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训练与心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心率的变化来指导和调控训练多年来以被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工作者所接受,人们通常根据心率的变化范围来安排负荷强度调整运动量。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有关心率、最大心率及目标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作了进一步的概括:(1)一般认为强度和心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根据最大心率的不同范围可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2)最大心率随着不同的训练状况改变很少或不发生变化,也有研究显示:如果训练量及强度降低或停止训练,最大心率将增加。(3)不同的测定方式会导致同一个体出现不同的最大心率而且具有较大差异。(4)心率域并不是个稳定的指标,在训练实践中宜把心率指标与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相结合来实施训练和调控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参加运动训练的士兵在身体素质、形态及机能方面的变化分析,研究负荷强度与机能及训练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新人伍士兵随机抽样32人为强化训练组,43人为普通训练组,分别进行2年负荷强度训练后的身体素质,形态及机能的变化观察。结果:两组士兵训练前后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质量、肌周围度及瘦体体质量、体脂的变化,自身对比或两组对比,比差有显著性意义(t=0.00~24.59,P&;lt;0.05~0.01);力量素质中的爆发力,灵敏素质,协调性及安静时心率、血压、肺活量、12min跑,比差均有显著性意义(t=0.04~29.00,P&;lt;0.05~0.01)。随着运动负荷的不断增加,2年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入伍时的指标。结论:受试士兵运动训练负荷强度的结果分析,强化训练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普通训练组,有效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科学指导下对提高军事、体育训练水平,减少训练损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遥测技术测定运动员动态心率,尤其是进行耐力性训练过程中,对监控与指导训练有重要生物学价值,同时配合其他一些生物学与教育学指标更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与血乳酸这一生化指标动态同步监测速滑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周期与阶段所采用不同手段、不同强度训练过程中测试数据,对指导速滑运动员进行科学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赛前的高原训练目的,是希望通过高原的低氧环境刺激,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得最大的低氧生理适应性。运动员对高原的生理适应,是运动员功能提高的物质基础,反映的是机体与环境变化的顺应。目的:从自组织角度,应用训练学、脑电压缩谱指标等,通过观察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前(赛前)、后脑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等,系统分析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的影响,从脑水平对高原训练效应进行探讨。设计:抽样调查。单位: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对象:于2001-03/04选择广东省游泳队游泳运动员9名。方法: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1周(3月3日)、高原训练中(3月22日)和下高原第5天(4月5日)的训练成绩,下高原后第13天(4月12日)的比赛成绩及测试相应的血乳酸,并在上高原前一天(3月10日)、下高原第1天(3月30日)、下高原后第11天,即全国比赛前2天(4月10日),进行脑电压缩谱测试,以观察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训练前、中及赛前的训练学指标及血乳酸变化情况。②高原训练前成绩与比赛成绩对照表。③高原训练前、中、后及赛前的脑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高原训练中的训练成绩有升有降,下高原后的全国比赛10人次中有6例成绩水平是下降的,高原训练后的血乳酸变化,与训练成绩呈一致变化。②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脑信息平均分布频率向高频转移,赛前负熵值减小、信息熵离散,运动员出现比赛成绩下降的现象。结论:①运动员脑序参量构成形式的多中心化,形成技能控制信息的离散,可以导致脑功能矩阵协同水平的重调,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②高原训练的效果或者其作用的保持,需要基于运动员个体状态的训练强度涨落安排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以及平原状态维持强度水平的恢复与保持。  相似文献   

5.
高强度训练对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参数影响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75-3775
强度训练可以改善抑郁患的情绪。最近研究表明,高强度训练与减轻抑郁密切相关。但还没有高强度加强训练对心脏病患自身效能,情绪状态或心理情况影响的研究。患或接受高强度加强训练(最大强度的80%)。或接受柔活性训练,以加强他们的有氧锻炼心脏康复。记录相关数据。制成-连续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表:功能能力知觉、心理健康状态和健康状态知觉。  相似文献   

6.
