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经上腔静脉穿刺置管1700例中,发生严重且罕见并发症4例。即Horner氏综合症、喉返神经损伤、空气栓塞、导管割断遗留心脏各1例。就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危重症病人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之一,由于肠外营养往往输液量大、液体渗透压高、对外周静脉刺激大,所以需要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输注。常规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但在穿刺置管和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我科白2003年10月以来,开展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进行肠外营养,经过临床应用和观察,发现PICC适应乘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在肠外营养的应用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4.
在儿科危重疾病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婴儿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是影响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将我科1998年2月至2002年12月对30例患儿经皮肘部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坐位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采取端坐位进行调整正位。结果18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均成功正位。结论取端坐位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冯福祥  师新梅 《全科护理》2013,11(15):1406-1407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建立静脉通路创伤小、速度快,是急性肾衰竭、急性中毒等病人需行急诊透析时常用的导管留置方法。常见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股静脉留置导管是帮助血液透析病人快速、方便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较好方法,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无痛苦、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但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端剪裁PICC导管不同设计类型的连接件对导管破损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我院使用后端剪裁式PICC导管的病例1 071例,将其中使用简易连接件的491例设为对照组,使用延长管连接件的581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导管破损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导管破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1,P=0.003)。结论延长管连接件的设计可有效降低导管破损率,且易于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相关条款进行解读,阐述各类静脉治疗穿刺工具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原则,以期为护理人员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减少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保障静脉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CVCS)是指末端位于在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脉进入上腔静脉;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无论是哪一途径置管,导管头必须位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统称为中心静脉导管。由于管口周围血流量比末稍静脉大,液体易输入,对血管壁不会造成损害,因而CVCS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因而CVCS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进步,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没有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完全接受的情况下,早期的静脉输液仍采用外周血管,有相当多部分的患者外周无可选的血管时采用会诊置管解决静脉输液问题。对于肘部直视下看不到血管的疑难患者,需要通过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由PICC专业小组成员会诊,解决了血管细、水肿、肥胖等血管暴露差患者的输液问题。2013年2月~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化疗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由于可靠的植入途径及留置时间较长,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导管头端位置异常是PICC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4.2%。  相似文献   

12.
金瑛  吴玉琴  苏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67-2268
目的探讨低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在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收治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2013年1~4月收治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置管前取低半坐卧位(床头抬高20°~30°),送管至肩膀时,让助手采用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后,通过床边超声探测或胸片结果,比较两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低半坐卧位(抬高床头20°~30°)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神经外科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胎儿血管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产科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检测业已证明对妊娠性高血压、子宫胎盘功能不足,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技术,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可留置10个月左右,药物通过PICC导管输注在中心静脉中,由于其自管腔大,流速快,从而减轻了高渗药物、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静脉损伤的发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1]。  相似文献   

15.
杭国娣 《全科护理》2013,(27):2545-2545
[目的]探讨思乐扣固定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PICC)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贴膜固定,观察组采用思乐扣固定,每组75例。[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成角、导管部分滑出及导管脱落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方法在固定PICC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加导管使用寿命,继而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减少了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卧位,半卧位组患者取床头抬高约30°,坐立位组患者取坐位90°,置管后均拍X线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3组间的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半卧位组8例占16.3%,平卧位组2例占3.6%,坐立位组1例占1.9%,半卧位组与其他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PICC置管术中患者取平卧位是最佳选择,只有当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或导管异位需要调整时采用坐立位,不推荐床头抬高30°的半卧位体位.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处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一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断裂后回缩至体内的病案,探讨防止PICC导管断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6月1例肿瘤患者PICC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的导管捕获手术顺利取出导管.结果 术后未...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