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青少年肥胖常引发扁平足、足、膝内外翻等症状.目的:了解13~15 岁肥胖男生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特点,认识对青少年身体平衡能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3~15 岁的健康在校男生60 人,根据体质量指数标准分为18.5~24.9 kg/m2的对照组,25~30 kg/m2 的超重组和大于30 kg/m2 的肥胖组,各20 人.借助比利时footscan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析各组自然行走时足底动态压力分布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不同体质量男生的足底垂直力-时间曲线的足跟着地时的冲击峰和足完全放平时出现的谷值出现在步态周期的百分比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加长;超重组和肥胖组足弓部位的触地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足弓和足跟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增大,而前足的百分比值减小;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足底总峰值压强明显大于对照组,足底总压强与体质量呈正相关,足底的接触面积和体质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除了足跟和第1 趾骨外,超重组和肥胖组其他各部位及总的压强变化率均大于对照组.说明超重于肥胖可使男生足底压力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足型及步态特征的动态压力分布,给扁平足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通过三维足型扫描仪,测试80例男性在校大学生的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后跟角度、足弓类型等指标筛选出扁平足患者,并使用Foot 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正常足和扁平足在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扁平足患者足型的步态特征。结果: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冲量在第1—5趾骨、第1—2跖骨处普遍小于正常足,在第3—5跖骨、足弓(P0.05)、足跟内侧(P0.05)、足跟外侧普遍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2—5趾骨(P0.05)、第1—2跖骨、第3—4跖骨(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底接触面积变小,在第1趾骨、足弓处的足底接触面积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1—5趾骨、第1—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的峰值压强均大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5跖骨、足弓处的峰值压强均小于正常足;扁平足在整足接触阶段所占的时相比例均大于正常足,在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相比例小于正常足(P0.05)。结论:扁平足患者足底接触面积、足弓部位的冲量和峰值压强增大,足部易产生结构性损伤,对扁平足患者尽早开展矫正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郝曼  孙栋 《中国康复》2015,30(4):292-293
目的:探讨脑瘫足外翻患儿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以15名脑瘫患儿为观察组,以15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仪对比测量2组足底动静态压力。结果:观察组静、动态的前足掌接触面积及动态足跟部接触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态足跟部接触面积及动、静态足中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动态前足内侧缘、足中部内侧缘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静、动态前足外侧缘、足中部外侧缘、足跟部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外翻的脑瘫患儿在动静态情况下均存在异常,对脑瘫足外翻患儿应尽早做出诊断与评估并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表明足的部分解剖区域支撑着人体大部分质量,并调节着人体的平衡,测量这些区域的压强峰值及分布即可获取足、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目的:观察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然行走时左右足峰力值、负荷冲量等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16~19岁适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受试者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足底10个分析区域峰力均值在足跟外侧最大(P<0.01),右足习惯者第1趾、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平均峰力值右足大于左足(P<0.05),而第5跖骨、足弓2个区域平均峰力值左足大于右足(P<0.05)。受试者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负荷中心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足部最大负荷部位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男女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果证实,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左右足动态与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存在一致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方法使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Footscan1m压力平板,检测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行走过程的赤足压力,多次测量后取3次数据计算各区域压强的平均值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结合足底压力测量软件将足底分为第1趾,第2—第5趾、第1、第2、第3、第4、第5跖骨底、足弓、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共10个解剖区域。检查足外观有无胼胝及拇趾外翻,根据软件计算足弓指数将患者足型分为正常足、扁平足及高弓足,分析指标为患者足底各分区压强、全足压强和双足平均总压强(N/cm2),比较左右足全足压强及不同性别患者左右足全足压强,不同足外观、足型患者双足平均总压强。结果足底各分区前3位排序,左足:第3跖骨底第4跖骨底第2跖骨底,右足第3跖骨底第2跖骨底足跟内侧。左、右足全足压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足右足(P0.01),男性患者左右足全足压强均大于女性患者(P0.05)。357例患者中胼胝者66例,拇趾外翻45例。比较不同足外观患者双足平均总压强,胼胝组最高(P0.05)。不同足型患者比较,3组间足底压强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各分区压强最高值双足均为第3跖骨底,全足总压强比较左足右足,男性女性。糖尿病合并胼胝者足底压强最高,不同足型患者间足底压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7岁儿童扁平足的发生概率,并进一步调查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MIMICS软件测量210足在负重位时足弓高度和足跟外翻度数,并通过Footscan数据测量比较正常足和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区域和接触面积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年龄段内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即为足弓高度低于22.93mm,足弓塌陷发生率为31.43%;足跟外翻角度大于7.66°,发生概率为87.62%。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约为27.61%。与正常足足底压力和接触面积相比,扁平足足底压力主要集中在前足的第二跖区、第三跖区和足跟内侧区域,中足接触面积增加41.9%。结论:6—7岁儿童中扁平足约占三分之一,本研究为儿童足部健康调查及鞋类设计提供了一些参数。  相似文献   

7.
