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 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分层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及分层下调治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多类药物小剂量一体化协同治疗。对照组给予降压、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降糖、降脂、降纤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责任颈动脉狭窄区斑块内部回声特征、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依从性情况。结果治疗组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13.3%、9.5%vs 19.2%、5.8%vs 12.4%、1.9%vs 6.2%、2.3%vs 7.1%(P〈0.01)。治疗组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复查斑块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治疗后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vs 7.4%(P〈0.05)。两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出率高于治疗组13.6%vs 5.3%(P〈0.01)。结论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和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极大提高了功能健康水平,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干预治疗对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后伴焦虑抑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在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戴安神、百忧解行抗焦虑抑郁治疗,对照组未实施药物干预,观察3年后2组脑梗死再发率、功能健康水平、焦虑抑郁情况。结果:3年后治疗组脑梗死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3年后焦虑抑郁水平均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对脑梗死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抗焦虑抑郁治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再发,提高功能健康水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3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40 mg/d 常规治疗)58例、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 常规治疗)4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血脂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甘油三酯(TG)和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辛伐他汀者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较强的降脂作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且血脂下降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7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6)及治疗组(n=386).对照组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基础用药与对照组相同,根据患者PAR调整阿司匹林、波立维用量或加用西洛他唑(培达)直至PAR降至40%以下并维持3个月,再调整为标准方案.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结果差异,观察两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指标发生率的差别,以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氯吡格雷抵抗(CR)患者PAR的影响.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及1年时个体化治疗的主要终点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化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3.9%vs 6.6%,P<0.05;1年:5.4%vs 8.8%,P<0.05);次要终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0.8%vs 0.8%,P>0.05;1年:1. 0%vs0.8%,P>0.05).另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比较,能明显降低CR患者的PAR,(48.2±6.2)%vs(65.8±9.2)%(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可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两种不同再血管化方式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近、远期预后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PCI和CABG治疗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25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由资深心脏介入医师根据患者影像学和临床基线特征决定PCI或CABG治疗。根据不同的再血管化方式分为PCI组(n=190)和CABG组(n=65)。对患者进行院内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主要终点(MACE):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比较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CABG组SYNTAX积分显著高于PCI组(34.1±8.2 vs.24.1±8.1,P<0.05)。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住院期间CABG死亡率显著高于PCI组(6.1%vs.1.6%,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9.2%vs.3.2%,P<0.05)。3个月CABG死亡率虽然仍高于PCI组(7.7%vs.3.2%,P<0.05),血运重建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16.3%vs.1.8%,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相当无显著性差异(12.3%vs.11.1%,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变PCI可提供良好的近期疗效,CABG近期效果较PCI差,但远期效果较好,存活患者血运重建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48 h和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8 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用药后30 d,替罗非班组有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心绞痛,1例全因死亡;对照组有10例心脏不良事件,其中5例心绞痛,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全因死亡.替罗非班组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4%vs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女性ACS患者非介入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OR=0.40,P<0.01).两组总的出血发生率(8.8%vs 3.0%)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降低女性ACS患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蛋白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5,对照组应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白蛋白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5%(P<0.05),治疗组肾功能不全、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优于甘露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脑梗死复发及颈动脉变化、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复发为率3.8%,对照组复发率为3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口服,101例患者(男65例,女56例),观察组:120例患者(男68例,女52例).三七皂甙片200mg,每日3次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2组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后分别检测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5.83%)与对照组相比(1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皂甙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可能与三七皂甙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个体化目标血糖调治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23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进行个体化血糖调治;对照组进行强化治疗.观察低血糖,脑梗死再发,心脏事件、死亡,功能健康水平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6 a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采取个体化血糖控制能明显降低低血糖、心脏事件及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止痉剂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以醒脑静及止痉剂治疗,对照组予以止痉剂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止痉剂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疗效满意,醒脑静可以作为癫痫持续状态的辅助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灯通脑软胶囊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11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8例患者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加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单纯应用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灯通脑软胶囊联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其生活的独立性,对脑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活素并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活素并高压氧(HBO)治疗58例,HBO治疗45例,脑活素治疗41例,其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比常规治疗的48例有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尤以HBO并脑活素组疗效更好。两者并用可增强其治疗作用,未见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该院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颅脑CT、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14、21d时GCS评分与MC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10、14d时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总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避免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ACI)对脑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脑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ACI患者资料,按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T-1、TXB2、Lp-PLA2、8-OHdG水平及NIHSS评分均降低,GSH-Px、CA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可显著降低脑组织氧化损伤程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多极脑反射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 10 2例阵发性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34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卡马西平 ,脑反射治疗组多极脑反射治疗 ,联合治疗组口服卡马西平和多极脑反射双重治疗。治疗 2 0天 ,随访观察 6个月。结果 治疗 2 0天后 ,脑反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组 (P <0 .0 1) ,联合治疗组与脑反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随访发现 ,与脑反射治疗组比较 ,联合治疗组起效时间短 (P <0 .0 5 ) ,维持疗效时间长 (P <0 .0 1)。脑反射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脑反射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脑仿生电刺激及其序贯治疗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脑外伤PVS患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并随机分为3组:rTMS组(24例),予高频rTMS治疗;脑仿生电组(23例),予脑仿生电治疗;rTMS与脑仿生电联合组(简称联合组,26例),先高频rTMS治疗后立即给脑仿生电刺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查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治疗4周后,3组CRS-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联合组CRS-R评分均高于脑仿生电组、rTMS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EEG、BEAP、SEP分级整体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联合组较脑仿生电组、rTMS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组患者BEAP、SEP潜伏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BEAP、SEP潜伏期均低于脑仿生电组、rTMS组(P<0.05)。结论:高频rTMS、脑仿生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脑外伤PVS患者的意识及其脑电生理,且二者序贯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122例SAH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观察组左大脑前动脉(ACA)、右ACA、左大脑中动脉(MCA)、右MCA收缩峰流速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液、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能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功能及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NGF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KP、P、La C、θ波值均降低,β波值及GMFM、MDI、PD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联合NGF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脑功能,提高其运动及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ALHF)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诊的ALHF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6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新活素)与对照组(56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2组,观察两组用药2周后的总有效率,分析其心率、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比较其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86% vs 76.79%,P<0.05)。实验组用药后的心率、NT-proBNP、MDA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LVEF、SOD、GSH-Px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新活素方法有助于改善ALHF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其氧化应激,稳定提升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