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其偏瘫侧肱二头肌、拇短屈肌及第一骨间背侧肌做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制订个体化康复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选取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组)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双侧上肢分别做肘屈、拇屈、食指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sEMG信号,并跟踪记录患者偏瘫侧上述肌肉sEMG在康复进程中的变化;采用简式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计算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中值频率(MDF)及与上肢FMA、MM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正常对照组所检肌群RMS及MDF值左、右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均显著小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健侧RMS、MDF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随康复日程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末次检测值明显大于首次检测值(P<0.05)。实验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MT评分与上肢所检肌肉RMS值、MDF值均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sEMG既可反映上肢康复进程,又能反映肌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作为一种定量康复评估指标,从而为制订个体化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潜在致病原因,为日后治疗慢性腰痛提供临床支持。方法:招募3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了解其疼痛程度(NRS)和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收集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值(PT),并实时记录运动过程中双侧腹直肌和竖直肌的均方根值(RMS)。结果:NRS和ODI呈正相关关系(r=0.817,P=0.045)。30°/s(t=-3.256,P=0.003)、60°/s(t=-3.970,P=0.001)和90°/s(t=-2.722,P=0.011)时屈肌PT明显少于伸肌,比值分别为0.8∶1、0.72∶1、0.81∶1。躯干屈曲和伸展时,肌肉与速度均存在交互效应(P=0.001)。双侧竖直肌的RMS在躯干伸展时随着角速度的加快而出现显著下降:①左侧竖直肌,30°/s时的RMS明显大于90°/s(P=0.001),60°/s时的RMS明显大于90°/s(P=0.048);②右侧竖直肌,30°/s时的RMS明显大于90°/s(P=0.002),60°/s时的RMS明显大于90°/s(P=0.033)。结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躯干屈肌和伸肌PT的比值在低速30°/s和60°/s时与正常健康人相似。双侧竖直肌的肌电信号在躯干伸展时随着运动角速度的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躯干屈肌和伸肌在等速运动中的力学变化。方法 2018年3月至9月,选取27例健康受试者,收集其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结果受试者躯干屈曲和伸展峰力矩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F 2.070, P 0.05)。30°/s和60°/s时,伸展峰力矩明显大于屈曲(t 3.138, P 0.01);90°/s时,屈曲与伸展峰力矩无显著性差异(t=-0.946, P 0.05)。屈曲和伸展峰力矩在30°/s和60°/s时比值均约为0.79∶1。相同速度下第2次和第10次收缩时峰力矩比较,屈曲峰力矩均下降,但只有30°/s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159, P 0.01);伸展峰力矩均增加,但只有60°/s时有显著性差异(t=-2.142, P 0.05)。结论等速运动角速度在60°/s以下时,躯干屈肌和伸肌肌力存在差异,且在30°/s和60°/s角速度下,两者比值约相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最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sEMG值。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站立位时,最长肌及多裂肌均方根(RM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运动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增大,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减小,腰痛组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时相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人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FRP),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屈曲-放松反应缺如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肌筋膜放松训练对正常人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为肌筋膜放松训练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共23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空白组(7例)、安慰剂组(8例)、试验组(8例)。试验组进行腰部的肌筋膜放松训练,安慰剂组给予模拟电刺激,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每位受试者在干预后即刻(0 min)、10 min、20 min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测试,并同时采集L3、L5水平左右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以及躯干和骨盆在矢状面上的运动加速度信号。计算并分析三组的腰椎屈曲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在屈曲—放松现象中肌电静息开始(EMG-off)和终止(EMG-on)时的腰椎角度,以及屈曲—放松比(flexion-relaxation ratio, FRR)。 结果:空白组、安慰剂组、试验组的腰椎关节活动度、竖脊肌和多裂肌EMG-off、EMG-on时的腰椎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内试验组的FRR值与空白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肌筋膜放松训练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功能提高,肌肉激活模式得到改善。放松后不影响腰部的神经肌肉功能,对腰椎稳定性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监测下动态关节松动术用于治疗骨折术后肘关节活动受限的效果。方法选取8例门诊就诊的单侧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肘关节活动受限,先行磁场疗法、中频电、超声波治疗及蜡疗,然后在sEMG监测下行动态关节松动术,最后冰敷冷疗,共治疗8周。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肘关节总活动度评估及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分别采集双侧肘关节屈曲及伸展至最大角度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平均振幅值(AEMG),且对患侧与健侧AEMG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8例患者中7例肘关节总活动度221°~272°,1例190°;肘关节MaYo评分优1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治疗后,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患侧与健侧AEMG的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在sEMG监测下行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导致的活动度受限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双侧下肢动态稳定性及各关节周围肌群肌力情况差异。方法:纳入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8例,用徒手测力仪评估患者健侧和患侧下肢各关节周围肌群最大自主等长收缩峰力值,采用Y平衡测试组件测量患者健侧和患侧下肢动态稳定性[Y平衡测试(YBT)],并对YBT值与下肢各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峰力值做相关性分析(Pearson分析)。结果: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患侧髋伸展肌群、髋外展肌群、膝伸直肌群等长收缩峰力值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患侧下肢动态稳定性(YBT值)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患侧YBT值与患侧髋伸展肌群、髋外展肌群、髋外旋肌群、膝伸直肌群、踝跖屈肌群等长收缩峰力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单侧足底筋膜炎患者患侧下肢动态稳定性下降,髋伸展、外展及伸膝肌群较健侧存在明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肘关节最大等长性收缩时肩、肘关节相关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特征。