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发性抑郁症(LO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中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入组183例60~85岁老年人,晚发性抑郁症组(93例,下称LOD组)和正常对照组(90例,下称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型。结果LOD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χ2=0.241,P=0.886;χ2=0.127,P=0.722),各基因型亚型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次数、病程、HAMD评分、有无精神病性症状、有无自杀企图间差异无显著(P均>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晚发性抑郁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观察比较131名脑卒中患者及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的ACE基因I/D多态性。在实验中插入特异引物进行二次PCR扩增,以避免纯合子DD基因型的误判。结果 健康组对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基因型分布有差别(X^2=13.87,P=0.008),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DD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频率(X^2=9.21,P=0.002;X^2=8.76,P=0.003)。健康对照组、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D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别(X^2=14.23,P=0.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频率(X^2=11.17,P=0.00l;X^2=10.87,P=0.001)。结论 ACE基因具有I/D多态性,脑卒中与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有一定相关性,是可能引发脑卒中的危险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位点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关联性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180例,采用PCR-AFLP技术对ACE基因I/D位点进行分型。 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病例组收缩压水平(138.1±19.7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126.6±20.6 mmHg)(t=4.716,P<0.001);病例组舒张压水平(88.9±10.1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79.9±10.0 mmHg)(t=7.450,P<0.001)。病例组中ACE基因I/D位点D等位基因频率和DD基因型频率分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χ2=4.953,P=0.026; 基因型:χ2=6.303,P=0.043)。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CE基因I/D位点基因型DD携带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显著高于基因型ID及II携带者。 结论ACE基因I/D位点等位基因D可能是汉族人群动脉血栓性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等位基因D可能通过升高个体血压的机制导致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41例早发CAD和64例迟发CAD患者体细胞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105例CAD患者ACE的DD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发和迟发CA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D等位基因和DD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CAD组AT1R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36,P=0.008)。联合基因多态分析,早发CAD合并ACE-DD+AT1 R—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6);迟发CAD合并ACE-DD+AT1 R—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06)。结论早发CAD组与ACE的DD基因频率和ATIR的A1166C基因频率分布相关,ACE-DD基因频率与AT1R—CC基因频率在早发CAD的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0例正常人、34例2型糖尿病肾病,52例2型糖尿病不伴DN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2型DM肾病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DN组,2型DM肾病组Ⅱ基因型及I等位基因发生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DN组,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肺心病病人6 0例,正常对照组4 0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组人群ACE基因的I/D多态性,同时检测血清ACE水平(SACE)。结果 两组人群检测到ACE基因的DD ,ID及Ⅱ3种基因型,两组比较3种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 =2 .191,P >0 .0 5 ) ;两组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 .5 8,0 .4 2和0 .6 9,0 .31,差异无显著性(X2 =2 .2 15 ,P >0 .0 5 )。女性组ACE基因型中DD型占2 5 .9% ,ID型2 5 .9% ,Ⅱ型4 8.2 % ;男性组分别为15 .1%、2 7.3%和5 7.6 % ,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基因型构成有明显差异,I/D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别,DD型与非DD型基因型构成无明显差别。肺心病病人血清ACE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肺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血清ACE活性降低可能参与肺心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PAI-1基因4G/5G多态性和ACE基因I/D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RS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190例)及健康人对照组(193例)PAI-1 4G/5G、ACE I/D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特征。结果以PAI-1 5G/5G基因型为参照,PAI-1 4G/4G、PAI-1 4G/5G及PAI-1 4G/4G+4G/5G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OR分别为2.919,2.160,2.365,P0.01);以ACE II基因型为参照,ACE DD、ID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1.674,1.492,P0.05);而ACE DD+ID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29,P0.05)。结论携带PAI-1突变基因可能增加患反复自然流产的风险,ACE基因I/D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冠心病(CHD)组137例和健康对照组125例AGT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HD组和健康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CHD组AGT-TT基因型频率为75.9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20%(P<0.01);ACE-DD基因型频率为35.7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20%(P<0.01)。结论在中国土家族人群中,AGT基因TT基因型和ACE基因DD基因型是CHD发病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协同作用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74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测定。分析比较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结果脑梗死组DD基因型频率(50%)和D等位基因频率(64%)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8%、4600)比较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有关,ACE水平依次为:DD型〉ID型〉Ⅱ型,三者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和脑梗死有关,其DD型基因和D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HR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F)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7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并HRS患者及各对照组患者的ACE基因上的DNA片段,根据I/D来判断其多态性,同时各例均采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并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这些指标的差异有无显著意义。结果 HRS患者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各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除其他肝病组外,各组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D等位基因频率(P均<0.01),而各对照组中,3种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HRS组中,Ⅱ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ID及DD型(P<0.05)。Ⅱ基因型的BUN与SCr均显著高于ID型及DD型(P均<0.05),GFR显著低于ID型及DD型(P<0.05)。