肥胖青年平地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分析与步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肥胖青年人平地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平均峰力值、受力间期、冲量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于2007-11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步态分析室进行.抽取河北师范大学20~22岁、体质量指数>28 kg/m2的肥胖学生94名,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行走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受力间期、冲量等参数特征.结果:94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峰力值:足部最大受力部位在足跟和前掌第2,3跖骨头,各部位最大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足跟、第2,3,1跖骨、足弓、第4跖骨、第1趾骨、第5跖骨、第2~5趾骨.②受力间期:足部最大受力间期部位在前掌第3,4跖骨头,各部位受力间期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4,2,1跖骨、第5趾骨、足弓、第1趾骨、足跟、第2~5趾骨.③冲量:足底所受冲量最大的部位是足跟内侧,各部位所受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足跟内侧、第2跖骨、足跟外侧、第3,1,4跖骨、足弓、第1趾骨、第5跖骨、第2~5趾骨.④肥胖青年行走时重心运动轴线在跟部和第1~3跖骨头的范围内,但压力中心移动速度过快且不均匀.结论:①肥胖青年平地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②肥胖人群足底各区域所受地面反作用力的冲量大,所以其鞋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脚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达到减小冲击力值的目的.③肥胖青年行走时重心运动轴线符合正常人体生理规则,前脚掌处压力中心过于密集,若长期大负荷刺激第2,3跖骨头处易形成胼胝体.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对正常人群足底压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未穿鞋情况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真正阐述鞋对足相关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还不多见。目的:探讨正常人自然行走过程中未穿鞋和穿普通运动鞋两种情况最大压力值、最大压强值、负荷率、冲量等参数特征,比较裸足与穿鞋力学参数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分析,实验于2007-10在江苏省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2005级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男大学生10名,年龄(21.00±2.40)岁,体质量(71.53±3.16)kg、身高(176.32±2.62)cm、足长(25.67±0.92)cm,统一穿41码运动鞋。按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受试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实验。方法:采用Footscan7.0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10名受试者进行自然行走过程中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包括未穿鞋和穿普通运动鞋两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力值分布、最大压强值分布、负载率分布及冲量分布。②裸足与穿鞋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未穿鞋情况下:足跟内侧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和第5跖骨,行走过程中压强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第2跖骨以及足跟部;负荷率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跟外侧;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部,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第5跖骨。穿鞋情况下,足弓部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1趾,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5跖骨,其他区域平均峰力值分布较均匀,行走过程中压强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部;负荷率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和足跟部,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弓部,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5跖骨。结论:行走过程中,穿鞋较未穿鞋前足、足弓和足跟部的各参数均升高,特别是第2~5趾骨、足弓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支撑期足内翻的足底压力学参数。 方法 选取能独立步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与患者年龄、体重相匹配的中老年健康志愿者17例设为对照组,使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受试者常速行走下的足底压力,采集双足各3次的动态足底压力,得到足内外侧压强比值,记录并分析患者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接触面积(本研究所呈现的数据均为某个区域参数相对于所有分区对应参数之和的百分比)。