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调查山东省沂源县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临床病原学检测与分析,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6—2020年山东省沂源县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对所有标本进行临床分析与病原学检测,统计中毒事件发生情况、病原菌检测结果、细菌阳性检出率、中毒事件季节分布以及阳性样品来源分布。结果 2016—2020年沂源县共发生3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暴露4 958人,中毒患者累计774例,未发生食物中毒死亡事件;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13起(40.63%),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起(28.13%)、志贺菌6起(18.75%)、沙门菌3起(9.37%),2019年发生1起变形杆菌与肠炎沙门菌混合感染事件。共采集4 958份可疑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检出阳性774份,检出率为15.61%;其中2016年检出率最高(17.31%),2019年检出率最低(12.77%),不同年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中,夏季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最多(19起,59.37%),其次为春季(7起,21.88%)。比较不同来源的阳性样本,肛拭子采样的阳性检出率最高〔85.53%(662/774)〕,其次为食品检测〔6.72%(52/774)〕。结论 2016—2020年沂源县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是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且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在夏季发生,疾控部门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沙门菌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该菌常存在于患者和健康带菌者的粪便中。2008年8月,本院在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粪便培养中,分离出德比沙门菌1例(菌株编号为08196),经鉴定,该菌的细菌形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均符合肠杆菌科沙门菌属的定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起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检验方法。方法对2011年12月10日江苏省如皋市发生的一起由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患者及环境样品进行采集,参考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共6例患者由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在6例中毒者的粪便中及共同进食的羊肉中均检测到了沙门菌,中毒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共同进食带菌羊肉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同时伴有黄水样便。结论沙门菌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细菌引起,应该加强食物挑选及制作的控制,减少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颖  张爽  王彦波  张彦春  张赫  马红梅 《疾病监测》2018,33(10):803-808
目的分析2014 —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的防控、预警、溯源等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标本和流行病学数据,分离沙门菌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检测,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平台进行指纹图谱比对,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对本地区沙门菌流行和分子分型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为5.23%,21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32.89%)和肠炎沙门菌(30.26%)为主;沙门菌检出率呈春秋季双高峰分布;女性和男性肠炎沙门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8,P=0.014);发热体温越高的病例组,沙门菌属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9,P<0.001);菌株PFGE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多次聚集的现象。结论沙门菌在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原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人群分布、临床症状分布和分子分型分布均具有一定特征;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识别、预警、评估、溯源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是本地区沙门菌防控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新罗歇尔沙门菌(Salmonella new-rochelle)为少见的E1群沙门菌。由其引发感染的病例国际上报道甚少,我国尚无有关新罗歇尔沙门菌感染的报告。2014年8月,本辖区医院接诊1例新罗歇尔沙门菌败血症的患者,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1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髂骨及髂窝处脓肿疼痛,伴发热,体温高达39℃,有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流涕等症状。于2014年7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丰台区某医院。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本院从一起使用豆腐皮拌凉菜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以及患者新鲜粪便标本中分别分离培养出20株肠炎沙门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本院从一起使用豆腐皮拌凉菜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以及患者新鲜粪便标本中分别分离培养出20株肠炎沙门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一起食物中毒所检出4株肠炎沙门菌的鉴定结果,探讨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以及检测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验分析,确认这起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所导致的。这次食物中毒所分离的4株菌为肠炎沙门菌。目前,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检测部门应该探索先进的检测方法,力求提高沙门菌的检出率,尽可能杜绝沙门菌的传染源(尤其是人源),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沙门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经口传播。引起人类的疾病常见以下类型,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血流感染、伤寒与副伤寒以及病菌携带者。2014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从1例脑出血患者痰液中连续两次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沙门菌属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血清型,但从痰液中分离出此菌的报道较为少见。1病例摘要患者,男,68岁,2014年6月2日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0h,神志不清4h"为主诉入院,查体为体温37.1℃,心率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2/100 mm Hg,神志浅昏迷。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查明内蒙古某市某村发生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规模,调查可疑危险因素及其污染来源,控制疫情蔓延.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采集患者肛拭子及粪便样品、可疑食品及环境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分离菌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检测. 结果 共出现43例感染病例,均参加了2014年5月6日的婚宴聚餐.19份检测样品中从7份患者肛拭子分离到肠炎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蜡样芽孢杆菌检测阴性.7株肠炎沙门菌XbaⅠ酶切后的PFGE谱型完全相同,说明感染菌株来自同一个克隆,即有共同的感染源头.PulseNet China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本次疫情菌株的PFGE图谱与我国肠炎沙门菌分离株中常见的PFGE带型JEGX01.CN0002 完全相同. 结果 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感染菌株具有国内优势的PFGE带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引起食物中毒的21株沙门菌进行表型分型以确定该菌型别,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溯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了解菌株的耐药状况。方法 21株沙门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采用沙门菌属诊断血清对该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对21株沙门菌以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得到的图谱用生物分析软件BioNumerics进行同源性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沙门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本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经过生化复核、血清学检测确定为肠炎沙门菌。来源于患者的15株肠炎沙门菌和分离至食品的6株肠炎沙门菌指纹图谱经BioNumerics软件分析具有极高相似性。该肠炎沙门菌对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类的头孢唑啉、喹诺酮类的萘啶酸、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与阿奇霉素耐药。结论引起宴席食物中毒的病原为肠炎沙门菌。通过药敏检测发现该菌多重耐药。来源于患者的菌株和食品的菌株有高度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为餐饮从业人员在加工食品环节中受到肠炎沙门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原菌.通常可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菌血症、伤寒与副伤寒[1].为了解沙门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情况,作者对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到的沙门菌做药物敏感实验,为治疗由沙门菌引起的疾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特征,评价微生物检验效用,总结检验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食物中毒检测明确为细菌性食物中毒105起,对85起事件中的食品,所有患者粪便、肛拭子和(或)呕吐物,28起事件中的厨师、销售者进行手拭子进行检查,对44处食品操作间采集涂抹样检查,检测方法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编GB4789系列》,有关于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沙门氏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与酵母菌等细菌检查方法,霍乱弧菌参照《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方法检测。结果致泻性大肠细菌占9.52%、副溶血性孤菌占31.43%、沙门菌4.7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85%、变形杆菌占3.85%、志贺菌占3.85%、蜡样芽孢杆菌占2.86%、不明原因占40.00%;食物中毒第3季度38起、第2季度32起、第1季度20起、第4季度15起;副溶血性孤菌检出率最高(14.25%),其次为变形杆菌(3.56%),再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非01群霍乱弧菌,最后为蜡样芽孢杆菌(0.32%);粪便检出率最高(65.00%),其次为肛拭子(38.73%),再次为呕吐物、手拭子、食品,最后为厨具(1.05%);副溶血性孤菌O3:K6血清型占65.45%(144/220)株,相同1起中毒事件,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厨具、食品、手拭子中病原菌存在不一致情况;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增中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细菌60.78%(31/51例),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46.94%(23/4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其中A型8株、2株A-C型、1株A-D型。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有助于明确菌属、菌种与血清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还可寻找污染源,控制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患者某些检测指标变化和后果。方法对2016年5月25日成都市某高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患者的大便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并对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进行监测。结果 69例患者均由被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中毒,69例中毒者的大便标本均检测到了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高热、腹痛、腹泻,同时伴有水样便;91.3%的患者血常规出现不同程度的WBC升高,20.3%的患者大便出现白细胞(WBC)增多,所有患者的CRP均出现异常增高,部分患者的PCT、D-D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结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病情严重,部分患者生理功能出现严重改变,危及生命,在加强食品卫生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该种细菌带给人类生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发生的一起校内食物中毒进行病原检测及溯源分析。  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腹泻患者粪便、餐厨工作人员肛拭子、留样食品、厨房环境及餐厨用具涂抹样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共造成87人出现腹泻或其他症状。从1例腹泻患者粪便及1位餐厨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中分离到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均为O146∶H10,志贺毒素基因均为stx1c亚型,且2株分离株具有相同的PFGE带型。  结论  这起食物中毒是由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46∶H10引起,为国内首次报道由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吴爱萍  汪皓秋  郑伟  张蔚  郑丽芳  王晓燕  李琳  俞骅 《疾病监测》2013,28(12):1027-1029
目的 了解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性,确定传染源及传播路径。方法 对采集的215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将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27株肠炎沙门菌,其中4株分离自留样食品,3株分离自厨师,20株分离自患者。PFGE图谱显示27株菌中有26株条带完全一致,1株菌与其他26株菌有1个条带的差异,两者相似性为96.3%。结论 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是冷菜制作过程中受到携带肠炎沙门菌厨师的污染。PFGE技术适用于食物中毒事件中传染源的追踪及传播路径的明确。  相似文献   