方法:1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和7例健康对照者。在肘关节作最大等长性收缩运动时,记录胸大肌、三角肌、肱二、肱三和肱桡肌的sEMG信号,计算相应肌肉的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SR)和肩肘关节的肌间相干性。结果:肘关节屈伸运动时,患者的最大力值明显小于健康人,i EMG、RMS值明显小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屈肘时的CSR值明显大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肌间相干性小于健康人。结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肘屈肌异常协同收缩明显增强,康复训练应以改变屈肌协同为主,可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异常协同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在1周内采用BiodexⅡ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了2次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获得躯干肌屈曲、伸展最大平均力矩、最大重复做功、总做功和平均功率等结果,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躯干肌屈曲、伸展2次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0),呈现良好的稳定性。结论: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在反映躯干肌肌力的变化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测试指标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等速测定不同运动水平的健康年轻人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和耐力,了解年轻人躯干肌群的肌肉功能特点.方法:①受试者为2005级首都体育学院一年级大学生120名,其中男60名,女60名.②按不同标准分为3组,普通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普通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获得二级运动员的运动系大学生,每组40名,男女各20名.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测试.测试仪器: 使用Cybex6000型等动测力系统(美国).③测试方法:对健康大学生躯干屈伸肌群的肌力[测试速度为60(°)/s和120(°)/s]和耐力[测试速度为120(°)/s]等速测试.④测试指标为峰值力矩、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耐力比、恢复比.结果:①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变化趋势:在同一测试速度下,普通组、体教组及二级组男性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均伸肌大于屈肌;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有下降趋势,伸肌下降最明显;普通组的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小于体教组和二级组(P<0.05),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3组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变化同上.在 60(°)/ s和120(°)/s时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男性均小于1,女性均大于1.②在同一测试速度下,3组男性及女性躯干伸肌群的耐力比和恢复比均低于屈肌群.结论:与体育教育专业和二级运动员大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力下降,以及躯干屈伸肌力失衡.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伸肌群肌力和耐力弱于屈肌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能否产生交叉迁移现象并研究及其机制。 方法将健康女性青年志愿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训练组进行6周的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左腕不进行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2组受试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测定其腕屈、伸肌等长肌力(PT)及表面肌电变化。 结果训练后,训练组右腕关节最大等长屈曲和伸展PT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且训练组左腕关节最大等长屈曲和伸展PT分别为(12.9±2.0)Nm和(6.4±1.3)Nm,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右腕关节经最大等长伸展测试,其尺侧腕伸肌的AV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左腕关节经最大等长伸展测试,其尺侧腕伸肌的iEMG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右腕等长屈曲和伸展训练后可改变前臂肌群募集策略,增强双侧前臂肌力,产生交叉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受累侧(健侧)上肢在够物动作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23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上肢够物测试,够物过程分为肩前屈和保持两个阶段。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和穿戴式微型运动捕获系统同步采集并提取上肢够物时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和三维运动学数据(躯干扭转度、肩关节运动幅度、肩关节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肩关节角度分散度),患者组依据未受累上肢是否为利手侧,将其分为利手侧和非利手侧进行分别采集,对照组利手和非利手侧均进行采集,然后采用秩和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利手侧在前屈阶段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为34.3μV,躯干扭转度为-1.4°,均高于对照组利手侧的19.7μV和-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运动速度则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保持阶段斜方肌上部,患者利手侧均方根值为55.4μV,高于对照组利手侧,胸大肌均方根值和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均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非利手侧在前屈阶段三角肌中组均方根值高于对照组非利手侧,肩关节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非利手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比较,在前屈阶段,非利手侧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大于利手侧,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比在前屈和保持阶段均小于利手侧,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未受累上肢是利手侧还是非利手侧,其够物动作的生物力学特点与健康人对应侧上肢并非完全一致,在对脑卒中偏瘫患侧上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时最好以健康人对应侧上肢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20.
麻玉慧  陈康  唐兰  刘坤  张也  马燕红 《中国康复》2023,38(6):354-357
目的:观察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髋部肌群肌力特征,并探讨其与腰部疼痛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NLBP患者(CNLBP组)30例,3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评估CNLBP组疼痛侧、非疼痛侧与对照组右侧髋部肌群肌力。应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60°/s)测定2组髋屈曲、髋后伸、髋内收、髋外展、髋内旋和髋外旋肌群的峰力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部疼痛,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腰部功能。以峰力矩/体重评估髋部肌群肌力,并进行CNLBP组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对比、两侧分别与对照组右侧对比。对CNLBP组髋部肌群肌力和腰部疼痛、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NLBP组疼痛侧髋屈曲、髋外展、髋外旋肌群峰力矩/体重比值均低于非疼痛侧且低于对照组(P<0.05)。髋屈曲、髋外展肌群肌力与腰部疼痛程度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P<0.05)。髋屈曲、髋外展、髋外旋肌群肌力与腰部功能评分有中等程度相关性(P<0.05)。结论:CNLBP患者存在疼痛侧髋屈曲、髋外展及髋外旋肌群肌力下降。以纠正髋部肌群肌力失衡为目标的康复训练对改善腰部疼痛及功能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