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的患者站立位时,下肢功能电刺激对其中心及周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4例脊髓损伤患者,包括四肢瘫7例,截瘫7例,实行自身对照,并进行两次试验,即站立时给以增强的功能电刺激(主动站立)和站立时不进行功能电刺激(被动站立)。主动站立期间,功能电刺激作用于每侧下肢的4组肌肉,以重叠的方式产生泵的机制。在被动站立期间,患者使用站立架站立30min,不进行功能电刺激。评定指标:中心性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阻抗血流图进行评定,包括: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率、动脉血压和总外周阻力。评定体位为仰…  相似文献   

2.
<正> 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脊髓损伤,是应用表面或肌肉内电极,训练和增强患者下肢瘫痪肌肉使之能站立和行走的方法.站立能力取决于足够的肌力而无突出痉挛.以往应用各种测量肌力的仪器记录肌肉收缩过程中关节周围发生的扭力(即转力).本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
金小聪 《护理学报》2010,17(4):47-48
目的探讨排尿异常男性患者尿动力学检测的最佳体位。方法选择424例排尿异常男性患者在排尿期先以平卧位带管排尿,超过10 min未出现排尿反射者,改取坐位进行带管排尿,再过10 min后仍未能引出排尿反射者,帮助患者下地取站立位,使患者以类似于自然排尿体位带管排尿检测尿动力。结果424例患者中,279例在平卧位就能出现排尿反射排出尿液;有66例患者在坐位时仍没有排尿反射需站立位才引出排尿反射;25例取坐位才能引出排尿反射,排出尿液;有37例在3种体位下逼尿肌均没有收缩而未排出尿液。结论平卧位可取代站立位作为排尿异常男性尿动力检测的常规体位,排尿期平卧位不能引出排尿反射时,直接改为站立位排尿测压,而不需采用坐位进行测压。  相似文献   

4.
坐位平衡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 ,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坐位姿势的能力。脊髓损伤患者 ,无论是颈椎、胸椎、腰椎还是骶椎损伤 ,坐位平衡的训练都是康复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坐位平衡的好坏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1坐位平衡分类坐位平衡一般分为静态、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 ,自身能控制、调整身体平衡的能力。动态平衡则是指人体受外力作用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 ,身体重新控制、调整平衡的能力。从体态方面分类 ,坐位平衡又可分为长坐位、端坐位、侧坐位等的平衡。脊髓损伤患者坐…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步行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重要的功能训练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鼓励患者经常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这不仅可以防止下肢发生骨质疏松 ,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 ,减轻肌肉痉挛 ,同时还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等。1步行方式分类根据患者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 ,可将步行训练分为治疗性步行和功能性步行。不同损伤平面的患者步行能力大致如下 :①C6 —T5损伤 :可佩戴躯体、骨盆托矫形器在平行杠内做治疗性站立 ;②T6 —T9损伤 :可佩戴骨盆托矫形器并使用拐杖进行治疗性站立步行 ;③T10 及以下损伤 :具有功能性步行能力。1.1治疗性站立步行训练 C6 …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外伤、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1])。肌肉痉挛是一种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以肌肉僵硬、强直收缩、抽搐性痉挛等为表现的一种病理症状~([2]),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康复治疗效果。本科于2018年7月收治了1例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的患者,通过对其给予深层肌肉按摩器治疗后,患者的双下肢肌肉痉挛明显好转,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方法雌性SD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每组10只。Nystrom法制造大鼠脊髓(T10~11)中度压迫性损伤模型。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背部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均较稳定,无明显波动。损伤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示进行性的“创伤后缺血”,静脉回流受阻可能是引起创伤后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交互式步态矫形器(RGO)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促进其全面康复并尽早回归社会。方法先后为18例C6~T12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交互式步态矫形器,并于安装前对其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转移、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装配后则继续进行步行功能等训练。经3个月训练后.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本研究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共有12例达到功能性家庭内步行水平(其中3例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水平),其余6例则达到治疗性步行水平。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应用交互式步态矫形器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交互式步态矫形器能帮助T4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实现功能性步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每组10只.Nystrom法制造大鼠脊髓(T10-11)中度压迫性损伤模型.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背部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均较稳定,无明显波动.损伤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示进行性的"创伤后缺血",静脉回流受阻可能是引起创伤后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使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丧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依靠神经再生让脊髓损伤患者重获行走功能在目前尚不能实现。一种根据钟摆原理设计的步行器(Walk-about),能帮助除颈脊髓损伤外的脊髓损伤患者重建站立及行走功能。采用德国奥托博克技术,应用步行矫形器,帮助3例脊髓损伤患者达到功能性步行。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大便控制能力的变化 ,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肛门直肠动力检测技术 ,对比研究 30例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性别年龄相近的 30位健康人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了解脊髓损伤后大便控制能力的改变。结果 ①静息时 :实验组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 直肠压力梯度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②主动收缩肛门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平均肛管主动收缩压低 ,收缩时间缩短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实验组收缩前后肛管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③咳嗽时 :实验组肛管反射性压力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静息和腹压突然增加时 ,肛门有一定控制大便的能力 ,自主收缩肛门控制大便的能力丧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卧位组(P组)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坐位组(S组),每组40例进行手术。P组于蛛网膜下腔在卧位时给予0.5%布比卡因10 mg,S组则在坐位时给予同样剂量并保持此体位1 min。观察两组麻醉阻滞平面及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S组平均动脉压(MAP)在各时点较P组明显增高,两组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S组血流动力学较P组稳定。两组阻滞平面在给药后2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时采取坐位对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康复护理对截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慧霞 《护理研究》2007,21(4):986-98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脊髓损伤病人的并发症之一,完全脊髓损伤病人下肢DVT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脊髓损伤病人的脊髓受损水平及其以下神经冲动传导受阻,骨骼肌失去交感神经支配,不能发挥腿部骨骼肌泵的作用,血管失活、肌肉收缩,受累肌肉的血流、血管张力及代谢发生改变,表现为静脉扩张及容量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淤滞、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易引起血栓形成。脊髓损伤并发DVT的抗凝治疗同一般人群,但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由静脉功能丧失引起,疗效不佳。如何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脊髓完全损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就此,笔者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来说,通常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损害越明显,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常有极显著的活动功能障碍,而应用植入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则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颈部脊髓损伤病人活动功能障碍的方法。1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的作用机理 高位脊髓节段的损伤导致的是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这种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使其失去了对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调控能力,因此下位神经元极易为很小的刺激所激动而导致持续的,痉挛式的收缩,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可以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激动下位运动神经元,这样可以使下位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  相似文献   

