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室-右房通道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左室-右房通道22例.结果 封堵成功21例,1例因植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成功的21例心前区杂音均消失,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原缺损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前存在三尖瓣反流者术后反流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示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新的束支阻滞发生.本组选用对称型封堵器18枚,A4B2型封堵器3枚.结论 应用导管技术介入封堵治疗左室-右房通道是可行的,但须尽可能选择完全匹配的封堵器型号,以避免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05/2007-03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9例,其中膜周型室间隔缺损30例,继发房间隔缺损15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①所有Amplatzer封堵器均由北京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仪器采用Sequoia256及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5.0MHz。②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射线的引导下采用国产封堵器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术后1d,7d、1个月、3个月、1年随访,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结果:59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微量残余分流在术后3个月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未见封堵器脱落、移位,无溶血、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引导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器介入治疗,同时也可用于术后随访,观察封堵器封堵后的移位、脱落等物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EE引导下为85例患者行VSD微创封堵术.术前行经胸超声检查,确定VSD的位置和形态,测量VSD基底部直径、膜部瘤开口直径及VSD上缘至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封堵,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封堵,2例失败的患者后经TEE及时发现发生情况,并成功转体外循环行修补术.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患者13例,新发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随访3~29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及溶血和Ⅲ度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评价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入封堵手术已成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既往介入封堵术中植入的封堵器多为镍钛合金封堵器,易诱发传导阻滞等多种术后并发症。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可有效避免镍钛合金封堵器的缺点,目前对其的研究多处于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郭炜华  史旭波  王国宏  吴明营  陈波  王雷  刘君  陈喆 《临床荟萃》2011,26(17):1473-1475,1479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巨大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23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8-18.0 mm,平均(12.2±4.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98.3±23.4)mmHg,平均压为(69.1±15.0)mmHg,封堵后30分钟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4.6±10.6)mmHg,平均压为(28.9±7.3)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1),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放弃干预。封堵后3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示22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存在中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VSD,4例ASD、1例PDA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大小后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1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放置封堵器9例获得成功,无封堵器漂移、栓塞、心律失常、心内膜炎、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术中的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45例,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治疗前患者的筛选,封堵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的随访。结果44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40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但10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1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由于距主动脉较近,封堵未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经过筛选符合封堵条件,术中TEE全程监测封堵过程,引导封堵器的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54例成功实施封堵术,其中3例残余少量分流;1例房间隔缺损和1例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术。术后TTE随访,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未见明显异常分流。结论 TEE用于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无放射损害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观察我院经超声心动图监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患者24例,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对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术中对封堵器的放置及术后判断封堵效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改良Fontan术后开窗封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行改良Fontan术后患儿在我中心接受开窗心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术中造影建立轨道后,应用超声心动图判断输送轨道是否进入心腔,引导释放封堵器.结果 11例患儿均成功封闭.超声心动图准确引导确定输送轨道的建立,术后检查提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塑形状态满意.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改良Fontan术后开窗介入封堵轨道的建立和封堵器的成功释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此类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人工模拟各种形态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作用。方法采用医用乳胶片人工模拟20个各种形态ASD,用数码图片法、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测其面积、长径及短径,并计算出三维面积代换内径。放置封堵器后用放射摄片法测量其面积及腰部最大径。将数码图片法及放射摄片法的测量值作为标准验证值。结果在14例以非类圆形为主(14/20)的模拟ASD中,二维超声测量的缺损长径小于数码图片法测量值,短径及计算面积大于数码图片法测量值,而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各种形态的缺损封堵器释放后腰部均为类圆形。面积代换内径与放射摄片法测量封堵器释放后腰部最大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Y=0.0828+0.97X,r=0.965,P0.0001)。结论在指导模拟ASD封堵实验中,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面积代换内径是较为准确的封堵器选择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DH)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22例CDH患者,其中8例继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采用国产类似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检测其形态功能等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CHD均顺利实施封堵手术(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未见偏移,且分流消失),CDFI所检测的形态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DFI在CHD介入封堵术前后病例筛选及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后封堵器的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及其评价封堵效果的价值.方法 对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封堵器置人术后的追踪观察,总结其立体三维超声表现.结果 使用经胸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行封堵器置入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检查,可清晰显示封堵器的位置、左右心室伞及其与各辦膜的空间毗邻关系.结论 经胸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准确判断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的形态、位置及其空间毗邻关系.