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选择3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将起搏方式由DDD随机程控为VVI,AAI模式,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次测量间隔5min以上。结果VVI起搏时左室收缩功能最差,与AAI和DDD起搏相比,VVI起搏时收缩功能标:SV,CO,EF均明显降低,而ESV明显增大。与DDD起搏相比,AAI起搏时SV,CO,LVEF均明显增大。结论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室收缩功能均有重要影响;病窦综合征患者,加强心室起搏管理,在提供双腔支持的安全前提下,以AAI(R)模式作为基本治疗模式,减少右心室起搏,对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17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者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肺动脉血流频谱,对比分析不同方式起搏器植入前后其右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DDD起搏较VVI起搏的右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增加(P<0.05、P<0.02),肺动脉峰值流速(PPFV)显著增加(P<0.01)。两组舒张早、晚期右室充盈指标均增加,DDD组舒张早期峰值流速(PFVE)显著增加(P<0.01)。表明:房室同步起搏较单纯心室起搏有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肺动脉血流参数可用于估价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了心脏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以评价不同起搏模式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32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采用 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心室按需起搏 (VVI)不伴室房逆传 (A组 )和伴室房逆传 (B组 )及房室顺序起搏 (AVP) (C组 )的左心结构、左室的泵血功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1 .心室起搏 (VP)不伴室房逆传和房室顺序起搏(AVP)组起搏后的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P<0 .0 5〉,而 VP伴室房逆传组则 CO增加不明显 (P>0 .0 5 )。心搏量 (SV)各组均呈下降趋势 ,VP伴室房逆传者下降更明显。但起搏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2 .VP后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受损 ,而 AVP后主要损害左室的舒张功能 ,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 ;3.VP伴室房逆传者 ,起搏后血液动力学效应在三组间最差。结论 无论 VP还是 AVP起搏后由于心率的增加均可使CO增加 ,但对左室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VP伴室房逆传者最为明显 ,AVP损害程度三组间最轻。因此 ,AVP也并非真正的生理起搏器。临床上提倡埋植更接进生理状态的起搏器 (多部位心脏起搏 ) ,以保持良好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法在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方法:2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将起搏方式程控为抑制型按需心房起搏(AAI)、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VVI)、非同步房室起搏(DOO),每种起搏方式稳定5min后,在超声心动图下测量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与VVI和DOO起搏相比,AAI起搏时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均显著增高(P<0.05),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显著降低(P<0.05);与VVI起搏相比,DOO起搏时SV、CO等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对于合适的患者保持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安全的检查技术,能够客观反映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心房按需起搏(AAI)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种合理、安全、简单、经济且效果好的生理性起搏方式。与常用的心室起搏(VVI)相比,AAI起搏具有以下优点:①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不降低心输出量;②可避免VVI起搏时因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右室双部位起搏对犬QRS波时限(QRSd)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只犬,每只犬随机行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右室双部位(RV-Bi)、双心室(Bi-V)起搏,起搏频率为150次/分,起搏稳定15 min后测定QRSd、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量(CO).[结果]①同RVA相比,RVOT、RV-Bi、Bi-V起搏时均有QRSd减小,CO增加,差异有显著性;②RV-Bi起搏时:与RVA和RVOT)相比,QRSd、mPAP、PCWP减小,CO增加,差异有显著性;与RV-Bi起搏相比,上述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RV-Bi起搏的心电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RVA和RVOT起搏,基本等同于Bi-V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所测得数据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1例非心源性休克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连续3d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O),同时进行血浆BNP定量检测;分析存活患者(8例)和死亡患者(13例)BNP及CVP、PAP、PCWP、CO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BNP与CVP、PAP、PCWP、CO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浓度(ng/L)显著高于存活患者(708.06±242.58比317.05±140.21,P<0.05);而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治疗3d后,死亡患者CVP (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3.64±4.00比9.92±1.26,P<0.05),而CO( L/min)显著低于存活患者(4.61±2.06比6.95±1.28,P<0.05),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PAP( mm Hg)、PCWP( mm Hg)无明显差异(PAP:20.84±8.48比16.82±4.97,PCWP:13.60±5.71比12.72±4.98,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与CVP、PAP、PCWP、CO均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57、0.306、0.229、-0.269,P值分别为0.16、0.25、0.09、0.12).