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SCD患者脊髓MRI均显示颈胸段脊髓长节段异常信号,病变主要位于后索(20例)或同时累及后索和侧索(3例),2例单纯累及侧索,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横轴位T2WI显示颈髓与胸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病变位于颈髓后索表现为"倒V字征"或"点状征";位于胸髓后索表现为"双目望远镜征"或"圆点征";位于颈髓或胸髓侧索均表现为双侧对称点状高信号。结论:SCD脊髓MRI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选择性受累,可同时累及前索或单独累及侧索。病变在颈髓和胸髓上的特异性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已确诊的96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D主要影响颈髓、胸髓后索,其次是侧索,继续发展可以累及前索。脊髓MRI阳性率80%(77/96),主要累及颈髓和(或)胸髓,多位于脊髓后索,少数同时累及侧索;双侧对称;病灶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可在矢状位上可见脊髓后部纵条状的T2高信号,轴位可看到较典型的"倒V字征"病灶分布在脊髓后部。Gd-DTPA增强扫描无强化。应用甲钴胺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MRI显示病灶消失或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当临床怀疑本病时,尽快完善脊髓MRI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确诊,还可追踪观察病灶的动态变化情况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视神经脊髓炎-免疫球蛋白G(NMO-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纳入34例NMO-IgG阳性NMOSD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结果。结果:34例NMOSD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首发年龄为(44.65±5.27)岁。首发症状为感觉异常(52.94%),肢体无力(44.12%),视力下降(29.41%),低热、嗜睡(8.82%),顽固性呃逆呕吐(8.82%),复视(2.94%),行走不稳(2.94%)。临床综合征为脊髓炎(82.35%),视神经炎(50.00%),最后区综合征(14.70%),间脑综合征(8.82%),大脑综合征伴有NMOSD特征性大脑病变(17.65%),其他脑干综合征(14.70%)。临床发作次数1~8次,平均(2.41±0.63)次,24例(70.59%)为复发-缓解病程,10例(29.41%)为单相病程。MRI表现:脑内病灶的发生率依次为脑干35.29%、大脑半球17.65%、间脑8.82%、视交叉8.82%。脊髓病灶以颈胸髓(50.00%)同时累及最为常见,其次为胸髓(17.65%)、颈髓(14.70%)。长节段脊髓受累(≥3个节段)24例(70.59%),其中11例(32.35%)≥10个椎体节段。免疫指标:血清NMO-IgG阳性率100%,脑脊液NMO-IgG阳性率29.41%;抗核抗体阳性率38.2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增高率32.35%;甲状腺球蛋白增高率17.65%。结论:NMO-IgG阳性NMOSDs患者以中年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及视力下降为多,脊髓炎和神经炎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多表现为复发-缓解病程;MRI病灶以颈胸髓同时受累最为常见,且多≥3个脊柱节段;常合并多种免疫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最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最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最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脊髓炎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脊髓受累,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临床特征为病损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丧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2].2009年10月,本科收治了1例小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28 d后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应用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2例临床证实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MRI检查,观察诊断阳性率、病灶分布情况及征象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临床证实,采取MRI诊断阳性率为81. 25%; MRI检出病灶分布:胸髓9例,颈髓16例,颈胸段同时受累1例;脊髓后索17例,侧索与后索同时受累9例。MRI征象分析:病灶呈现T1稍长、T2长信号,在横轴位其病变表现出侧索与后索双侧异常对称信号,且内信号较为均匀;在矢状位主要处于脊髓背侧,表现出条带样的信号影,23例边界欠清晰,3例边界较清晰; 10例行增强扫描,5例脊髓内出现斑点样、小片样轻度强化的信号,且边界较模糊; 5例无明显强化。结论:SCD患者采取MRI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征象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可依据影像学表现鉴别病灶分布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NMOSD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经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确诊为血清AQP4-IgG阳性NMOSD的病例资料,临床均以急性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及最后区综合征三大核心症状的一种或多种就诊;每例患者均于治疗前行颅脑、全脊髓及眼眶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血清AQP4-IgG阳性NMOSD的MRI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0例血清AQP4-IgG阳性NMOSD患者,眼眶MR扫描5例表现出长节段视神经肿胀,T_2WI信号增高,病变累及长度均大于视神经全长的1/2,其中4例累及双侧视神经,1例累及视交叉,增强扫描4例明显强化;脊髓MR扫描9例表现为长节段脊髓T_2WI高信号病变,其中颈胸髓累及6例,胸髓累及2例,颈髓累及1例,病变累及长度均大于3个连续椎体节段,增强扫描4例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颅脑MR扫描3例出现脑干病变,7例出现间脑、大脑半球病变,以大脑半球白质、侧脑室、第三及第四脑室室管膜周围、丘脑、扣带回或胼胝体分布为主,病变T_1WI呈低或等信号,T_2WI及T_2WI-FLA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出现"云雾状"强化,1例出现室管膜线状强化,其他颅内病变无强化。结论血清AQP4-IgG阳性NMOSD的MR主要表现为双侧长节段视神经炎、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以及脑干、间脑及大脑半球病变。结合典型临床核心症状与MR影像学特征,需考虑到NMOSD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均行MR检查(矢状位T1WI、矢状位T2WI及轴位T2WI),其中4例于治疗后复查MRI。结果:所有患者颈髓和/或胸髓内均可见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病变分别位于侧索(3例)、后索(7例)、侧索及后索(5例),脊髓无明显肿胀;4例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MRI对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和随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 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在12例中,病灶位于颈髓7例,胸髓3例,颈胸段、胸腰段水平各1例。其中3例为多发灶,1例合并脑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受侵脊髓局限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结节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片状高信号(因出血);T2WI为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结节显著强化,边界清晰。在T2WI或增强扫描上,见特征性瘤内或瘤周迂曲的畸形血管流空信号9例,肿瘤上下继发性脊髓空洞或囊肿10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韩文杰  何晓非  王露  周红雨 《华西医学》2011,(11):1639-1641
目的分析合并免疫指标异常的视神经脊髓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2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24例合并免疫指标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4~53岁。对其临床表现、视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结果、免疫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脊髓和视神经同时或先后受累的表现。24例视觉诱发电位检查23例异常。脊髓MRI显示病变集中于颈段、上胸段脊髓。颈段和胸段脊髓同时受累17例,单纯颈段脊髓受损6例,单纯胸段脊髓受损1例。所有患者抗核抗体滴度均≥1∶100,合并抗SSA抗体阳性14例(55.5%),同时合并抗SSB抗体阳性11例(45.8%),合并抗Rib抗体阳性1例,合并抗SCL-70抗体阳性1例,合并抗dsDNA抗体1例。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合并免疫指标异常的患者以女性较为多见,易复发,青壮年患者发病率最高。脊髓MRI示病变集中于颈段、上胸段脊髓,表现为长节段脊髓损害。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合并结缔组织病的病例较多。  相似文献   

13.