陈刚  李京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545-6547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ooplasty,PTCA)或支架术后患者进行门诊和院外康复运动的效果,探讨PTCA或支架术后患者康复运动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运动处方的原则。方法:根据术后无胸闷、胸痛等症状和体征,安静状态下心率&;lt;90次/min,血压&;lt;140/90mmHg(1 mmHg=0.133kPa),心电图ST段压低&;lt;1mm,无运动诱发的心率失常等标准,共有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内科住院的51例患者入选,分为门诊康复运动组(n=24)和院外自我监护下康复运动组(n=27),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评定,制定康复运动处方,进行8周康复运动训练。结果:康复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运动时间、最大运动功率、最大代谢当量、最大氧耗量和每分通气量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t=2.43~7.56,P&;lt;0.05),而两组患者运动时间[(9.02&;#177;2.58),(9.58&;#177;2.44)min]、最大运动功率[(122.92&;#177;32.90),(129.63&;#177;33.28)W]、最大代谢当量[(7.59&;#177;1.77),(7.53&;#177;1.36)METs]和最大氧耗量[(14.18&;#177;3.67),(1.90&;#177;0.45)L/min]等反映患者康复运动效果的各项主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使FTCA及支架术后患者的体力、运动耐力和肺通气容量提高,心脏功能容量增加。院外自我监护下康复运动与门诊心电监护下康复运动能够产生同样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主观体力感觉(RPE)量表来预测武警新兵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时的RPE值和心率制订控制训练强度的方程,为部队新兵耐力训练提供简单科学的方法。方法:把RPE和运动负荷心率相结合,运动负荷的最大心率(MHR)监测从50%MHR至90%MHR分为9个运动等级,记录对应的RPE值,建立主体感觉和训练心率的回归方程。随机选择新兵分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2名),进行为期8周的耐力训练。实验组按照RPE控制方程实施RPE感觉等级的耐力负荷强度安排,每周训练3次。对照组按部队现状训练。 结果:新兵训练心率的回归方程为:新兵心率=37.45+7.43×新兵RPE (R=0.952);通过应用回归方程,用RPE值调控新训战士的耐力训练8周后,实验组的VO2max、体力劳动能力(pwc)170、3000m跑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兵耐力训练强度的RPE控制方程能够应用战士训练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肢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肺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频度等的设定进行探索,为制定出适合中国COPD患者的肺康复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训练组1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维持日常活动量;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外,还接受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 min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方式采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初始训练强度为70%最大运动负荷(WRmax),当患者能够连续2次完成预设的训练强度和时间时,以10% WRmax的梯度增加训练负荷作为下一个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结果 经过8周的下肢运动训练,训练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较训练前平均增加(45.3±27.3)m(P<0.05),WRmax增加(10.8±6.9)watt,峰值摄氧量(VO2 Peak)增加(158.9±137.3)ml/min,VO2/kg增加(2.6±2.6)ml·min-1·kg-1,无氧阈(AT)增加(93.1±91.2)ml/min,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指标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增加(102.6±177.9)ml/min(P<0.05),分钟通气量(VE)增加(5.3±4.9)L/min(P<0.01);心功能指标最大氧脉(O2 pulse)和最大心率(HRmax)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静态肺功能指标于训练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同时,对照组上述各组指标在8周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下肢高强度运动训练可以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在运动中的通气功能和心功能,但是对静态肺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下肢功率踏车训练,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40 