并使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者患侧踝关节的痉挛程度,并比较对照组健康人与病例组患者健患侧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病例组患侧前足内侧压强占所有分区之和的百分比[(23.52±10.15)%]小于对照组优势侧[(29.82±7.45)%],而前足外侧压强的百分比[(45.45±17.71)%]大于对照组优势侧[(37.47±12.60)%];病例组健侧第1趾压强的所占百分比[(9.04±7.47)%]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4.84±6.54)%],而病例组中足及足跟压强的所占百分比[患侧(38.17±13.57)%,健侧(49.61±26.36)%]均大于对照组优势侧[(25.05±4.9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前足外侧压强的所占百分比[(45.45±17.71)%]大于组内患者健侧[(37.04±2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患侧第1趾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9.96±1.67)%]大于对照组优势侧[(8.57±1.17)%],前足内侧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14.71±4.64)%]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7.62±1.5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其余各区域健患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患侧全足、前足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27.21±22.73)、(22.81±22.19)]明显小于对照组优势侧[(43.68±23.78)、(41.09±28.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跟的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组间比较以及健患侧之间全足、前足及足跟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患侧小于对照组优势侧及患侧小于健侧的趋势(P>0.05)。④病例组健患侧足在支撑期翻转程度减小,整体呈内翻。⑤病例组经CSI评定有轻度痉挛13例,中度痉挛5例,重度痉挛4例。病例组患侧总体的踝关节CSI得分(10.26±3.38)分,95%可信区间位于8.63~11.89。病例组患侧全足的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与前足外侧压强呈中度负相关(r=-0.516,P<0.05),与接触面积及CSI无关(P>0.05)。 结论 足底压力可定量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内翻,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慢跑时足底压力的动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具体研究慢跑时足与地面相互作用力对于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检测68名大学生慢跑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于2009-03在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完成.对象:68名男性大学生,无足部畸形和足部创伤史,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68名在校大学牛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每位受试者以正常步态5 m/s的速度慢跑,测试3次.足底压力分布解析系统可获得完整步态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图,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配套软件footscan SOFTWARE7.0,分析过程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慢跑过程中足底压力、压强、时相、冲量.结果:受试者足底应力一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型: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跖骨、第1跖骨、足跟、第1趾骨、第4跖骨、第5跖骨、第2-5趾骨、足弓;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试者慢跑时右足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压强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占支撑时期的90%,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脚掌处的受力时间较长:右足整足接触阶段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1跖骨、第3跖骨、第1趾骨、足跟、第4跖骨、足弓、第2-5趾骨、第5跖骨;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右足冲量值大于左足,同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冲量值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学生慢跑时,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前掌第1,2,3跖骨前端承担了大部分的冲量.提示慢跑时足掌中部易发生运动损伤,应注意锻炼时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外八字的脚外翻破坏了膝关节正常力的分布,使关节一侧所受的生物应力增大,对侧相对减少。目的:更进一步认识"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石家庄市部分20~25岁的青年男性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双足步态均正常的青年男性39人为正常步态组,筛选出双足步态均为外八字的青年男性39人为异常步态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异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峰力值明显高于正常步态组(P〈0.01),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骨峰力值明显低于正常步态组(P〈0.05)。正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1跖骨、第5跖骨两区域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2,4跖骨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异常步态组与正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两区域冲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右足足底足跟内侧区域冲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外八字"行走会导致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斜向向前,行走方向上的蹬地力较小;行走过程中足受力顺序不是沿足纵弓的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因此足弓不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冲量的增大也就增加损伤的概率。所以"外八字"步态者应当注意足底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关系,增加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值,避免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2.
