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了不断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总结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3月~2003年3月,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前处理,手术技术及早期死亡原因等。结果全组共死亡4例,总死亡率5.0%,其中2000年后死亡1例,死亡率1.92%。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术,改进心肌保护方法等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分析2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足月剖宫产的护理.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10月份住院分娩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足月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对2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足月剖宫产产妇加强孕期监护、术前多科会诊,低分子肝素钠的合理使用及监测,术后转外科ICU持续心电监护及专人护理,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等护理措施.22例产妇均顺利渡过分娩期,无一例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存活.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足月剖宫产产妇术前予低分子肝素钠的合理使用及监测,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可防止产后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的方法.[方法]通过对9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分析,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凝治疗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正确的监护,90例病人治愈出院.4例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心包填塞,2例严重低血钾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仅需要及时正确的治疗,高质量的监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死亡4例,存活76例,发生并发症58例。术后2周,患者LVEDD、LAD、LVEF均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LVEDD80 mm、LAD60 mm、LVEF50%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行再次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人造心脏瓣膜心内膜炎(PVE)行再次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PVE接受再次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术前掌握病情判断原则,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预防赘生物脱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有效防治低心排综合征,严防感染复发,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存活8例(占72.73%),死亡3例;晚期死亡1例.随访痊愈出院的7例患者2个月至8年,无死亡,无再次复发心内膜炎.结论:加强再次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BI)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特点,以及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损伤类型、生存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1998年1月2008年12月127例BI死亡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统计研究分析。结果 127例法医病理学检案中,原发性BI死亡51例(40.2%),继发性脑干损伤死亡61例(48.0%),并发症死亡15例(11.8%),其中伤后12h内死亡者直接死因均为严重原发性脑损伤,存活12h~1周者直接死因以继发性脑干损伤居多,生存时间超过1周者约半数死于并发症。结论在BI案例的死亡原因确定时,应在全面系统的病理学检验基础上,结合案情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130例,统计病人所有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死亡高危影响因素。[结果]年龄、LVEF、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时间与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0岁,LVEF≤50%,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同期CAGB是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LVEF≤50%,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同期CABG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对本组老年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发生死亡原因;结果 本组150例患者中死亡7例,占4.67%.临床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与早期死亡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将这些具有显著差异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心功能、心胸比可能是造成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 老年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原因与年龄、心功能、心胸比以及患者自身疾病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临床早期治疗,及时改善患者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加强心肌保护,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3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本组患者早期生存364例,死亡4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64例,其中心律失常16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3例,肺部感染35例,肾功能衰竭3例,脑栓塞1例,经救治,均予纠正.结论 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8例患者生存65例,死亡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监护,能有效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左心房折叠(LAP)与射频消融(RFA)对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38例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左心房内径>100 mm,心胸比(C/T)>0.8]患者,随机分为三组:LAP组16例(二尖瓣置换+LAP)、RFA组10例(二尖瓣置换+RFA)和对照组12例(二尖瓣置换)。观察术中、后临床指标,并随访3~40个月,比较三组术后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改善及窦性心律恢复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对照组2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肺部感染,RFA组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LAP组体外循环时间、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低心排综合征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RF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 ICU 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资料相比较,三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P组(P<0.01)、RFA组(P<0.05)、对照组(P<0.05)]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三组患者C/T均明显缩小(P<0.01);NYHA 心功能分级示术后三组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三组 LVEF 均明显升高[LAP组(P<0.01)、RFA组(P<0.05)、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 LAP组在左心房内径(P<0.01)、C/T(P<0.05)、NYHA分级(P<0.05)以及LVEF(P<0.05)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而 RFA 组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率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的3~40个月中,1例失访,1例于2年后死于脑卒中,其余患者心脏大小、C/T以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重症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患者,LAP术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安全、高效,优于RFA术,而RFA术并没有明显提高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率,需慎重选择。