17.
2009年至2011年江西省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西省食品中食源性沙门菌污染情况。方法应用GB4789.4-2010的方法检测13类3437份食品,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试验。结果3437份食品中检出沙门菌污染155份,沙门菌检出率为4.51%。其中生禽肉、生畜肉、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的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7.4%、13.7%、2.52%、1.46%,婴幼儿配方食品、速冻米面制品等食品中未检出。血清学鉴定分属8个血清群或亚群、21个血清型。结论生禽肉、生畜肉是食源性沙门菌污染的主要食品,中式凉拌菜和熟肉制品也遭受了沙门菌的污染,这些食品存在食物中毒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江西省食品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态性,优势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47.13%)。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一旦发生往往成为威胁单位及社会稳定的严重事件,因此一直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最高,其主要是指人食用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发的中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魏氏梭菌及变形杆菌等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细菌。  相似文献   

19.
自1986年英国首先报道由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ti dis,SE)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世界范围内沙门菌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多见。日本西山政孝等将1992~2001年间从住院患者中分离而来的210株沙门菌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沙门菌感染的高发年份自1996年开始出现,1999年达最高峰,为51株,至2000年下降到16株。所有分离株中61.9%为血清型O9群,其次为O4群,占17.1%。分离高峰出现在每年的7~10月间,占总分离数的67.1%(140/210)。引起的主要疾病为急性肠炎和局限性肠炎。两病的高发年龄平均为(21.7±22.4)岁和(44.0±27.9)岁,具有显著性差异(P<0.0…  相似文献   

20.
本次事件共有81名儿童患病,罹患率为48.2%,主要症状为发热(100%)、腹泻(98.8%)、腹痛(97.5%)、呕吐(69.1%);从患者粪便和食物蛋炒饭中分离的肠炎沙门菌PFGE图谱完全一致,且与生鸡蛋涂抹样品中分离株的相似度为96.2%,提示为一起由鸡蛋中的肠炎沙门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