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不完全性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表达水平变化及针刺对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应节段脊髓前角细胞BDNF的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在1,7,4,21及28 d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对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得的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前角BDNFmR-NA阳性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组间和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的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计算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得的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前角BDNFmRNA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组间和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的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3周内逐渐下降,然后开始恢复,但至第4周[(45.38±1.56)个]尚未恢复到健侧[(62.88±1.23)个]的水平.针刺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除1,7 d组外其余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健侧BDNF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正常情况下,BDNF在脊髓前角细胞中能够表达.坐骨神经损伤后,BDNF的表达下降.针刺能促进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健侧BDN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只植入刺激器而不干预。实验组植入电刺激器,并施加电刺激干预。三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评分;1、2、4、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三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的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节段脊髓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术后1 d,1、2、4周,三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时实验组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三组MEP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5)。术后1、2、4、8周,三组脊髓损伤节段HE染色病理表现相似。术后1周,三组间NF-200轴突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NF-200轴突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2、4、8周,三组间GFA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Bcl-2表达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许旺细胞组、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后3组制作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不进行移植处理,许旺细胞组植入吸附许旺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块、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植入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分别于12 h,1,3,7,21 d对动物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脊髓节段制成石蜡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3天,14 d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增高(P<0.05),7 d高度表达并持续2周以上.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1,7 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BBB评分较单纯损伤组及许旺细胞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提高了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chronic central pain,CCP)与脊髓背角Ⅰ组Ⅰ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损伤后无CCP组(C组)和脊髓损伤后CCP组(D组).取4组大鼠T13和L2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其脊髓背角mGluR1含量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的16只大鼠中,9只出现了CCP(D组),发生率为56.25%.D组T13和L2节段脊髓背角的mGluR1含量与C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与A组和B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WADE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后CCP大鼠模型适用于脊髓损伤后CCP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mGluR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脊髓中枢兴奋性升高的过程,与脊髓损伤后CC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对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的SD大鼠30只,Allen’s法打击T9~T10脊髓节段,用BBB法评估后肢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GFAP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和行为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率68%:对照组显示GFAP在脊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实验组脊髓损伤1d后,损伤区域GFAP表达增加,可达损伤区附近、软脊髓膜下的白质和脊髓中央管均有GFAP的表达,脊髓损伤3~5 d后,脊髓损伤区域和邻近的周边区域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GFAP的表达逐渐下降,GFAP的表达于损伤2周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适合胶质细胞增生,对中枢系统损伤修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efactor,HIF-1α)与脊髓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0.5,1,3,6h,1,2,3d,1,2,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F-1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在电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结果:损伤后0.5~6h主要在灰质中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有HIF-1α的阳性表达。损伤后1dHIF-1α的表达增加。伤后2~7d,HIF-1α表达达到高峰,并在电镜中观察到大量凋亡现象,随后逐渐减少,持续至伤后2周。伤后4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没有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存在。结论:HIF-1α在脊髓损伤后介导了凋亡过程。阻断HIF-1α系统可能是脊髓损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介导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d(hypoxia induce factor,HIF-1α)与脊髓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0.5,1,3,6h,1,2,3d,1,2,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F-1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在电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结果:损伤后0.5~6h主要在灰质中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有HIF-1α的阳性表达。损伤后1d HIF-1α的表达增加。伤后2~7d,HIF-1α表达达到高峰,并在电镜中观察到大量凋亡现象,随后逐渐减少,持续至伤后2周。伤后4周,损伤的脊髓组织中没有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存在。结论:HIF-1α在脊髓损伤后介导了凋亡过程。阻断HIF-1α系统可能是脊髓损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者早期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以及不同含量水平对脊髓损伤者治疗2a后Barthel指数(BI)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测定131例脊髓损伤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并与健康人员(正常组)作对照.131例脊髓损伤者均于治疗2a后用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脊髓损伤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脊髓损伤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越高,治疗2a后BI越低(P<0.05).