结论 ACE基因Ⅱ型可能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易并发HRS的遗传学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肝肾综合征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 D)多态性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 (HRS)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 5 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 HRS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组 ACE基因上 DNA片断 ,根据 I/ D判断其多态性 ;同时各例均采血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 (SCr)及尿素氮 (BU N)等指标 ,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GFR) ,比较不同基因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HRS患者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I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 D等位基因频率 (P均 <0 .0 1)。正常对照组中 3种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HRS组中 II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 ID型及 DD型 (P均 <0 .0 5 )。 II基因型的 BU N与 SCr均显著高于 ID型及 DD型(P均 <0 .0 5 ) ,GFR显著低于 ID型及 DD型 (P均 <0 .0 5 )。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HRS的发生率有关 ,II基因型可能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易并发 HRS的遗传学方面因素 ;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HRS患者中 ,II基因型个体的肾功能衰竭程度重于 ID型及 DD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方法:提取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多态性,紫外吸收法检测血ACE活性,放免非平衡法测定血中血管活性物质[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浓度并做相关分析。结果:80例冠心病人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27例,DI型39例,Ⅱ型14例。正常对照组80例,DD型12例,DI型42例,Ⅱ型26例。冠心病人DD型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Ⅱ型分布显著减少,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其血中ACE活性、AngⅡ、ALD、ET及NO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ACE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结论:在研究人群中,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遗传标志.ACE基因的这种多态性能显著地影响血清ACE水平.冠心病患儿ACE活性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检测 12 2例冠心病患者和 80例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 ,并对病例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结果 :AC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病例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3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189例健康受试者ACE基因第16内含子L/D多态性.结果 对照组ACE基因ID、II、DD型频率分别为55.6%、32.8%、11.6%,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6%、39.4%;原发性高血压病组ACE基因ID、II、DD型频率分别为53.5%、33.0%、13.5%,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8%、40.2%.原发性高血压病组ACE各基因型和I、D等位基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 单纯ACE基因Alu片段插入/缺失多态可能不是河南汉族群体高血压病遗传易感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 者发生左心室肥厚(EH LVH)的基因协同效应。方法 对中国四川籍汉族人群中109例EH患者,采用聚合酶 链反应(PCR)以及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ACE(I/D)、AGT(M235T)基因多态性;利用超 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LVM)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EI)。结果 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频 率在EH LVH组中明显增高(χ2=4.69,P=0.030),男性EH患者中,ACE(I/D)基因型构成比与LVH有关联(χ2 =9.55,P=0.008),协同存在AGT TT时,ACE(I/D)基因多态性与EH LVH有关(χ2=6.22,P=0.044),且D等 位基因在EH LVH明显增高(χ2=6.91,P=0.009),该类EH患者发生LVH的相对危险度增高(OR:2.50,95% CI:1.25~5.00)。结论 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可能是LVH的独立危险因子,ACE基因多态性与 AG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协同效应表明,同时携带AGT TT型时,具有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的EH患 者更易发生LV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青岛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生以及高血压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青岛地区EH患者228例和119例正常对照,测定两组血压、血脂、血糖等临床及生化指标,并对高血压进行分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ACE基因型。结果 EH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性别进行分层,男性EH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EH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趋势检验,EH组中等位基因D与血压的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E基因等位基因D与EH的发生相关,尤其与男性EH相关,并与血压的分级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则定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54例高压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排除冠心病及各类心肌病),40例高血压但无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54例门诊体检健康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ACED等位基因频率(66.7%)显著高于高血压组(52.5%)及对照组(49.1%),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5或0.01),且DD型基因者具有较高的血清ACE水平。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ACE D等位基因可能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马晔  马建芳  陈喜军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42-2744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及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血浆ACE水平.对89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51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卒中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8%vs 0.36%,P<0.05),DD基因型患者血浆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42.38±16.61)U/L vs(31.28±8.64)U/L, P<0.05].脑卒中组各基因型血浆ACE水平依次为DD>ID>Ⅱ,对照组各基因型血浆ACE水平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卒中组3种基因型中收缩压依次为DD>ID>Ⅱ.结论:血浆ACE水平和ACE基因多态性有关,D等位基因是老年脑卒中的基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人群分布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5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所有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基因型以I I型居多,而原发性高血压组以DD型居多。原发性高血压组的DD基因型频率[42%(21/50)比24%(12/50),χ~2=5.09]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8%(58/100)比42%(42/100),χ~2=2.56,均P0.05]。结论 ACE的D等位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ACE多态性基因位点检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多聚酶链式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100例新诊断T2DM患者ACE基因内含子16 I/D多态性,利用B超检测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探讨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高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P〈0.05);强化干预后,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前后自身比较CCA-IMT值、hs-CRP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CCA-IMT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ACE基因型、等位基因携带者比例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 DD基因型不是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条件ACE DD基因型不能预测CCA-IMT的进展,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延缓了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