核素骨显像与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其原发病灶为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骨显像与MRI检查,将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4部分,以椎体数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对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骨显像与MRI阳性病例检出率分别为94.6%(53/56)和91.1%(51/56)(P>0.05),阳性病灶数检出率为24.1%(338/1400)和22.1%(309/1400)(P<0.01),骨显像优于MRI,尤在胸腰椎明显,两者阳性病灶相符率为94.1%(1317/1400),有比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骨显像较MRI能更敏感地检出脊柱转移瘤,可作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结核球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髓结核球的MRI影像资料,观察指标为病灶的数量、分布、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伴随征象。结果 20例患者共检出结核球病灶47个,位于颈段脊髓13个、胸段脊髓内16个,腰段脊髓及马尾神经区18个,好发部位为颈膨大、腰膨大区(P值分别为0.001和0.008);病灶大小0.2~3.5cm,平均最大径1.1cm;病灶分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脊髓结核球MRI表现分未成熟结核结节和成熟结核结节两种类型,未成熟结节32个,成熟结节15个,未成熟结节全结节呈较均匀一致强化,成熟结核结节病灶中心出现坏死,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结论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准确、清晰地显示脊髓结核球的形态特征,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发生原因。方法在1014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对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骨折水平在T10或以上)患者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被确认为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12)岁。脊髓损伤水平分布在C7~T8水平,脊柱骨折水平在T3~T10。参考骨折水平,4例脊髓损伤水平上升超过3个脊髓节段,其中3例脊髓损伤水平上升出现在外科手术后;1例无明显诱因,伤后48 h出现神经损伤平面进行性上升至C7水平,伴随胸部严重疼痛。伤后6个月MRI检查,5例患者显示广泛胸段脊髓萎缩变细。结论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非常罕见。其重要特点是病理上存在广泛胸段脊髓萎缩变细。发生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对检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早期损伤的敏感性。方法对13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C3~C7四组椎间盘层面的FA值、ADC值,并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重建。结果病例组ADC值大于对照组(t=8.495,P0.001);病例组FA值小于对照组(t=-14.328,P0.001),两者皆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约92.3%(12/13)患者脊髓受压部位伪彩图信号改变;约30.8%(4/13)患者T2WI脊髓内可见高信号,扩散张量成像比常规MRI对脊髓损伤更加敏感(P=0.002)。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以提供脊髓的病理变化信息,在早期检出脊髓损伤方面比常规MRI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12例、腰椎结核24例,颈椎合并胸椎3例,胸椎合并腰椎8例,腰椎合并骶椎5例。单椎体受累2例,相邻2个椎体受累41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14例。43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40例脓肿形成。增强扫描41例病灶区域明显强化,16例弱强化或无强化。57例患者均接受1~3月不等强化多联抗结核化疗治疗。15例患者术前多次行MR增强扫描检查,1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诊断脊柱结核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均做了MRI检查,T1WI:TR400ms,TE12ms;T2WI:TR2700ms,TE106ms。均作了轴位、失状位、冠状位及11研增强扫描。结果6例患者中,位于胸段椎管内硬膜外者3例,位于颈段椎管内硬膜外者1例,位于颈胸段椎管内硬膜外者2例。发生于脊髓背侧者3例,其中2例环绕脊髓生长,呈“U”字形;2例位于脊髓左背侧。1例位于脊髓右背侧,有3例沿椎间孔向外延伸。肿瘤最小为2.5cm,最长23.6cm。相对应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变细,硬脊膜均有受压征象。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均匀强化及不规则环行强化。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良性肿瘤,MR的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MRI表现及其同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要点,提高对脊髓内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ISCM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确诊[平均发病年龄(46.4±2.8)岁],6例为多发病灶:颈、胸髓、圆锥、马尾均可多节段发生;5例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圆锥,1例位于颈髓,1例位于颈髓、延髓交界部。MR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可表现为斑片状、环形、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伴随征象包括脊髓增粗、周围水肿、脊髓空洞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ISCM的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明确肿瘤的范围及进展情况,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缺乏明确特征表现,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平山病的磁共振特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经临床证实的平山病患者进行颈椎自然位和屈颈位扫描并观察其MRI表现。结果自然位见下颈段(颈4~7椎体水平)脊髓变细,屈颈位见下颈段(1例及上中胸段,余4例仅累及下颈段)脊髓的硬脊膜后壁向前推移,脊髓背侧硬膜外静脉丛扩张,颈胸段脊髓局限受压变扁。结论结合自然位和屈颈位的MRI检查,有助于平山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