结论 脊髓损伤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升高.入院第2天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越高,治疗2 a后BI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程度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6只,采用改良Allen法致T9-T10脊髓损伤,伤后1周处死,取脊髓损伤节段及其上、下节段以及膀胱,另处死2只同批健康SD大鼠2只,取T9-10脊髓节段以及膀胱作正常对照。HE染色观察脊髓和膀胱壁的病理学变化,Nissal染色观察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脊髓损伤后脊髓内和膀胱内膜中细胞凋亡的程度。结果:HE染色发现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空洞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膀胱壁中可见到肌束断裂、肌细胞肥大增生、胶原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变;Nissal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及其上、下节段均出现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caspase-3表达,损伤组脊髓和膀胱内膜caspase-3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损伤上段及下段caspase-3表达较损伤节段为少(P<0.01),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损伤上段和下段caspase-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及膀胱内细胞凋亡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d组、1周组、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对照组(未行训练)。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取损伤后1d、1周,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L5—S1节段脊髓及腓肠肌新鲜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VE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训练组脊髓及腓肠肌VEGF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损伤后1d、1周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与损伤1周组、1d组比较脊髓及腓肠肌内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周组脊髓内VEGF较1d组表达增加(P<0.05),而腓肠肌内VEGF表达较1d组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 B)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分配法,分为损伤对照组(n=12)、BWSTT组(n=12)、MP组(n=12)、联合治疗组(n=12)。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对照组损伤后不做处理,减重平板组于损伤后1周平板训练,MP组损伤后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联合治疗组损伤后给予MP治疗联合平板训练。每组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于训练结束时取T12—L2节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光密度分析法观察BDNF及其受体Trk B的表达。结果:1每组大鼠损伤后5周时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本组1周时评分显著增高(P0.01)。2从损伤3周后,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高,且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减重平板组和MP组,5周时,减重平板组评分高于M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减重平板组、MP组、联合组大鼠脊髓组织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BDNF及Trkb表达高于单纯平板组和M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比单纯减重平板训练和MP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的表达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保护损伤后多种神经元特别是运动神经元,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规律和调控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超声科、第五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0-04/2001-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鼠,体质量30~100 g的幼年大鼠(鼠龄20 d)、200~350 g的成年大鼠(鼠龄4个月)、400~800 g的老年大鼠(鼠龄18~24个月)各270只,雌雄不限,共810只.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各年龄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8)、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n=126)和生理盐水组(n=126),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分为术后1 d、3 d、1周、2周、4周、8周、12周组.[2]动物模型制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切除2mm右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连接近、远侧神经残端制作神经再生小室,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再生小室内注入25 mg/L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5 μL,生理盐水组再生小室内注入生理盐水15μL.[3]待测标本的制作及检测分别取各组动物6只,取脊髓L3-5节段,进行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要观察指标[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2]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3]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结果81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损伤后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伤侧神经元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明显增多、增强,8周、12周较少神经元表达阳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各年龄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伤后2周、4周最为明显.[2]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分布与表达强度变化各年龄正常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同龄正常组及对侧未伤侧比较,各年龄组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后1周、2周、4周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幼年于损伤后1周、2周、4周,成年于2周、4周,老年于4周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各组对侧未伤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幼年、成年、老年生理盐水组伤侧脊髓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升高,各时相点幼年大鼠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高于老年组及成年组(P<0.05~0.01),幼年、成年、老年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损伤后生理盐水组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对侧未伤侧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除幼年伤后12周较正常组低外(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鼠龄大鼠脊髓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增高,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减少脊髓神经元中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及活性,起保护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其作用在幼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Bcl-2、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雪旺细胞组、雪旺细胞一海藻酸钠凝胶组,每组30只大鼠。