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探究脑卒中后肩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康复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肩痛伴情绪障碍的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6例。9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个体化原则联合音乐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目测类比法(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观察组更低于常规组(P0. 05); 2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观察组更高于常规组(P 0. 05)。结论:音乐治疗不仅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肩痛,还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类比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肩部疼痛,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和高-低频组分别接受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互rTMS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脑卒中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 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及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肩关节V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低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及SS-QoL评分与低频组和高频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肩关节VAS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高-低频交互rTMS 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效果优于单一频率的rTM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分为联合组、rTMS组以及针刺组(n=20)。针刺组给予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康复和rTMS刺激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rTMS刺激治疗,rTMS刺激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大脑运动皮质的上肢运动功能代表区),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rTMS刺激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55±0.83,7.90±0.79和6.90±0.91,4.45±0.51;针刺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50±0.76,11.60±1.27和6.80±0.95,3.20±0.52;联合组治疗前后FMA和VAS评分分别为4.70±0.80,18.0±1.45和6.85±0.99,1.75±0.45。3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联合组及针刺组FMA,VAS评分均优于rTMS刺激组,联合组FMA,VAS评分优于针刺组,组间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1 Hz的rTMS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常用耳穴,及不同科室患者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耳穴贴压”“耳穴压豆”“耳穴埋豆”“耳穴埋籽”“耳穴压籽”“耳穴压丸”“王不留行籽”“术后疼痛”“术后镇痛”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收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文献。采用Excel 2010建立耳穴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分析耳穴配伍关联规则。结果 共纳入文献339篇,包含78个耳穴,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最常见的耳穴为神门穴(20.8%)、皮质下穴(14.2%)、交感穴(14.1%);除此之外,肛肠科患者术后疼痛常用耳穴还有肛门穴、直肠穴,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常用耳穴还有肝穴、肾穴,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常用耳穴还有肝穴、大肠穴,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常用耳穴还有内分泌穴、子宫穴。结论 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是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最常用耳穴,不同科室患者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选穴以藏象取穴、按病变部位取穴为主,以按脏腑病机辨证配穴为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辩证取穴耳压法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并对穴位进行有效筛选,组成高效处方,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规范耳压技术。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辩证取穴组、常规取穴组各50例。常规取穴组选用基本穴位,辩证取穴组每次选基本穴位3~5个,再根据临床证型辩证选穴2~3个,组成穴位配方,30d后对两组患者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辩证取穴组在PSQI评分、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常规取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辩证取穴耳压法对患者睡眠改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关元穴、中极穴注射6542治疗遗尿症患儿11例,结果治愈10例,好转1例,经1~3年定期随访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加耳穴贴压对鼻窦炎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在本院因鼻窦炎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0例,术后分别进行冰敷、穴位按摩、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的护理干预,并于下列时间点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术后1 h、4 h、手术当天睡前、术后24 h、48 h,其中术后1 h、4 h还在干预前进行评分。结果术后1 h和4 h,穴位按摩组和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组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疼痛明显缓解(P0.05)。干预后,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组患者在术后1 h和4 h疼痛程度较其余两组均明显减轻,在术后当天睡前、术后24 h和48 h则仅与冰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窦炎术后患者实施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较单独采取冰敷或穴位按摩能及时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和方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王欣  王惠珍 《护理研究》2003,17(21):1244-1246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对我国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和方式的意见 ,为建立我国临床护理专家的选拔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地区 413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5 %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选拔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对象应具备7个条件 ,其中 42 .40 %护理人员认为我国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对象应具有护理本科以上学历 ;62 .67%认为应达到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临床专科工作经验、临床教学经验、护士职业证书的注册时间均应在 5a以上的分别为76.5 3 %、49.60 %、64 .5 3 % ,并应通过英语 4级考试(63 .47% ) ;选拔方法应采取统一考试 (3 4.14 % )或个人申请 单位推荐 统一考试(3 1.72 % )。结论 :我国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和方法应突出其职业特点 ,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抑郁症患者康复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足三里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观察组、电针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电针观察组取百会、足三里穴;电针对照组取太冲、三阴交、内关、神门穴;药物对照组给予百优解口服,20 mg/次,每日1次。3组均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1);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提示针刺百会、足三里穴有较好的疗效;血清中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电针观察组和电针对照组血清中IL-2和IFN-γ升高(P<0.01,P<0.05),药物对照组也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观察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药物对照组起效快;电针观察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3种治疗方法能够改善血清中IL-2、IL-4和IFN-γ的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症状。但是3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耳穴治疗和护理指导减轻肥胖患者体重。方法 随机取19~62岁>标准体重20%的患者52例,测定其采用针刺和药丸按压耳穴及综合性护理措施治疗前后空腹时的体重做对照。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P < 0.05,说明该方法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耳穴治疗结合护理指导及患者的努力,对肥胖患者减少体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采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封闭法(A组)治疗产后尿潴留,并与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法(B组)相比较。结果显示: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参阅相关献,分析我国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并阐述了该研究对护士职业选拔和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针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后双膈俞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12复合液。对照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两组均治疗3 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