LAP联合RFA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We report the early and late outcome following left-sided 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in children. Between 10/1981 and 02/2001, 27 children (13 male, mean age 7.2 ± 5.2 years, range 0.53–15.7 years) underwent mechanical mitral (MVR 16), aortic (AVR 9) or double valve replacement (DVR 2) with St. Jude Medical valves. Eighteen children (66.7%) had undergone previous cardiac surgery. Valve disease was congenital in 23, due to endocarditis in 2 and rheumatic in 2 patients. Concomitant cardiac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44.4%).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3.7% (1/27).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lete heart block (5)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Mean follow-up was 6.5±5.9 years (range 0.4–19 years, total 169.9 patient-years). There was one valve-related late death due to mitral valve thrombosis without phenprocoumon. Actuarial survival after 1, 5 and 10 years was 93, 93 and 93%. Lat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endocarditis (2), minor hemorrhagic event (1) and stroke (1). Overall 10-year freedom from any anticoagulation-related adverse event under phenprocoumon was 91% (1.3%/patient year). Eight patients required reoperations: re-MVR (5; outgrowth of the prostheses (3), pannus overgrowth (2)), closure of paravalvular leak after AVR (2), and re- DVR (1; endocarditis). Actuarial freedom from reoperation after 1, 5 and 10 years was 96, 88 and 76%. Conclusion Mechanical valve prostheses are a valuable option for left-sided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ood results.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any valve-related events as endocarditis, reoperation, thromboembolism or anticoagulation related bleeding is acceptab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房成形术对心脏形态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二尖瓣置换加左房成形术的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患者分为两组,A组:单纯二尖瓣狭窄(MS)26例;B组: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MSMI)22例。于手术前和手术后两周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心脏左心房收缩末期径(LASD)术后均明显下降(P<0.01);A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于手术后明显增加(P<0.01),而B组心肌重量指数(LVMI)轻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心功能(EF)均有提高(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加左心房折叠成形术对术前左心功能不全的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患者的心脏缩小和心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效果。结果本组无1例因应用机械通气而死亡,出现肺部并发症13例,其中肺不张3例,气胸2例,肺部感染8例,经对症治疗,调整呼吸机和使用抗生素后治愈。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有效的应用机械通气可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左心瓣膜术(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未同期行三尖瓣手术)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纳入1995~2012年间有关左心瓣膜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病例组437例,对照组2 1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进行性加重相关:术前房颤[OR=3.90,95%CI(3.00,5.07)]、校正后术前房颤[OR=3.04,95%CI(2.21,4.16)]、年龄[MD=5.36,95%CI(3.49,7.23)]、大左房[OR=5.17,95%CI(3.12,8.57)]或左房内径[MD=4.85,95%CI(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减低[OR=2.97,95%CI(1.73,5.08)]、风湿性病变[OR=3.06,95%CI(1.66,4.68)]、术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换术(MVR)[OR= 2.35,95%CI(1.68,3.30)]。而性别[OR=1.54,95%CI(0.94,2.52)],术前肺动脉高压[OR=1.28,95%CI(0.77,2.12)]与左心瓣膜术后TR进行性加重不相关。结论 影响左心瓣膜术后TR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房颤、年龄、大左房或左房内径、左心功能减低、风湿性病变、术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换术。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左心瓣膜术后TR的远期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MVR)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1979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依据修正的Duke大学诊断标准确诊的MVR术后的PVE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5岁,中位年龄28岁,PVE的发生率为0.97%(16/1657).术前血培养阳性5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10例;内、外科联合治疗6例,其中1例因难以纠治的心力衰竭急诊手术,另5例经抗生素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拆除感染的人工瓣膜后彻底清除周围的感染组织和赘生物,用稀释的氟氯溴碘溶液及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重新置换新的人工瓣膜,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R)3例.结果 采用单纯内科方法治愈2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4例,死于脑部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内、外科联合方法治愈6例.术后随访8例,随访时间1.7~16年,平均5.1年.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于术后8年由于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和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而行瓣周漏修补加三尖瓣置换外,其余7例随访患者无感染复发.结论 内、外科联合治疗MVR术后PVE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内科治疗.及时诊断、足量足时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把握手术时机、感染组织的彻底清除、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体视学定量法对比分析两种二尖瓣置换术(MVR)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20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MVR(不停跳组),20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行MVR(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切取少许心肌组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线粒体各参数在转流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停跳组在转流中、后线粒体平均直径(-↑Dmit)、平均截面积(-↑Amit)较转流前增大,但体密度(Vmit)、面数密度(Namit)、比表面(δmit)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在转流前、转流中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转流后停跳组肌原纤维Vvmyo、比表面(δmyo)均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左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或双瓣(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随访,9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38例为窦性心律,55例为心房颤动。超声测量并计算左、右心房容积(LAV、RA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LVEF、RVEF),按照测量时间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术后窦性心律组(SR组)和心房颤动组(AF组)患者左、右心房容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手术前后AF组的左、右心房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大于sR组(P〈0.05)。结论二尖瓣或双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较窦性心律患者重,术后左心功能和双房大小的恢复较窦性心律患者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