min,以70% WRmax作为起始训练强度,在能连续2次完成规定的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前提下,以10% WRmax为梯度递增训练强度直至8周末,这一肺康复下肢运动训练处方对于中重度COPD患者来说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负荷运动量对血清睾酮,游离睾酮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郭子渊  洪雷 《现代康复》2000,4(3):366-367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量对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和皮质醇(C)浓度的影响。方法:对16名摔跤运动员训练当日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次日晨和再次日晨抽取血液标本。结果:小强度训练变化不明显,中、大强度训练前后血清T、FT和C均有明显变化。结论:血清T、FT和C可作为观察运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保证运动员合理的训练和保持良好体能,实现对运动的科学医务监督,追踪检查了烟台师范学院男、女蓝球队运动员的心电图.方法:于2002-09/2004-11对烟台师范学院男、女篮球队全体运动员25人(男13人,女12人)进行了心电图的检查分析.采用日本三导心电图机,记录运动员安静心图,不同强度负荷训练中的心电图及比赛前后心电图.取卧位描记Ⅰ,Ⅱ,Ⅲ,aVR,aVL,aVF,V1,V3,V5等常规导联,部分运动员描记全部12导联.观察其心率、心律、传导及异常变化及心率特点,分析心电图变化与训练年限、运动强度的关系.结果:参加心电图测试者25人,全部结果入分析.①通过两年的跟踪检查,共测心电图125人次.先后出现异常9例,占36%;正常者占64%.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6例,占64%;窦性心律不齐8例,占32%;房性早搏1例,占4%;室性早搏3例,占12%;Ⅰ度房室传达室导阻滞2例,占8%;异位早搏1例,占4%;左心室高电压2例,占8%.②参与检查的运动员平均心率为55.3次/min,男女运动员之间没有差异(56.7,53.9次/min;t=1.03,>0.05)随训练年限的增加运动员的心率有减缓的趋势(训练1~2年的平均心率为58次/min,3~4年的平均心率为54次/min,5~6年平均心率为47次/mint=3.062,<0.05).③训练强度的大小及递增的快慢都能影响到心电图的变化,一般强度较小变化不大,但是中等强度及大强度影响较大,训练强度越大或递增速度过快而心电图变化越多[房性室性早搏:1(4%),3(12%);Ⅰ度房室性传导阻滞:0,2(8%);左室高电压:1(4%),1(4%)].结论: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疲劳状态对心电图有直接的影响,在运动训练及比赛中应加强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医务监督,心电图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证运动员合理的训练和保持良好体能,实现对运动的科学医务监督,追踪检查了烟台师范学院男、女蓝球队运动员的心电图。方法:于2002-09/2004-11对烟台师范学院男、女篮球队全体运动员25人(男13人,女12人)进行了心电图的检查分析。采用日本三导心电图机,记录运动员安静心图,不同强度负荷训练中的心电图及比赛前后心电图。取卧位描记Ⅰ,Ⅱ,Ⅲ,aVR,aVL,aVF,V1,V3,V5等常规导联,部分运动员描记全部12导联。观察其心率、心律、传导及异常变化及心率特点,分析心电图变化与训练年限、运动强度的关系。结果:参加心电图测试者25人,全部结果入分析。①通过两年的跟踪检查,共测心电图125人次。先后出现异常9例,占36%;正常者占64%。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6例,占64%;窦性心律不齐8例,占32%;房性早搏1例,占4%;室性早搏3例,占12%;Ⅰ度房室传达室导阻滞2例,占8%;异位早搏1例,占4%;左心室高电压2例,占8%。②参与检查的运动员平均心率为55.3次/min,男女运动员之间没有差异(56.7,53.9次/min;t=1.03,P>0.05)随训练年限的增加运动员的心率有减缓的趋势(训练1~2年的平均心率为58次/min,3~4年的平均心率为54次/min,5~6年平均心率为47次/mint=3.062,P<0.05)。③训练强度的大小及递增的快慢都能影响到心电图的变化,一般强度较小变化不大,但是中等强度及大强度影响较大,训练强度越大或递增速度过快而心电图变化越多[房性室性早搏:1(4%),3(12%);Ⅰ度房室性传导阻滞:0,2(8%);左室高电压:1(4%),1(4%)]。结论: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疲劳状态对心电图有直接的影响,在运动训练及比赛中应加强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医务监督,心电图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运动疗法在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21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均接受功率自行车或/和跑台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并采用常规心电运动试验对康复训练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运动训练后,运动时间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增加,安静时,心率、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血压乘积均显著下降(P<0.05,P<0.01),安静时心电图最大ST段压低明显改善(P<0.01);同等负荷量运动时,心率、血压、心率-血压乘积及运动诱发的最ST段压低与安静状态时有相似的改变(P<0.05,P<0.01)。