背景: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技术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报道较少,尚未建立骨性关节炎患者特征性的足底压力数据库。目的: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年龄44-70岁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0名正常青年人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步角、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正常青年组,两组足跟内外侧值差异尤为显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触地阶段时问百分比、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青年组,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青年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侧部区域压力峰值均较正常青年组降低。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指标具有特征性,足跟部触地时间百分比、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及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部位外侧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都较正常年轻人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侧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方法:应用现代步态测试系统对双侧KOA患者及健康成年人(各50例)进行步态检测,比较并分析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参数、步角、单足支撑时间。结果:双侧KOA患者足底受力时间百分比M1值明显低于健康成年人,而M2、M3值则明显高于健康成年人(均P0.05);双侧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步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KOA患者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大于健康成年人(P0.05)。结论:双侧KOA患者与健康成年人的步态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体质量超标患者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脏变时性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的632例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对照组(BMI25kg/m2,n=382)及体质量超标组(BMI≥25 kg/m2,n=250);每组根据年龄再分为3组: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行平板运动试验后,比较不同年龄段体质量超标患者与正常体质量患者心脏变时性的差异。结果:中年体质量超标组运动后最大峰值心率降低、心脏变时功能不良指标降低,与中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体质量超标组运动峰值最大代谢当量降低、心脏变时功能不良指标降低,与老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体质量超标患者心脏变时功能异常,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加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肥胖与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的关系。【方法】158名13~15岁青少年,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对照组80例,超重组44例和肥胖组34例。测量身高、体重及腰围(WC)。空腹静脉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真胰岛素(TI)和Ghrelin水平。【结果】①超重组BMI、WC和空腹血糖(FPG)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BMI和wc高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T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1),三组间Ghr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Ghre-1in与FPG和ln(HOM站IR)存在单变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以Ghrelin为因变量,在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FPG和ln(HOMA—IR)为独立危险因素。③三组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FPG、超重组ln(HOMA-IR)和FPG、肥胖组ln(HOMA—IR)分别为Ghrelin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PG水平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导致青少年血Ghrelin水平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肥胖青少年IR,而非FPG,可能是Ghrelin水平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外八字的脚外翻破坏了膝关节正常力的分布,使关节一侧所受的生物应力增大,对侧相对减少。目的:更进一步认识"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石家庄市部分20~25岁的青年男性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双足步态均正常的青年男性39人为正常步态组,筛选出双足步态均为外八字的青年男性39人为异常步态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异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峰力值明显高于正常步态组(P<0.01),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骨峰力值明显低于正常步态组(P<0.05)。正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1跖骨、第5跖骨两区域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2,4跖骨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异常步态组与正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两区域冲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右足足底足跟内侧区域冲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外八字"行走会导致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斜向向前,行走方向上的蹬地力较小;行走过程中足受力顺序不是沿足纵弓的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因此足弓不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冲量的增大也就增加损伤的概率。所以"外八字"步态者应当注意足底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关系,增加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值,避免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7.
曹爱华  尚艳菲  辛波 《临床荟萃》2012,27(12):1025-1026,1031
目的 观察低脂肪饮食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血脂和血糖的影响.方法 12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至低脂肪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糖尿病饮食+双胍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60倒.在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检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和血脂.结果 治疗1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BM分别下降(6.6±1.4)kg和(3.4±1.2)kg,HbA1c分别下降(2.8±0.3)%和(1.0±0.2)%(P<0.05);实验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为(4.44±0.8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56±0.61) mmol/L,治疗后分别为(3.90±0.73)mmol/L、(2.04±0.62) mmol/L(P<0.05),对照组治疗前TC、LDL-C分别为(4.38±0.84) mmol/L、(2.54±0.70) mmol/L,治疗后分别(4.26±0.72)mmol/L、(2.48±0.65)mmol/L,两组治疗后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脂肪饮食能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HbA1c及血脂,且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因此,低脂肪饮食也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