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剂量利培酮口服,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辅以rTMS治疗(rTMS刺激频率分别为10Hz、1Hz),对照组则同时辅以rTMS伪刺激。所有患者rTMS刺激部位均选择左、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磁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D行为症状量表(BEHAVE-A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3.84±6.10)分]较治疗前[(16.75±6.26)分]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5.33±6.27)分和(15.46±6.57)分](P<0.05)。治疗4周后,低频组及对照组患者BEHAVE-AD评分[分别为(12.87±4.16)分和(13.29±4.0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0.12±3.31)分]的降低幅度尤为显著(P<0.01),与低频组、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MMSE评分[(16.89±4.30)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明显高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4.50±4.13)分]和(13.92±3.68)分](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0%、58.33%和54.17%,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频(10 Hz)rTMS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比低强度聚焦超声与普通超声治疗软组织疼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软组织疼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脉冲式超声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10,15天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第5,10及15天时,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8±1.53)分、(2.12±0.78)分和(1.87±1.26)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10,15天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38±1.56)分和(3.65±1.28)分]才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软组织疼痛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缩短患者疗程,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和步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2组患者注射BTX-A前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局部分点注射溶于利多卡因的BTX-A,对照组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BTX-A。注射前、注射后1d、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注射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Clonus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步态不对称指数(GAI)、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注射前,2组患者Clonus评分、MAS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GAI、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d、2周、4周、12周,治疗组Clonus评分、MAS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低(P<0.05)。注射后2周、4周,治疗组FMA下肢部分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升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1d,MAS评分[(2.83±1.03)分]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高(P<0.05),注射后2周[(1.50±0.67)分]、4周[(1.58±0.79)分]MAS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低(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Clonus评分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1d[(1.42±0.67)分]、12周[(1.08±0.67)分]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后1d[(2.83±1.03)分]、12周[(2.08±0.66)分]的MAS评分(P<0.05)。与组内注射前比较,治疗组注射后各时间点GAI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2周、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MB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治疗组注射后4周、12周的FAC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4周、12周的GAI低于组内注射前(P<0.05),注射后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注射后1d、4周、12周的GAI较低(P<0.05),注射后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较大(P<0.05)。 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可以快速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肌痉挛,减轻注射部位疼痛,对踝关节稳定性和步行能力的近期及远期康复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BTX-A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8周时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治疗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94±1.30)分]、JOA评分[(16.84±3.5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04±1.20)分]、JOA评分[(16.22±4.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26±0.56)分]、JOA评分[(24.11±1.2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86±1.48)分]、JOA评分[(19.73±2.48)分]均较治疗前继续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68.57%,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CE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HAMD[(11.91±4.34)分]、MMSE[(25.54±1.49)分]及BI评分[(65.19±5.28)分]优于对照组HAMD[(14.76±3.43)分]、MMSE[(22.79±1.38)分]及BI评分[(60.8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显效率(70.0%)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S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等速运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女性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等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扫描观测2组患侧上肢淋巴流量的变化,在腕横纹上10cm处测量2组双侧上臂周径,应用ISOMED2000为等速组记录等速肌力测定值,采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评定,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活动度。 结果 ①治疗后,等速组和对照组的上肢淋巴流量分别为(16.8±2.5)和(10.9±3.4),较组内治疗前[(7.6±3.4)和(7.7±3.2)]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2.1±0.2)和(4.5±0.3)cm]均较组内治疗前[(5.5±0.4)和(5.2±0.8)cm]减小(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②等速组患者治疗后的等速肌力测量值(峰力矩、总功率、平均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③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总分[(96.74±12.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84.17±1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0.25±16.13)°、后伸(46.83±8.52)°、外展(169.38±14.53)°、内收(35.93±5.6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前屈(144.67±19.15)°、后伸(39.84±6.93)°、外展(137.13±11.67)°、内收(31.68±5.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运动可以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CRPS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rTMS结合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治疗和rTMS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MA评分、AD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4.35±1.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1.95±10.96)分]及ADL评分[(53.45±12.83)分]及6周后VAS评分[(4.6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3.25±10.90)分]及ADL评分[(53.78±1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TMS对脑卒中后CRP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及认知训练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VR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MSE、LOTC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7.00±2.00)分和(25.44±2.23)分]、LOTCA定向评分[分别为(7.50±0.71)分和(6.28±1.23)分]、知觉评分[分别为(21.80±1.47)分和(19.94±2.69)分]、视运动组织评分[分别为(23.30±2.17)分和(20.00±3.31)分]、思维运作评分[分别为(16.80±3.00)分和(14.61±2.52)分]及注意与集中评分[分别为(3.94±0.24)分和(3.89±0.2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LOTCA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4个子项目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治疗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V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认知康复训练和计算机辅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系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ADL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OTCA评分和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定向能力[(3.50±0.89)分]、视知觉[(13.50±1.43)分]、空间知觉[(2.40±0.50)分]、视运动组织[(24.00±1.17)分]及注意力评分[(2.30±0.87)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为优异(P<0.05)。 结论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能显著改善早期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踝关节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胫前肌及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计算协同收缩率(CO);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综合痉挛量表(CSS)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以及踝跖屈肌张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治疗组(52.25±6.97)μV·s、对照组(47.01±9.02)μV·s]、FMA-LE评分[治疗组(20.13±6.20)分、对照组(16.07±5.10)分]及FAC分级[治疗组(2.53±0.90)分、对照组(2.03±0.8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患者的综合痉挛评分(CSS)[治疗组(8.90±1.81)分、对照组(9.83±1.49)分]及踝背伸协同收缩率(CO)[治疗组(33.50±4.95)%、对照组(39.93±4.58)%]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可以更有效的减轻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痉挛,同时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常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36例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改良曼恩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ASA评分[(62.0±8.2)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SSA评分[ (28.2±4.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MASA评分[ (77.9±12.6)分]、SSA评分[ (32.9±3.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拔管率(47.1%)明显优于对照组(1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3例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照组给予人工记忆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共训练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力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指向记忆[(17.13±3.62)分]、联想学习[(21.32±5.33)分]、图像自由回忆[(23.98±5.22)分]、无意义图形再认[(24.85±5.31)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25.35±3.48)分]、总量表分[(111.65±13.59)分]、记忆商[(109.34±12.65)分]评分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记忆量表治疗前后差值指向记忆[(7.50±3.32)分比(4.25±2.78)分]、联想学习[(8.89±3.45)分比(5.13±3.30)分]、无意义图形再认[(9.30±3.87)分比(4.74±3.68)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7.47±2.98)分比(3.81±1.89)分]、总量表分[(42.87±6.18)分VS(24.99±5.89)分]、记忆商[(32.78±5.35)分比(19.61±4.8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能有效提高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疗效优于传统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舒马曲坦(50mg),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步辅以穴位热痛刺激,作用穴位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各个穴位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记录穴位热痛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缓解率≥50%的人数;于治疗前、治疗后0.5,1,2,4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记录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以及治疗后24h头痛完全缓解率。 结果治疗后2h治疗组头痛缓解率≥50%的患者数量(52例)较对照组(39例)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0.5,1,2,4h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6±0.72)分、(3.85±0.33)分、(2.91±0.25)分和(1.82±0.16)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5.01±0.50)分、(4.66±0.42)分、(4.03±0.38)分和(2.67±0.02)分]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h治疗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0.41±0.29)分]较治疗前[(1.85±0.60)分]及对照组[(0.73±0.46)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4h治疗组头痛完全缓解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表现。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能获得较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