结论:心脏术后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加体能,减轻心肌缺血,增加心肌储备功能,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赛前的高原训练目的,是希望通过高原的低氧环境刺激,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得最大的低氧生理适应性。运动员对高原的生理适应,是运动员功能提高的物质基础,反映的是机体与环境变化的顺应。目的:从自组织角度,应用训练学、脑电压缩谱指标等,通过观察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前(赛前)、后脑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等,系统分析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的影响,从脑水平对高原训练效应进行探讨。设计:抽样调查。单位: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对象:于2001-03/04选择广东省游泳队游泳运动员9名。方法: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1周(3月3日)、高原训练中(3月22日)和下高原第5天(4月5日)的训练成绩,下高原后第13天(4月12日)的比赛成绩及测试相应的血乳酸,并在上高原前一天(3月10日)、下高原第1天(3月30日)、下高原后第11天,即全国比赛前2天(4月10日),进行脑电压缩谱测试,以观察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训练前、中及赛前的训练学指标及血乳酸变化情况。②高原训练前成绩与比赛成绩对照表。③高原训练前、中、后及赛前的脑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高原训练中的训练成绩有升有降,下高原后的全国比赛10人次中有6例成绩水平是下降的,高原训练后的血乳酸变化,与训练成绩呈一致变化。②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脑信息平均分布频率向高频转移,赛前负熵值减小、信息熵离散,运动员出现比赛成绩下降的现象。结论:①运动员脑序参量构成形式的多中心化,形成技能控制信息的离散,可以导致脑功能矩阵协同水平的重调,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②高原训练的效果或者其作用的保持,需要基于运动员个体状态的训练强度涨落安排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以及平原状态维持强度水平的恢复与保持。  相似文献   

14.
背景赛前的高原训练目的,是希望通过高原的低氧环境刺激,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得最大的低氧生理适应性.运动员对高原的生理适应,是运动员功能提高的物质基础,反映的是机体与环境变化的顺应.目的从自组织角度,应用训练学、脑电压缩谱指标等,通过观察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前(赛前)、后脑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等,系统分析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的影响,从脑水平对高原训练效应进行探讨.设计抽样调查.单位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对象于2001-03/04选择广东省游泳队游泳运动员9名.方法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1周(3月3日)、高原训练中(3月22日)和下高原第5天(4月5日)的训练成绩,下高原后第13天(4月12日)的比赛成绩及测试相应的血乳酸,并在上高原前一天(3月10日)、下高原第1天(3月30日)、下高原后第¨天,即全国比赛前2天(4月10日),进行脑电压缩谱测试,以观察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训练前、中及赛前的训练学指标及血乳酸变化情况.②高原训练前成绩与比赛成绩对照表.③高原训练前、中、后及赛前的脑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高原训练中的训练成绩有升有降,下高原后的全国比赛10人次中有6例成绩水平是下降的,高原训练后的血乳酸变化,与训练成绩呈一致变化.②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脑信息平均分布频率向高频转移,赛前负熵值减小、信息熵离散,运动员出现比赛成绩下降的现象.结论①运动员脑序参量构成形式的多中心化,形成技能控制信息的离散,可以导致脑功能矩阵协同水平的重调,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②高原训练的效果或者其作用的保持,需要基于运动员个体状态的训练强度涨落安排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以及平原状态维持强度水平的恢复与保持.  相似文献   

15.
