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液港脐静脉置管(UVC)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9例危重新生儿出生后尽早行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将其随机分为输液港UVC组(29例),传统UVC组(30例)以及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30例),比较3组患儿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堵管率、脱管率等。结果输液港UVC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脱管率、堵管率显著低于传统UVC组和PICC组(P<0.05);输液港UVC组的置管时间和置管成功率与传统UV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置管时间和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PICC组(P<0.05)。结论在危重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建立静脉维持通道时,输液港UVC的置管成功率较高,置管时间较短,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堵管率、脱管率较低,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联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4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责任医生评估分组。将不宜行UVC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采取留置针联合PICC置管,给予常规护理和PICC护理。将适宜行UVC治疗的43例纳入观察组,采取UVC联合PICC,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UVC护理、PICC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UVC联合PICC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患儿PICC留置时间,降低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时段脐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1例,分为分时段应用脐静脉置管、PICC组(观察组)51例和外周静脉置管加PICC组(对照组)60例,监测两组住院期间的静脉置管情况、患儿身体指征反应及导管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 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P<0.01);两组患儿纠正低血糖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暂停次数、体质量增长至2 kg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时段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且不增加感染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按入院后静脉通路的建立是否按照UVC后序贯PICC置管分为序贯组和非序贯组。序贯组在入院后直接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3~14 d)后,评估患儿至少还需7 d静脉输液治疗的继续予以行PICC穿刺术,拍片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后拔除脐静脉导管,给予经PICC导管静脉输液;非序贯组患儿入院时由于脐静脉置管条件或家长拒绝置管等原因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或予以PICC置管进行静脉输液。分析两组患儿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没有置管或是需要开放另一通路情况下的静脉留置针(BD)使用个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静脉营养(TPN)使用天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差异。结果:序贯组与非序贯组比较:在出生体重更轻的情况下[(1047.4±191.5)g与(1201.9±173.3)g],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89.0%与67.8%),BD使用个数少[(15.3±8.6)个与(25.0±13.4)个],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8.2%与28.0%),TPN使用时间短[(41.3±11.6)d与(44.9±11.0)d],血培养阳性率低(6.8%与16.9%),住院时间缩短[(72.2±23.3)d与(82.1±24.0)d],住院费用减少[(11.9±4.0)万元与(15.2±5.9)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发生率(2.7%与7.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及时给予UVC序贯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减少外周静脉的留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少因输液引起的相关并发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以更快地达到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减少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从而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但是序贯置管对NEC的发生率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脐静脉置管(U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构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582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 37例,其中PICC组32例,感染率8.1%,为2.79‰导管日;UVC组5例,感染率2.7%,为3.9‰导管日。PIC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UV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和多种侵入性操作。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质量轻,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可造成CRBSI感染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顾瓅 《当代护士》2018,(7):91-9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予以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60例);对照组入院时予以外周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50例)。观察两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总穿刺次数、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置管总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置管总穿刺次数,有利于恢复患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法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科实施UVC置管的80例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40例和观察组(2020年1-12月)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脐静脉置管相关低体温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前与置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静脉置管后观察组轻度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在超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体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置管时长、降低脐静脉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赛定格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位于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为100%、位于SVC下段及SVC与右心房交界处率为100%,均高于对照组80.00%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提高肿瘤患者置管准确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保障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规范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方法:对45名护理人员进行了PICC置管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和考核,合格者颁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PICC置管资格认证书"。结果:17名护士获得了资格认证书。同时该院成立了PICC置管、维护和并发症会诊中心,对需要PICC技术支持的科室进行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会诊。结论:经过1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规范了该院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完善了PICC相关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PICC置管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研究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到2019年12月入住新生儿科病房的431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入住新生儿科病房的431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新生儿喂养护理,观察组则成立多学科团队管理小组对新生儿实施病房喂养,统计两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出院后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生长发育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病房纯母乳喂养率,缩短新生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提升家长母乳喂养知识和意识,改善早产低出生生长发育结局,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进行临床观察,明确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方法收集入住NICU且置入PICC导管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对置入导管后发生血培养阳性的11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根据诊断标准确诊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1例,其他病例可疑与导管感染有关。结论无论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成立与否,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置入PICC导管的患儿,预防感染比明确感染原因重要。置管患儿出现血培养阳性立即拔除导管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部分静脉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78例早产儿在静脉营养的同时,早期肠道喂养,观察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有无代谢合并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等。结果78例早产儿中,住院期间64例体重增长明显,日平均增长30~50g,10例体重日平均增长10~30g,均无代谢合并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有4例放弃治疗出院。结论早期提供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生后体重丢失,减少代谢合并症、吸入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婴儿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不同静脉穿刺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经肱静脉置管)与对照组(n=39,经贵要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异常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肱静脉置管的效果不亚于经贵要静脉置管,且患者置管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行P I CC的儿童白血病患者8 4例,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及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置管效果、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研究组健康知识达标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24 h穿刺点未出血、置管依从性主动、置管前肘部血管保护及置管时体位配合主动的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白血病PICC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患儿置管依从性及置管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