制作T10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1、7、15、30、60d5个时间段对动物取损伤区1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水平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15、45天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性增高(P〈0.05),30d高度表达并持续1个月。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7、30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单纯损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隔日限食(EODF)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EODF组、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EODF组,每组9只,采用医用动脉瘤夹制备T10脊髓钳夹损伤大鼠模型。于术前1 d及术后1 d、术后第2、4、6、8、10、12周对各组进行BBB评分,术后第12周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另取18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组同前,每组45只,各组又分为6 h、12 h、1 d、3 d、7 d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9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EODF组BBB评分在术后1 d降至最低(P0.05),随时间逐渐增加,术后第8、10、12周,脊髓损伤+EODF组优于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第12周,脊髓损伤+EODF组较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病变程度轻。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术后12 h开始血清TNF-α水平升高(P0.05),呈先升后降趋势,7 d恢复;术后各时间点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P0.05)。术后1 d,脊髓损伤+EODF组血清TNF-α表达水平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EODF组与脊髓损伤组间血清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EODF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对脊髓损伤急性期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在邻近节段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究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原因。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脊髓压迫组。于手术后6,24,72h,7,14,28d取以损伤部位为起点头侧端脊髓1.5cm,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ax及Bcl-2的表达;以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Bax和Bcl-2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只有少量表达,压迫组于伤后6h出现Bax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强阳性表达,伤后3d达到高峰,一两周下降,4周时只有少数阳性细胞。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细胞膜起泡,染色体边集,细胞凋亡。结论: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10脊髓横断3 d组(n=10)、1周组(n=10)、2周组(n=10)、4周组(n=15)、8周组(n=15)和假手术组(n=10),进行L4-6脊髓节段TUNEL荧光标记、ACh E酶组化定量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法观察损伤远端脊髓前角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仅偶见荧光标记物。脊髓横断3 d时,ACh E阳性运动神经元(面积300μm2)的OD值明显减小(P0.01);损伤1周时,OD值突然明显增大(P0.01);随后OD值再次下降,至4周时降至最低点,然后再次增加,8周时与假手术组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没有明显减少及结构的不可逆改变,但代谢功能发生显著的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国新  孙正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67-1469,T004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在邻近节段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探究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原因。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脊髓压迫组。于手术后6,24,72h,7,14,28d取以损伤部位为起点头侧端脊髓1.5cm,采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ax及Bcl-2的表达;以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Bax和Bcl-2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只有少量表达,压迫组于伤后6h出现Bax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强阳性表达,伤后3d达到高峰,一两周下降,4周时只有少数阳性细胞。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细胞膜起泡,染色体边集,细胞凋亡。结论: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脊髓损伤(SCI)组织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Allen氏WD法制作鼠脊髓损伤模型。55只成年Wistar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CI对照组和HBO治疗组。治疗组于术后每天HBO治疗1次,对照组无特殊治疗:各组分别于术后1d、4d、7d、10d、14d各随机取鼠5只,取损伤脊髓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GAP-43表达水平。结果GAP-43在正常成年鼠脊髓中少量表达,SCI后表达增加且HBO治疗组较对照组表达更为显著:术后1周时SCI对照组GAP-43表达达到高峰,2周时降至接近初始水平,但HBO治疗组GAP-43表达仍维持高水平。结论HBO可增强损伤脊髓组织GAP-43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恢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暴露硬脊膜后,不予打击,直接缝合;对照组,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不给予任何治疗;超短波组,在SCI后第2天开始给予受损部位小剂量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7min,治疗至取材前。于造模后第2天,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定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BDNF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BBB评分显示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超短波组自术后1周起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周起,对照组、超短波组的VEGF、BDNF阳性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01),2周时两组的VEGF、BDNF表达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超短波组高峰持续时间均延长。4个时间点超短波组的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0.05,P0.01,P0.001);1周、4周超短波组的BD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超短波治疗可以增加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延长BDNF蛋白高峰持续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脊髓损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变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治疗组)、对照组(伪刺激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功能独立性(FIM)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脊髓神经生理评价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qRT-PCR检测,分析tDCS干预前后LncRNA-MALAT1、MIAT、GPNMB、LILRB4和SCD1的表达水平,并将LncRNA表达水平与MBI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8周后,tDCS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FIM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中枢传导时间(CT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ncRNA-GPNMB、LILRB4和SCD1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干预后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与MBI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和0.803,P<0.05)。 结论 tDCS能促进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MALAT1、MIAT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