不同训练方案对武警战士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训练方案的实施对武警战士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选择某2003年新训战士120名,单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名,实验组进行持续跑和间歇跑交叉训练,对照组进行持续跑。检测定量负荷前后身体功的和生理生化指标:以亚极量踏阶运动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V02max),用岛津UV-2100分光光度计(日产)和PE3000遥测心率仪(芬兰)分别测定各组间定量负荷后(2800m跑)不同阶段的血乳酸和心率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阶段性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O2max【mL/(kg&;#183;min)】分别为56.O&;#177;4.6和53&;#177;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O.01);定量负荷后。实验组的血乳酸(mmol/L)和心率(次/分)均低于对照组(血乳酸:6.8&;#177;1.1和7.9&;#177;1.6,P&;lt;O.O1;心率:169.81&;#177;5.88和176.68&;#177;8.22,P&;lt;O.01);负荷后的恢复期,实验组的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血乳酸:4.9&;#177;O.8和6.O&;#177;1.1,P&;lt;O.Ol;心率:144.31&;#177;9.09—91.90&;#177;8.54和151.4&;#177;1O.85—96.18&;#177;7.43,P&;lt;O.05-O.01)。结论:持续跑和间歇跑的交叉训练方案对提高战士有氧代谢能力有显著效果,定量负荷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跆拳道运动进行大强度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位跆拳道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前后观察血液流变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大强度训练后测定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运动前(P <0 .0 1)。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运动员能力下降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袁帅  肖登  周文  李永建 《中国康复》2019,34(5):250-253
目的:比较高强度间歇运动序贯中等强度持续运动(HFM)与单纯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CE)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慢性心衰(CHF)患者78例,分为HFM组和MCE组,每组39例。HFM组的运动方案为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序贯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MCE组为12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前后采用心肺运动测试(CPET)测试2组患者心肺功能变化,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前8周,HFM组每周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主观用力评分(RPE)值均显著高于MCE组(P0.05),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后RPP值上升都在正常可控范围内,休息5min后恢复接近安静水平。训练12周后,2组患者的通气无氧阈(AT)、最大摄氧量(Peak VO2)、峰值氧脉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HFM组的AT、Peak VO_2、峰值氧脉搏及LVEF均显著高于MCE组(均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运动序贯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治疗模式较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更能安全且有效地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梁玉芝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29-2530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或支架术后的影响。方法 42例PTCA或支架术后患随机分为运动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同时进行心肺功能测定,运动组根据心肺功能测定结果制定运动处方,进行12周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结果 运动组训练后患的运动时间、最大运动负荷量,心率增值运动中最高收缩压和心率-血压双每次积(ERP)、最大代谢当量、最大氧耗量和每分通气量有显提高,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PTCA或支架术后病人坚持运动训练有益于体能的提高,心脏功能容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佘军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02-3603
目的:在对深圳市自行车队主要队员为期11个月的机能评定和训练调控中,观察和研究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测定18名自行车运动员队员的血红蛋白、睾酮、肌酸激酶、尿素氮、尿蛋白和尿隐血等指标,针对指标变化和训练要求进行营养调控。结果:服用运动营养品后男女自行车队员的血红蛋白及睾酮水平均有提高;尿素氮值超过正常值的上限(8.3mmol/L)的概率为7.6%;酸激酶超过4.17ukat/L概率为58.9%;训练后尿蛋白、尿隐血值达到3个“ ”的概率为81.5%.次日晨尿蛋白和尿隐血“ ”全消失占73.7%。结论:血红蛋白存在个体差异,其理想值应建立在个体差异上;测试中,肌酸激酶值较高时不一定是肌肉很疲劳,在自行车训练中补充电解质、低聚糖等渗能源饮料和训练后补充恢复冲剂对训练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等长收缩训练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等长收缩训练(IE)在冠心病康复中的疗效及机理。方法:4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E组和动力性运动DE组。IE组每日进行IE体操和有氧训练,DE组每日进行有氧训练,每周均训练5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测定训练前后心率、血压、体重、腰围、臀围,心电运动试验,空腹血糖、血脂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并用放免法测定前后内啡肽(强啡肽、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均引起体质改善,但IE组腰围下降、肌力增加、最大运动时间增加和TG下降更为明显。②IE组定量运动时心血管反应下降。③IE组脑啡队和β—内啡肽明显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IE训练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体质,提高最大运动能力,降低定量运动心血管反应,其机理与L—EK和β—EN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