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随着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不断进步,材料的更新越显突出.近期ISAT[1]的多中心合作、包括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报告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均可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但血管内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则明显小于手术央闭.这一结果的获得彰显了血管内治疗领域新材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立血管通路护士岗位,为患者提供连续性、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推动血管通路管理方案发展。方法 2019年1月设立血管通路护士岗位,借鉴国内外血管通路管理方案发展历程与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一系列管理方法、考核、评价体系和岗位职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手段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功能给予评估、监测,对血管通路异常给予及时判断、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结果 实施血管通路护士岗位后,通路护士承担起建设和发展血管通路管理领域的主导责任,小组提前发现内瘘问题174例,内瘘随访患者678例;我院内瘘栓塞率由3.32%降至1.17%,动静脉内瘘不成熟由4.56%降至2.37%。结论 血管通路护士岗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管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痛苦,社会对我院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管理方案认同度显著提高,可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机械取栓作为一种较新的血管再通治疗,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机械取栓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机械取栓的发展历程,希望对未来的临床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神经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疗法已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此方法对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比较棘手,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其治疗成为可能[1]。2004年2月-2005年4月,我们配合神经外科运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gnglial mi detachable coils)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6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血管内栓塞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我院2005~2009年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共21例,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玉蔚 《上海护理》2001,1(1):25-26
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动静脉瘘是血管外科领域中的三大疾病,也是引起老年人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以往采用传统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高龄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病人,传统手术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新方法[2]。我院血管外科自1998年开始开展了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到2000年2月止我院已有9例病人成功的接受了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的治疗。现将腔内人造血管内支撑术的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之一。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现实。本文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郭薇  于英 《当代护士》2016,(1):139-140
正胸腹主动脉瘤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的血管重症,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腔内隔绝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血管腔内技术修复腹主动脉瘤瘤腔,治疗腹主动脉疾病的新型微创手术[1]。其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成为临床治疗腹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近日我科收治一位胸腹主动瘤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并发脊髓缺血,经积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病人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王伟民  梁军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459-2461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近2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神经放射学和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切除。但对于大型、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AVM治疗仍然非常棘手。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的成熟与发展,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而支架内再狭窄却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荟萃研究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公认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公认的发病机制为血管内膜损伤。发现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血管内硬化治疗是其治疗的一线方案。对病灶进行准确穿刺是血管内硬化治疗的关键, 如穿刺有偏差, 很可能造成局部溃疡、坏死等并发症。本例静脉畸形患者在诊疗中应用了新研发的实时MRI导航技术, 顺利实现了对常规手段难以到达的深部病变进行硬化剂注射治疗的目标。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 以期为静脉畸形或其他软组织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患者大多数都采用自身血管的动静脉瘘管长期维持透析治疗。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动静脉瘘条件差而无法维持长期治疗者,就可借用移植血管来做内瘘。移植血管所用材料分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种。生物性血管有自体血管和异体血管,应用此血管做内瘘方便,但长期通畅率低。非生物性血管材料是人工合成的,用其做内瘘通畅率较高且透析后止血较容易,此外其生物相容性好,不发生塌陷、扭曲、狭窄,假性静脉瘤的发生率也较低,其缺点是管壁较厚,感染发生率较高。我透析室收治了一位从台湾来哈尔滨旅游的血透患者,该患者采用人工合成血管做内瘘维持透析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及相关研究指出,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同时适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来说,推荐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临床转归更好[1-3]。但是,对于直径≤3 mm的微小或极微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秀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75-976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和介入神经放射栓塞治疗。自1973年介入疗法被尝试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血管内介入治疗历经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和电解可控性微弹簧圈、水解弹簧囤、涂层弹簧圈等阶段的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和成功率均大幅度提高。因此,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神经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疗法已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此方法对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比较棘手,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其治疗成为可能。2004年2月-2005年4月,我们配合神经外科运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gnglialmi detachable coils)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细致、周密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与治疗张金山①王艳萍徐亚峰综述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入技术对于血管病...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随着影像医学技术发展,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已无问题,但如何恰当治疗本病则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急性病例必须给予积极降压、β受体阻滞剂和镇痛治疗,必要时给予冬眠疗法,避免应用过量液体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或肺水肿等严重后果,对于非并发型主动脉夹层力争以内科治疗,使假腔内形成血栓而自愈或防止其发展为并发型。血管外科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腔内治疗和杂交术式。在血管腔内疗法问世之前,精于主动脉夹层手术者寥寥无几,由于手术风险很高,指征十分严格,只对濒临死亡的各种并发型急性、亚急性病例进行换弓、大部或全降主动脉以致全主动脉置换。幸而血管腔内疗法问世,自然而然地首选血管腔内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和少创杂交技术已开拓了主动脉夹层治疗全新的格局,尚保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它们与手术相比,方法简单,学习曲线短。但不幸出现了治疗指征过宽,只要见到主动脉夹层,不管是急性或慢性,是并发或非并发病例,只要有弓降部或其他部位撕裂者,便积极在近侧病变置放支架移植物,常忽视了远侧残留病变的存在和处理,以至于医患矛盾不断出现,对此倾向必须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光动力疗法治疗1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疗法(PDT)用以治疗各种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的视功能损害。PDT是将一种特殊的光敏剂一维速达尔注入血管,其选择性的聚集于新生血管内,包括新生血管内皮组织,在相应波长的激光照射下直接启动光化学反应,引起新生血管闭塞。此治疗既可以选择性破坏新生血管组织,又不损伤其上方的视网膜细胞和Bruch氏膜,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狭窄病影响向大脑供血,其危险性显而易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有明显局限性,手术治疗容易引起切口及其引起的颅神经损坏、血肿压迫等并发症.近年来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血管内支架置入,尤其是远端保护装置辅助的支架置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支架置入可降低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但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使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血栓的形成,大量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分泌出细胞因子,并发生炎症反应等.因此,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在应用中的安仝性,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是否安全可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评价颈内动脉狭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脑功能改善情况一直都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