结论 血浆BNP和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均有一定价值;但在非心源性休克患者中,BNP增高不能作为反映心功能的指标,不能替代Swan-Ganz导管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血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患者拟行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为单腔起搏(VVI,n=42例)和房室双腔或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n=54例],术前及术后1、6个月按照NYHA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及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Triage快速测定BNP水平,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VVI组血BNP水平明显升高,高于DDD(R)组(P〈0.01),而DDD(R)组则下降;相关分析显示DDD(R)和VVI两组BNP水平与NYHA分级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9,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68,均P〈0.05);术后VVI组房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D(R)组,BNP水平与房颠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DD(R)组和VVI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70,均P〈0.05。结论与生理性起搏[DDD(R)]相比,非生理性心脏起搏(VVI)可引起BNP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心脏起搏后预测房颠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分别在心房按需起搏(AAI)与房室同步起搏(DDD)模式下的心脏功能,并探讨其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置于AAI模式和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DI技术评价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EF,主动脉VTI)和舒张功能(E/A)参数在AAI组和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显示收缩峰值速度(Sm)在AAI组为(10.88±2.92)cm/s,DDD组为(9.06±2.49)cm/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在AAI组和DDD组分别为[(9.25±2.89)cm/s 对 (8.37±2.31)cm/s、0.96±0.35 对 0.80±0.25];Tei指数在AAI组为 0.56±0.12,DDD组为 0.80±0.40.这些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采用AAI起搏模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优于DDD起搏模式;②TDI技术较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急性右心衰竭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体重20~25 kg健康成年雄性犬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组和ECMO治疗组,每组5只.犬麻醉后行胸廓切开术,于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放置相关测压导管,测量右心房压(RAP)、右心室压(RVP)及肺动脉压(PAP);于主动脉及肺动脉放置血管超声探头,测量心排血量(CO)及肺动脉流量(QPA),测得结果为基础值.ECMO组建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转流,分别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动、静脉插管,随后连接预充的ECMO装置.两组均逐渐套扎肺动脉以使QPA分别降至基础值的60%、40%和0%,每降至一个程度保持30 min,并测量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其变化.结果 模型组与ECMO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套扎肺动脉后,模型组CO(L/min)于QPA降至60%和40%时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1.80±0.19、1.48±0.22比3.24±0.23,均P<0.05),且显著低于ECMO组(60%QPA:1.80±0.19比3.24±0.35;40%QPA:1.48±0.22比3.20±0.37,均P<0.05);ECMO组CO于QPA降至60%、40%和O%时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0.35、3.20±0.37、3.12±0.28比3.44±0.32,均P>0.05).模型组PAP、RAP和RVP(均mm Hg,1 mm Hg=0.133 kPa)于QPA降至60%和40%时均较基础值明显增加(PAP:36.2±5.3、39.8±5.4比17.4±2.7;RAP:11.2±2.8、12.8±2.6比4.4±1.7;RVP:25.6±4.9、27.8±4.5比11.6±1.8,均P<0.05),且显著高于ECMO组(60%QPA:PAP 36.2±5.3比23.2±5.2,RAP 11.2±2.8比6.2±2.3,RVP 25.6±4.9比15.2±3.5;40%QPA:PAP 39.8±5.4比24.4±4.8,RAP 12.8±2.6比7.0±2.4,RVP 27.8±4.5比16.8±4.2,均P<0.05);而平均动脉压(MAP,mm Hg)较基础值明显下降(81.2±15.8、62.2±14.4比128.6±16.4,均P<0.05),且显著低于ECMO组(60%QPA:81.2±15.8比128.0±26.5;40%QPA:62.2±14.4比124.6±25.4,均P<0.05).ECMO组心率(HR,次/min)、PAP、RAP和RVP于QPA降至60%、40%和0%时均较基础值略有增加(HR:161.4±14.8、160.6±13.1、157.6±11.9比152.6±14.5;PAP:23.2±5.2、24.4±4.8、25.2±6.2比18.8±3.4;RAP:6.2±2.3、7.0±2.4、7.6±4.2比4.6±1.5;RVP:15.2±3.5、16.8±4.2、16.2±3.3比12.2±2.3),MAP则略有下降(128.0±26.5、124.6 ±25.4、121.2±21.4比135.8±22.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A-ECMO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右心衰竭犬的心功能,并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腔阻抗法对乌拉地尔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6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制成心衰模型。分为乌拉地尔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5、30、60、90和120min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心率(HR)、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射血前时间(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PEP/LVET)、等容舒张时间(IRT)、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室舒张末压(LVEI)P)、总外周阻力(TPR)、每搏左室作功(SW)和每分左室作功(CW)。结果:乌拉地尔较对照组明显增加CO和SV,缩短PEP和STR,降低PCWP、LVEDP和TPR,增加SW和CW,而对HR、LVET和IRT无影响。结论:胸腔阻抗法可作为无创、实时和准确的监测方法观察心衰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乌拉地尔可以明显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CO和心肌收缩能力,具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黄海燕  陈晓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07-2008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房室延迟优化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26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或更换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采用超声测定不同房室延迟(AV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优化AVD,并观察常规AVD和优化AVD时超声心动图参数和血浆BNP的变化.结果:在急性DDD起搏,AVD在180 ms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右房压、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为谷值,与基线及240 ms AVD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确定180 ms AVD为优化AVD.心功能各参数较基线及250 msAVD在180 ms AVD时均有显著改善(P<0.05).优化AVD组较常规AVD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心排血量、心脏每搏输出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均有提高,二者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优化AVD组的血浆BNP较常规AVD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优化AVD起搏对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心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理性起搏治疗对心房颤动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风 《临床医学》2003,23(7):55-56