16.
李伟  钟贵彬 《中国临床康复》2013,(24):4502-4508
背景:如何重建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对截瘫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索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脊神经前根与支配股四头肌的腰神经建立神经通路,恢复脊髓损伤后股四头肌的神经支配和肌收缩功能。方法:对清洁级SD大鼠L1神经根的前根与L3神经根的前根进行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6个月)的轴突再生后,期望建立新的肌肉收缩功能。神经缝合后6个月,在破坏L2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股四头肌神经支配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移植神经干时可记录到股四头肌的收缩肌电图。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L1感觉根时可同样在股四头肌记录到肌电图。说明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L1神经根前根与L3神经前根移植吻合能重建新的股四头肌神经支配反射通路,并使股四头肌低级反射中枢上移。  相似文献   

17.
正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由于脊髓损伤使得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等功能受损,不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还会影响躯干核心肌肉功能~([1]);加之ISCI患者术后脊椎达到稳定状态需要制动一定时间,容易导致腰背肌废用性萎缩,影响到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将来的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不同体位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技术,对48例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分别于斜立位30°、60°、80°条件下检测MCA的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平均流速(MV),每种斜立位均于保持3 min、7 min和15 min时记录流速参数,每个体位间隔10 min,比较不同时间、不同体位变化对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斜立30°时血压下降幅度小,脑供血参数仅EDV 3 min、7 min下降明显,与平卧位相比P<0.05;斜立60°时血压继续下降,造成PSV、EDV、MV均下降,与平卧位相比P<0.05或P<0.01;斜立80°时PSV、EDV、MV进一步下降,与平卧位相比P<0.01.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随时间、体位变化影响MC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冯慧霞 《护理研究》2007,21(11):986-98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脊髓损伤病人的并发症之一,完全脊髓损伤病人下肢DVT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脊髓损伤病人的脊髓受损水平及其以下神经冲动传导受阻,骨骼肌失去交感神经支配,不能发挥腿部骨骼肌泵的作用,血管失活、肌肉收缩,受累肌肉的血流、血管张力及代谢发生改变,表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损伤后主要功能缺陷是步行功能障碍~([1]),因此,步行功能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特别是C-D级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这类患者大部分双下肢均残存有部分肌肉力量,但常因肌力不足、肌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步行或步态的异常。在目前的康复治疗中,主要是通过给予肌力训练、牵伸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功能条件允许,才进行步行、步态训练。为了寻找更好的训练方法,部分有条件的医院,会运用运动平板训练。但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