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选择30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髋关节前外侧肌间隙微创切口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给予抗凝、预防感染、康复功能锻炼等。对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7d;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2.3±5.6)、(85.8±4.5)、(91.3±3.9)、(95.9±5.3)分;1例术后发生严重深静脉血检形成,经治疗症状消失,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0个髋关节均恢复受伤前功能。结论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结果:2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病死及严重并发症,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7~30 d,术后平均住院日15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尽早下地负重行走,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其中行PFNA内固定术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44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相当,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采取不同术式治疗.29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股骨头手术组),17例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术组).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随访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术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明显高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髋功能恢复好,明显效果优于内固定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因Ⅲ型(Jensen-evans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术的5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人工股骨头组6个月死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P<0.05),DH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组(P<0.01),DHS组术后下地时间为60 d,而人工股骨头组为3 d(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安全、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全身情况差、手术风险高的高龄病例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05~2008年收治的42例高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锻炼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0~90min,术中出血量240~460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周均下床锻炼,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疗效优良率为85.7%。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者4例(9.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优越,尤其适用于合并多种老年病且不宜长期卧床者。  相似文献   

7.
康斌  王军  唐诗添 《华西医学》2009,(8):1966-196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199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0例高龄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B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A组30例,平均年龄83.6岁;B组30例,平均年龄81.7岁。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结果:两种术式在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开始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术后能早期离床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率、减低术后一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就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PFNA治疗,观察组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术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多,下床活动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缩短下床活动时间,而PFNA内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金舜瑢  付艳东  李林  冯震 《新医学》2007,38(6):390-39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90分钟,出血量为300~500 mL.术后1~2周所有患者均能下床活动和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所有患者骨折于术后8~16周全部愈合.38例均无褥疮感染,无再次骨折者,无心、肺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年后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合并骨折疏松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国产标准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4-33个月。结果:25例中除1例自然死亡外,其余均能自立行走。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掌握适当技巧,术后早期锻炼,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74-1075
选择收治的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观察组,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另选收治的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对照组,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安全性,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李跃 《大医生》2022,(5):20-23
目的 比较骨水泥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用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巨野县中医医院50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所使用假体类型的不同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25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偏瘫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45例合并偏瘫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采用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年,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负重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少,Harris 关节功能评分高,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短、病死率低。【结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偏瘫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髋关节功能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童作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59-1460,146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本院62例AFHR(A组,n=32)和PFNA(B组,n=30)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随访术后100 d时的患肢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B组,而首次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首次负重锻炼早,可迅速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28例,手术入路分为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于术后1年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者,经手法复位,皮牵制动4~6周后痊愈出院。其余26例术后7~14d下地功能锻炼。于术后2~8周顺利出院。28例患者随访12~26个月,复查X线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1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前外侧入路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加长柄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对16例老年骨质疏松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加长柄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并与同期62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同类型病人选用传统的AO动力髋螺钉行内固定手术作对照。结果:经过平均11.3个月的随访,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情况与传统内固定方法无差异,但是可以缩短手术后的卧床时间。结论:选择加长柄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DHS内固定术、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4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4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随访时间8~48(23.78±6.8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为91.87%;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32%,主要表现为褥疮、肺部感染、假体松动等。结论高龄转子间骨折手术是有效、安全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案较多,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术前病情、骨折类型及患者手术的耐受性等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4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2例,内固定术治疗32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术后患侧髋关节功能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3年。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侧髋关节功能评价均显示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同时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放置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观察组放置生物型股骨假体。比较两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43.24±5.45min,短于对照组的53.12±7.96min;出血量151.07±21.29ml,少于对照组的210.78±38.45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54.37±8.63天,长于对照组35.21±12.45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生物型或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