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41%危重症PTE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其中65% ~ 95%会最终死亡[1].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ICU 19例疑似PTE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肺血栓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肺血栓栓塞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医疗基本知识的掌握,恢复时间、治疗费用和满意度,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医疗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明显提高(P<0.05);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肺血栓栓塞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效果及满意率有所提高,而且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西洁 《临床医学》2013,33(5):114-115
目的总结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误诊原因。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PTE患者96例,总结PTE的主要临床特征,并通过心电图、螺旋CT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对其中45例误诊患者(46.9%)进行误诊原因分析。结果 51例确诊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1%。45例误诊患者误诊症状主要为急性肺炎40.0%、心力衰竭24.4%、支气管炎15.6%、心绞痛11.1%、肺结核9.9%。结论 PTE的临床特征具有非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因此对疑似患者应通过症状判断、专业技术诊断等方法及早进行准确判断,这对降低临床误诊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266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超声对两组受试对象下肢各静脉内径、血管内充盈、实性回声以及血液走向等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266例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81例,术前、术后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肢血栓最易发生部位为小腿静脉,且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升高而增加。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外伤时间、骨折分类及受累部位、血D-二聚体水平。结论下肢骨折是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之一,彩色超声检查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分析相关静脉血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水平。方法 将本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达58%,最后确诊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胸部核磁共振、心脏超声。结论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不少见而容易误诊的疾病,加强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对疑似病例覆时行特异性检查有助于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超声评价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发现高度可疑肺栓塞(PE)患者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P)的价值.方法 将161例临床及螺旋CT扫查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按照是否有形成血栓危险因素和(或)深静脉血栓(DVT)症状分为两组.凡具有上述条件之一者为组1患者,共计118例;既无DVT症状也无危险因素者为组2,共计43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组1有DVT者15例,其中发生在膝及膝以上者4例,发生在小腿者11例.组2无一例发现有DVT(95%可信度).组2在除外DVT的阴性预见性为100%(95%的可信度).结论 超声对发现高度可疑肺栓塞患者下肢DV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的患者存在高危因素,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7%,外科手术占24%.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及咳嗽;D-二聚体阳性率100%;血气分析异常78%,心电图变化82%,超声心动图异常82%,下肢B超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异常63%.CT肺动脉造影结果异常80%,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10例行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100%,70例行抗凝治疗,有效率95.7%,20例于患病后立即死亡.结论:肺血栓栓塞症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多样,采用多种诊断手段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在其疗效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肺灌注通气扫描确诊的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384例,根据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分型标准及右心功能,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171例(Ⅰ组)及非大面积PTE213例(Ⅱ组),I组患者给以溶栓方案,II组患者给以抗凝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探查。结果DVT阳性患者212例,占所有PTE患者总数的55.2%,其中Ⅰ组DVT阳性患者115例,Ⅱ组DVT阳性患者97例。两组患者给予抗凝和溶栓不同方案治疗14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并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患者下肢血栓分布左侧多于右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出现血栓的几率最高,其次为股浅静脉及腓静脉。结论下肢深静脉超声探查能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超声可以及时提示静脉血栓栓塞再发,降低患者罹患致死性PTE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彩色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诊断确诊。选取同期间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彩色超声检查,分析彩色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彩色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正确诊断有41例,正确诊断率为82.00%,误诊有3例,无法诊断有6例。特异度69.5%,敏感度80.6%,漏诊率9.6%,误诊率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彩色超声检查诊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彩色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检查敏感度高、特异度高的优点,并且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是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高效的检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087-4088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5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异度为66.67%,敏感度为80.00%,误诊4例,误诊率为33.33%,漏诊8例,漏诊率为20.00%,诊断准确性为76.92%;有31例患者为左下肢静脉病变,有17例患者为右下肢静脉病变,有4例患者为双下肢静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方法总结分析18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表现,溶栓前后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的变化,应用多层螺旋CT计数溶栓前后血栓累及肺段数量。结果本组患者以胸闷、气短为主诉就诊,院前误诊率(88.9%,16/18),3例(16.7%)曾出现晕厥,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脏超声显示溶栓后右房、右室直径明显缩小(P<0.05);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溶栓后明显减少(P<0.001);其中6例患者血栓完全消失,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有相关性(r=0.742,P<0.001)。结论尿激酶溶栓方案对于PTE安全有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明确显示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北流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做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血栓通进行治疗,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肺栓塞症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5年12月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2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年龄,体重,身高相匹配的健康者20名为对照组。探讨分析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血栓栓塞症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40%),高血压、心脏病(30%),恶性肿瘤(20%)。长期卧床,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及吸烟者(1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深静脉血栓,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是肺血栓栓塞症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肺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志,同时还可作为疾病监测和疗效考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贾宙 《医学检验与临床》2022,33(1):63-65,59
目的:探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易发血栓的可能因素.方法:于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中抽取65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血栓进行分组,其中并发血栓的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4例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则设为参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血常规检查及其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与DVT合并肺栓塞(PE)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9月本院收治的新发DVT及DVT合并PE患者12例,其中新发DVT患者8例,DVT合并PE患者4例,选择同期无DVT或PE病史的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下肢静脉彩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栓弹力图等检查.比较DVT患者及DVT合并PE患者在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如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固角(Angel)、凝血综合指数(CL)的异同点.[结果]DVT组、DVT合并PE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R、MA、K、Angel、CL方面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在血栓弹力图指标上无明显差异,血栓弹力图在VTE中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血栓超声特点及其与动脉硬化斑块的鉴别诊断。方法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41417例,颈动脉血栓患者行CT或MRI检查,并超声随访。结果41417例中,检出血栓870例,检出率2.10%。其中血栓呈无回声2例,低回声393例,等回声195例,混合回声280例。附壁血栓9例,血栓性闭塞或近闭塞42例,颈动脉硬化斑块合并血栓性闭塞或近闭塞819例。颈动脉血栓和血栓合并斑块的男性患者均较女性患者少,附壁血栓组和血栓性闭塞组的患者年龄较血栓合并斑块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血栓的诊断,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鉴别,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就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0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能有效预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从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检测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血栓性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共32例,对其进行分组观测,采取乳胶凝集法对两组观测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受试人群进行血液采集,将试剂滴入血液样本中,待血浆与试剂充分融合之后,对患者混合后的血浆样本进行观察,发现样本中出现乳胶凝集说明样本呈阳性,如果无凝集现象发生说明样本呈阴性,在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上述检测后,同时测定急性脑梗患者与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TT、PT、KPTT、Fg、3P试验。统计两组的检测阳性例数与阳性率,及对其他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出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特点,从各种不同性血栓疾病来看,阳性率均已经超过85.0%,而对照组的健康体检患者在测试后的结果显示出阴性,阳性率为0.0%。两组结果有明显的显著差异,P<0.05。同时,对急性脑梗患者与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各项指标上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指标更加接近健康人群。结论通过判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加强对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检测结果的价值具体体现在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够预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栓性疾病,从而加强对疾病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共计150例,对其中20例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8±10)岁,15例表现为原胸闷的气短呼吸困难症状短期加重,2例猝死,3例咯血胸痛,2例发热,15例肺动脉高压右心衰,3例出现低血压。18例接受溶栓及抗凝治疗,死亡12例,好转8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多表现为原呼吸困难加重,心衰难以纠正,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及早进行肺血管CT成像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治疗者无溶栓禁忌证无论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均应接受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