目的 :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 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 ,生理性起搏者 5 6例 ,非生理性起搏者 3 5例 ,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 (P <0 0 1) ,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 (P <0 0 1) ,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 (P <0 0 5 ) ;非生理性起搏 (VVI)者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LAD明显增大 (P <0 0 1) ,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 ,VVI起搏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入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右室心尖部(VVI-RVA)、右室流出道(VVI-RVOT)、右室间隔部(VVI-IVS).测量各起搏状态下:①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扭转角度(Twist)、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ε);②左室收缩模式参数,包括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Sε)、标化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ε),分别计算不同层面、不同室壁Sε、TPε值,并用曲线图分别显示Sε、TPε在不同层面及不同室壁同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室壁Sε、TPε的相关性.结果 与AAI组比较,右心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室收缩期Twist、VTIAo、Gε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Gε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VVI-RVOT>VVI-IVS>VVI-RVA(P<0.05).与AAI组比较,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Sε、TPε的分布模式改变明显,以RVA组最为显著,而RVOT组及RVS组分布模式较接近.室壁Sε与TPε呈负相关(r=-0.51,P<O.001).结论 与AAI起搏模式相比,右室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模式的改变及收缩功能的降低,其中以RVA起搏状态改变最为明显.左室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价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变化规律以及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应变和位移,并比较其在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后侧壁、后间隔、前壁以及下壁多个节段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基底段与中间段术后平均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整个左心室术后应变和位移亦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前、术后左心室各节段位移从基底段、中间段到心尖段呈依次递减,而应变无这种递减规律。结论 (1)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明显不同,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2)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生理性起搏者56例,非生理性起搏者35例,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P〈0.01),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P〈0.01),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P〈0.05);VVI起搏者LVEF明显降低(P〈0.05),且LAD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起搏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单纯补液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心源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作用。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成大面积RVMI并发心源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补液组、依那普利组。观察各组正常时、梗死后即刻及给药后即刻、1h、1周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右心房压力(RAP)、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快速补液后,RAP进一步升高,加重了血流动力学变化。依那普利治疗后RAP降低,CO增加,血流动力学变化得以改善。结论大面积RVMI心源性休克时,快速扩容治疗在RAP≥13mmHg时会进一步损害左、右心室功能,依那普利可降低右心后负荷,增加CO,能有效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检测患有心动过缓型的老年人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后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 23例年龄在80至96岁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12例为VVI型不伴有起搏器综合征患者;第二组11例为VVI型伴有起搏器综合症患者。在自身心率与起搏心率相同状态下运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血流动力学。结果 第一组患者自主心率与同频率起搏状态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第二组患者自主心率时LVIDd、FS、CO都稍优于同频率起搏状态(t检验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老年人人工心脏起搏心功能研究应用是成功的。其优点在于1.超声心动图监测既实时动态又安全价廉;M型心功能自身对照研究既实用又准确。2.研究完毕即可给老年人一个较理想的心功能状态下的起搏心率。3.如在调试中出现意外,可及时处理,并在需要时重新调整起搏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共入选34例患者,其中VVI起搏器20例,DDD起搏器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5~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3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均出现左心室重构,VVI组观测指标植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均可出现左心室重构,提示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起搏器植入应选用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