与经胸二维超声及传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相比较,立体三维超声可提供层次清晰、立体感更强的信息,为临床封堵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AF的16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7岁,平均(32±14)岁.根据CAF的形态、走形和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15例患者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occluder,PDAO)、血管封堵器(Plug)或弹簧圈治疗,封堵一次的介入成功率为93.8 %(15/16);随访无残余分流,无病死患者.其中9例应用PDAO封堵治疗,封堵器直径为8~16 mm,平均(13.1±3.0)mm;5例应用Plug封堵治疗,封堵器直径为6~28 mm,平均(17.6±7.9)mm;2例应用弹簧圈介入治疗,其中1例未能成功封堵.16例患者术后1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舒张末期直径分别为(34.6±3.2)mm和(50.5±7.5)mm,与术前[(35.7±3.4)mm和(55.0±7.9)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CAF的形态、走形、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械(PDAO、Plug、弹簧圈)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分析某“三甲医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对干预前的2009-06-2010-05符合条件全部324例患者病历资料和干预后的2010-06-2011-05 420例清洁手术预防药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前的32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0.5~2 h开始用药者 50例(15.4%),术前2~24 h开始用药者64例(19.8%),手术后开始用药者185例(64.8%),手术后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5.34 d;干预后420例手术中有198例(47.1%)未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2 h开始用药者28例(6.7%),手术后开始用药者22例(5.2%),手术后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1.44 d.干预后感染率与干预前无变化.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在干预后有明显改善,但与卫生部要求I类清洁手术低于30%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仍有一定差距,亟待加强对外科医师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培训,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心电监护、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价应用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对早期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12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偏心封堵器治疗56例,对称封堵器治疗67例。患者术前、术后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中、术后行心电监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导管资料及介入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平均肺动脉压(mmHg),Qp/Qs,室间隔缺损直径(cm),距主动脉瓣距离(cm),封堵器直径(cm),手术时间(min),X线曝光时间(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心电图及Holter结果:两组内经连续变量配对t检验后,术后室性早博数目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3),室上性早博增加不显著(P=0.05),PR间期、QRS宽度、QTc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经χ^2检验,平均心率(Ha),豫间期,QRS波宽度,校正QT间期(QTc),房室交界区早搏(AVE),室性早搏(vr),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pVT),房室传导阻滞(AVB)和束支传导阻滞(BBB)均未见显著差异;独立变量与室性早博的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室性早博数目的增加相关(P=0.02),而体重、性别、室缺大小、封堵器直径与室性早搏无关。结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室性早搏数目明显增加并出现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自主心律;但更应防止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加强患者的术后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CMVgB抗原血症在H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以及gB诱导的特异性CD8+T细胞在控制病毒激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移植术后时间进行分组,免疫组化法检测92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白细胞样本中的gB、IE和pp65抗原,分析gB抗原检测在监测HCMV感染中的意义。应用SYFPEITHI和REVEALTM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肽结合力测定筛选出潜在T细胞表位,进而合成MHC-肽五聚体,应用基于流式细胞术的五聚体染色分析筛选出gB相对优势表位。结果 HCMV gB抗原与pp65和IE抗原检测均呈正相关,其阳性率(82.6%)和pp65抗原阳性率(90.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65),但比IE抗原阳性率(92.4%)低(P=0.035)。三种抗原检测阳性率在移植术后1年内无显著差异;而在移植术1年后,gB阳性率低于IE和pp65阳性率(P=0.005),并且在gB阴性而IE或pp65阳性的标本中,IE或pp65阳性值处于一个较低的范围(1~6/5×104WBC)。gB332-340可能是CD8+T细胞的免疫优势靶位,其诱导的gB特异性CD8+T细胞与gB抗原血症的发生呈现负相关。结论 HCMV gB对移植术后早期诊断感染有潜在的价值,并可能是一个提示病毒感染能力的指标;在对长期随访病人HCMV感染的监测中,gB与pp65、IE正相关,或许成为诊断HCMV感染的重要补充;gB特异性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在控制HCMV感染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近17年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 ①38例患者中36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6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2.22%(26/36),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36.11%(13/36),先天性心脏病占22.22%(8/3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8.33%(3/36),高血压性心脏病占2.78%(1/36).心肌病占2.78%(1/36).②38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8/38),寒颤57.89%(22/38).贫血55.26%(21/38).脾肿大50%(19/38).脏器栓寒15.79%(6/38).③血培养阳性率为31.58%(12/38).其中8例为链球菌属,4例为葡萄球菌属.④38例患者中30例(78.94%)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11.1l%)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4例(11.11%)合并心衰而死亡.⑤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10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6例.10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6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血培养阳性率并不高.合并心力哀竭者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疝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10月出院的168例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情况作为对照,对2011年同期入院的171例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选择前3位的药物由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氨曲南调整为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和阿洛西林;首次预防用药时间主要从术前不用术后开始用调整为术前30min内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术后用药疗程由(3.50±2.07)d降至(0.88±1.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01,P=O.000);术后住院时间由(5.17±1.90)d缩短至(3.77±1.6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3,P=0.000);抗菌药物治疗费用由(342.39±415.50)元降至(54.08±80.8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1,P=0.000);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占药费的比例由(47.53±25.51)%降至(12.49±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76,P=0.000);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占住院费用的比例由(6.59±5.49)%降至(1.07±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62,P=0.000);干预前后预防用药选择、术前给药时机、术后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无指征等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预,提高了疝修补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减少了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抗菌药物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