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综合应用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构音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颖 《中国康复》2010,25(2):98-99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所致构音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A组加用发音肌电刺激,患者同时配合主动肌肉收缩。结果:治疗28d后,2组构音障碍检查法分级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1)。A组言语功能3级的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5);有效率高于B组(97%与77%,P0.05);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QQL-100)评分,A组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发音肌电刺激配合主动训练对脑卒中构音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瘫患儿构音障碍语言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语言治疗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9例脑瘫患儿分为常规训练组21例和家庭康复组28例,均予系统构音障碍康复训练,家庭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配合家庭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构音障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的构音障碍均有改善,其中痉挛型患儿的显效率高于其他脑瘫类型;家庭康复组患儿显效率为39.3%,常规训练组显效率为14.3%,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康复疗效不同,家庭康复训练可提高构音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均进行言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项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治疗后构音障碍及言语损伤水平改善程度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项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特点与言语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侯梅  赵荣安 《中国康复》1999,14(2):86-87
对56例脑瘫患儿的构音运动和言语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治疗。结果:45例和存在运动性构音发生率为80.4%,其中徐动型、失调型、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构音障碍发生主高且程度较严重痉挛型双瘫次之。偏瘫型则较少运动异常构音障碍;对其中45例患儿采用基础性训练、构音器官运动及构音训练后总有效率为91.0%,提示运动性构音障碍是脑瘫患儿文言语的主要问题,早期正确评价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运动性构音障碍普遍存在有口腔共鸣障碍及口腔器官运动障碍。口腔肌肉收缩的力量、时间及运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运动的准确性与方向与产生正常言语至关重要。任何神经肌肉的损害都可影响到运动性言语的各方面,在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损害是发音动作和发音肌群的损害。目的:探讨应用综合性发音练习治疗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前后对照观察。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康复中心语言训练室。对象:来源于郑州市儿童医院2003-10/2004-08,门诊及住院患者200例中,经语言评定和言语评定中被确定为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42例,纳入标…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构音障碍是指因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瘫痪,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异常,是神经科疾病的常见合并症,常见于脑卒中、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其中在脑卒中患者中合并吞咽障碍的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发生率约为27.2%犤1犦。本文总结1999~2000年在我院的脑卒中患者共100例,其中合并吞咽障碍的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者30例,对其进行早期床边构音训练,收到良好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脑血管意外合并吞咽障碍的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30例,其中男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言语训练对于重度痉挛型构音障碍效果分析。方法对于重度构音障碍的患者采用呼吸训练,头颈部放松训练,冰刺激训练,唇、舌、下颌训练,发音训练等言语训练,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的改善率为90%。结论言语训练可以改善重度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汉语普通话应用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空气动力学检查的特点及康复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选取45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康复生理途径进行康复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言语空气动力学系统(PAS6600)测量患者肺活量、最长持续发声及发音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呼气峰值流量、发音时平均声压级、声门下压和声门阻力均优于治疗前(t2.474, P0.05),呼气气流持续时间、呼气量、音调、最长发声时间、平均气流率和发声效率有所改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类型构音障碍间喉发声空气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空气动力学检查可作为构音障碍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但不宜用于各种构音障碍的鉴别或分类诊断。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所致痉挛型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及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痉挛型构音障碍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5例脑卒中所致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给予针对性言语训练,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评定疗效。结果45例患者的康复训练总有效率为93%,其中病程在1个月内的患者有效率100%,病程1~3个月的患者有效率96%,病程3个月以上的患者有效率85%。结论针对性的言语训练可以恢复和改善脑卒中所致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1~12月我院84例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苯海索,观察组患者则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书写痉挛程度、肌张力与痉挛性倾斜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书写痉挛评分量表(WCRS)、Burke-Fahn-Marsden量表(BFM)与西多伦多痉挛性倾斜评分量表(TWSTR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卒中后伴吞咽困难障碍的110例患者随机分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5例,联合组接受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藤岛一郎评价标准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肌肉中低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关节屈伸装置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予以作业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屈伸装置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腕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装置训练,每天2次,每个装置每次30min,2组治疗3周,每周6d。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量表评定患手功能、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手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屈伸装置组更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自制关节屈伸装置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功能有促进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2组均接受运动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接受NMES治疗,联合组接受NMES联合运动贴布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指标、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指标和生理耗能指数(PCI),胫前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足背屈时肢体协同收缩率(CR)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联合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高于NMES组(均P<0.05),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低于NMES组(均P<0.01)。治疗后,联合组优良率明显高于NMES组(P<0.01)。结论:NMES联合运动贴布可改善胫前肌、腓肠肌的iMEG,降低足背屈时CR,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减小足内翻、足下垂角度,提高患肢的步行功能,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功能性电刺激同步减重平板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内翻的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22例)、电刺激组(23例)及常规治疗组(22例)。3组患者均在B超及电刺激引导下进行BTX-A注射治疗,24h后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包括使用脑保护剂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同步治疗,电刺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具体疗效评定指标包括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外侧头积分肌电值(iEMG)、踝背伸协同收缩率(CR)、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踝背伸与外翻活动度(ROM)等。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胫骨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踝背伸CR、MAS评分、BBS评分、FAC评分、踝背伸与外翻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组患者腓肠肌外侧头iEM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胫骨前肌iEMG[(1.54±0.23)mV]、踝背伸CR[(13.32±8.47)%]、MAS评分[(0.29±0.35)分]、BBS评分[(42.37±4.28)分]、FAC评分[(4.26±1.14)分]、踝背伸ROM[(15.58±1.32)°]与外翻ROM[(14.33±1.41)°]均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水平(P<0.05)。 结论于BTX-A注射后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及减重平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促其步行功能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11):659-663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脑缺血大鼠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单纯运动治疗(跑台训练)组、脑缺血+运动(跑台训练)+皮层电刺激组,每组15只。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在患侧肢体相对应的皮层脑区外埋置刺激电极,术后第3天开始皮层电刺激,治疗持续至第13天。第14天时进行Bederson评分、疲劳转棒实验,之后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脑组织酪蛋白激酶Ⅱ α亚基(CK2α)和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CaMK Ⅱ)表达水平,研究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改善,Bederson评分为(0.38±0.15)分、疲劳转棒停留时间为(155.37±42.44)s,较脑缺血组有明显好转(t=7.58,8.95;均P<0.01),且结果优于单纯运动治疗组(t=3.80,5.58;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见脑缺血组CK2α及CaMK Ⅱ阳性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9,12.39;均P<0.01)。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CK2α、CaMK Ⅱ阳性比例分别为(24.75±4.55)%、(33.48±3.23)%,较脑缺血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7.99;均P<0.01),且阳性比例高于单纯运动治疗组(16.40±2.59)%、(22.53±6.44)%(t=4.52,4.62;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组CK2α及CaMK 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假手术组的(0.31±0.12)、(0.39±0.12)倍,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组CK2α及CaMK Ⅱ表达量明显升高,分别升高至假手术组的(0.81±0.08)、(0.76±0.19)倍,与脑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4.73;均P<0.05)。 结论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运动皮层区CK2α及CaMK 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择选80例为研究对象,由计算机系统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病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2个月的连续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恢复情况以及性功能障碍指标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情况对比结果,研究组40例患者中有31例盆底肌力达Ⅲ级及以上,占比77.5%,而对照组40例患者仅22例达Ⅲ级及以上,占比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功能障碍指标方面,研究组在性欲望、性生活质量和性功能总积分方面,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给予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患者性生活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 、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