱ型23例,Ⅲ型5例。治愈44例(95%),2例未治愈者为幼儿,超声显示其肌肉病变弥漫型且纤维化严重(Ⅲ型)。结论超声对婴幼儿CMT具有能早期诊断、准确、安全和易操作的优点,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对不同时期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CMT患儿的声像图特点,包括病变区域边界、胸锁乳突肌(SCM)厚度、回声强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比较﹤1岁患儿和≥1岁患儿超声表现的差异性.结果 50例患儿中,超声诊断CMT患儿46例,诊断准确率92.0%.28例﹤1岁患儿超声表现为患侧SCM局限性增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部分病变内部或周边点线状血流信号;18例≥1岁患儿超声表现为患侧SCM厚度多变薄,肌层回声可弥漫性增强或肌层内出现条带状强回声,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两组患儿受累SCM的超声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时期CMT患儿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可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超声四分型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67例CMT患儿,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四型;并进一步研究患儿年龄、胸锁乳突肌厚度比率与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型病变彩色多普勒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患儿年龄与超声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758;胸锁乳突肌厚度比率与超声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411。26例病变肌肉内彩色多普勒探及血流信号,其中Ⅰ型18例(18/32),Ⅱ型8例(8/15),Ⅲ型和Ⅳ型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均未测到血流信号。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建立在超声成像基础上的四分型方法能反映疾病的演变过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76例患儿用常规方法检查辅以彩超检查,诊断分类后分别给予保守及手术治疗。治疗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练。结果优56例,良18例,尚可2例。结论综合诊断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提供了必要的治疗依据。同时综合治疗辅以积极的功能锻练适于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76例患儿用常规方法检查辅以彩超检查,诊断分类后分别给予保守及手术治疗。治疗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练。结果:优56例,良18例,尚可2例。结论:综合诊断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提供了必要的治疗依据。同时综合治疗辅以积极的功能锻炼适于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进行斜颈的治疗,间隔2 d进行1次,单次贴扎时间≤48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两组患儿头部倾斜、颈部侧屈角度及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并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头部倾斜角度、颈部侧屈角度、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儿头部倾斜角度[(4.46±3.00)°]、颈部侧屈角度[(62.92±7.68)°]、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4.92±3.06)°]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46.15%)、好转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3.85%)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能更好地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托固定对1-5岁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术后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43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施予同样的手术方式和治疗,观察组术后不戴颈托,坚持常规功能训练.对照组在术后5 d~1个月于非功能训练期间戴颈托保持头部置中立位.随访2年,由专人按lee先天性肌性斜颈功能评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未见复发,两组颈部活动、头部倾斜及面部不对称3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岁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术后是否予颈托固定对远期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大年龄先天性肌世斜颈往往由于继发畸形较重而治疗效果不佳,探讨青少年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措施,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收治的获得随访的96例7—21岁的先天性肌性斜须。采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及锁骨头部分切除术91例、胸锁乳突肌延长术5例。术后行颈托牵引、手法矫正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96例中优51例,良35例,可l0例,优良率89.6%。结论:大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经过综合治疗可以达到相当的矫形效果。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术该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确切,创伤小。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受到限制,仅对部分病例行效,颈托牵引及颈托矫形支具综合治疗是一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术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理疗的健康教育质量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骨科门诊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3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长,由专业人员应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庭理疗健康教育路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前、后的效果和患儿的疗效.结果 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了患儿家长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家庭理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态度(P<0.05),全部患儿遵医嘱进行家庭理疗(P<0.01);治疗后30例患儿痊愈29例,好转1例.结论 专业人员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家庭理疗进行健康教育,贯穿治疗始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双极松解术矫治4岁以上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极松解术矫治4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疗效。方法:26例(男17例,女9例)4~14岁的患儿接受了双极松解术,术后应用颈围领1个月,同时接受康复功能锻炼3个月。术前术后参照先天性肌性斜颈评分系统评定各项功能指标.包括颈部活动、头部倾斜和面部不对称。结果:22例(85%)完全纠正了头部倾斜,23例(88%)获得了正常的颈部活动。20例(77%)仅遗留轻度面部发育不对称,仍有4例和2例分别存在中度和重度的面部不对称。结论:4岁以上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可通过双极松解术得到满意的结果,尤其在改善颈部活动和头部倾斜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物理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 ,是婴儿常见的疾病 ,在治疗及病因上存在很大的争议[1 5] 。多年来我科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此病 ,效果满意。现将近期在我科治疗并有随访纪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以探讨影响本病预后及疗程的因素。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1997年 1月至 1999年 1月在我科治疗并有随访纪录的病例共 12 0例 (不包括颈椎畸形、颈部感染及视力不正等原因引起的斜颈[2 ] ) ,其中男 6 2例 ,女 5 8例 ;右侧患病 6 2例 ,左侧患病 5 8例 ;就诊年龄小于1个月的 2 5例 ,1~ 2个月的 6 7例 ,2~ 3个…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上海无线电二厂产音频电疗仪(频率:2000Hz,电流:10~20mA)治疗先天性肌斜颈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2个月。其近期疗效为:临床痊愈18例(54.6%);显效5例(15.1%);进步8例(24.2%);无效2例(6.1%)。显效率69.7%,有效率93.9%,对1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2月~2年4个月。17例保持原效或较前有好转。  相似文献   

18.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也是小儿常见的畸形之一,我们采用局部按摩加诱导性手法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对 9例小儿肌性斜颈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男 6例,女 3例。年龄 2~ 6个月 7例, 7~ 12个月 2例。 9例中剖宫产 2例,臀位产 1例,其它为顺产。开始治疗最早年龄为 2个月,最大年龄为 12个月。 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颈部向一侧倾斜,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较明显硬块 7例,乳突肌肌粗细不对称的 2例, 1例患儿已出现明显面颅畸形。 方法: (1)一般方法:局部按摩、活动头颈部,外敷药物及导平治疗等。 (2)诱导性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法牵伸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可以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MT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及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手法牵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测量2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包括健侧侧屈和患侧旋转);同时记录患儿治疗周期。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2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观察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头部偏斜角度[(1.50±2.98)°]及患侧颈部被动旋转角度[(89.67±1.27)°]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侧颈部被动旋转角度[(90.00±0.00)°]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儿治疗周期[(3.23±1.50)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手法牵伸可有效改善CMT患儿头部偏斜角度,增加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而且相较于单纯手法牵伸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手法牵伸能进一步改善CMT患儿临床症状,缩短其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