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模式下院前创伤急救物品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院急诊科院前出车救治的12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成立创伤团队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分别行创伤团队模式下院前创伤急救物品管理和常规物品配置管理,评价并比较两组院前创伤急救仪器完好率、物品准备齐...  相似文献   

2.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 ,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 (ICU )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创伤救治发展模式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院前时间缩短和院前创伤复苏技术的提高,使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死亡率大大降低,被送到急诊科的机会增加。但严重创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使病人到达急诊科时往往处于生理功能耗竭状态,并且现存的创伤急救模式使得创伤院内复苏与确定性治疗的中间衔接期过长,导致创伤病人在急诊室拥挤和延搁,进一步影响严重创伤的救治。建立科学的创伤急救模式是目前创伤急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创伤急救理念进展和我院急诊科现状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创伤患者院前救护的模式和技术应用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院前创伤救护1 973例临床资料,从一般构成情况、伤因、伤情、急救技术措施、创伤患者转运中意外风险等方面分析院前创伤患者救护的组织实施和技术应用特点。结果院前创伤男性比女性多,年龄分布以21~50岁为最多占79.30%;创伤原因分类以交通事故和斗殴为多,占69.49%;创伤急救技术运用以吸氧为最多占100.0%。结论快速到达创伤现场,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装备有各类先进的抢救器材、药品、通讯设备的救护车和一支管理科学、训练有素、操作规范的专业队伍是院前急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5-03-2007-10问进人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692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单位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致伤原因、送院工具、通讯联络、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 网络组1 h内入院率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417例(89%)有预报,非网络组108例(13%)120送院前有预报.结论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急救体系是国家或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急救体系的构成由急救模式决定。目前,国际上的现代急救模式主要有两大类:消防救护模式和医疗急救模式,前者以英美模式为代表,其急救体系由消防救护机构和非医疗专业救护队伍构成;后者以法德模式为代表,其急救体系由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构成。我国港、澳、台地区急救模式为消防救护模式,大陆的急救模式为医疗急救模式。我国的医疗急救模式又以急救机构职能、急救队伍组成和政府投入不同而分为:指挥调度型、单纯院前型、院前院内独讧型和依托型.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于2002—2005年结合科研项同《珠海市院前急救现状捌查和建立新型急救模式的研究》,对现代急救模式与急救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讲授《急救护理学》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及死因疾病谱的改变,急诊和创伤病人迅速增多,促使急诊医学迅速发展。急诊医学的发展,从客观上为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急救医学所包括的几个急救环节中,如院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交通伤为主的创伤急救合作模式建设策略.方法 采用医警合作模式和专家合作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员培训.结果 采用合作模式后,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和急救措施到位时间均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 多学科一体化合作模式对创伤急救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骨干培养、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镇区创伤院前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5年创伤院前死亡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创伤院前主要致死原因是交通伤(73.3%),其次是坠落伤(12.6%);现场或送医院已经死亡214例(75.1%),途中死亡13例(4.6%),急诊科死亡58例(20.4%);91.2%的患者是多发伤;急救反应时间为15.3min。结论:尽快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努力提高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伤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创伤患者院前救护的模式和技术应用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院前创伤救护1973例临床资料,从一般构成情况、伤因、伤情、急救技术措施、创伤患者转运中意外风险等方面分析院前创伤患者救护的组织实施和技术应用特点。结果院前创伤男性比女性多,年龄分布以21~50岁为最多占79.30%;创伤原因分类以交通事故和斗殴为多,占69.49%;创伤急救技术运用以吸氧为最多占100.0%。结论快速到达创伤现场,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装备有各类先进的抢救器材、药品、通讯设备的救护车和一支管理科学、训练有素、操作规范的专业队伍是院前急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观察组对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45/48)较对照组79.17%(38/48)高(P0.05)。结论: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 ,院前医疗急救作为急救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灾害医学、危重症医学、复苏医学相联系 ,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口逐渐老龄化的当今 ,其重要性日益得到显现。《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已经颁布实施三年半 ,这部地方法规在我市急救医疗体系 (EMSS)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保障和促进了我市院前急救医疗网络、急诊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一、成都市急救医疗的基本概况1.院前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市院前疾病谱发生变化 ,由过去以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急诊呼救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院前非心脏性猝死与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白云区最多,其次是海珠区、其他区.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均少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P<0.01),分别为调度时间(2.69±1.24)min vs(2.85±1.29)min,到达时间(11.28±5.57)min vs(12.72±6.43)min,院前出车总时间(42.97±20.68)min vs(44.96±21.18)min,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现场时间和急救半径多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P<0.05或<0.01),现场时间(18.99±7.96)min vs(17.53±7.52)min,急救半径(6.52±3.26)km vs(6.29±3.16)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与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1~3月和8:00~10:00最多.在5 525例院前死亡中,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一,循环系统(尤其是心脏性猝死)、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二、第四、第五,创伤类的死亡位居第三,>70岁年龄段死亡最多.男性院前总死亡与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院前死亡患者的病情复杂,出车医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加强这方面工作极为重要.心脏性猝死与创伤死亡分别以中老年、青壮年阶段为高发,并已成为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亚卓  高燕  梁英 《护理研究》2008,22(4):354-355
随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院前时间缩短和院前创伤复苏技术的提高,使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死亡率大大降低,被送到急诊科的机会增加.但严重创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使病人到达急诊科时往往处于生理功能耗竭状态[1],并且现存的创伤急救模式使得创伤院内复苏与确定性治疗的中间衔接期过长,导致创伤病人在急诊室拥挤和延搁,进一步影响严重创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186例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以2014年10月1日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时间作为分界点,将2012年3月1日~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救治;将2014年10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时间、48 h内抢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采用WHOQOL-100中文版量表)。结果:实验组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转送时间、接诊时间、急诊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8 h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肺部感染、脑疝、偏袒后遗症、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后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专业化和“两栖型”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1月至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301例“两栖型”院前急救病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至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574例专业化院前急救病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差异(P<0.01);院前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创伤系指在同一机械力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遭受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其特点是:伤势复杂、生理紊乱严重、死亡率高、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漏诊、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因此,如何救治多发性创伤伤员是创伤急救护理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讨论多发性创伤伤员的院前救护和急诊室救护两个阶段的有关护理问题。对严重多发性创伤伤员最初几分钟急救处理常关系到伤员预后。高效、快速的院前救护常为许多濒死伤员赢得抢救时机。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进行确定性治疗,其主要急救原则是应尽量缩短院前救护时间,以最快速度将  相似文献   

20.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