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ICU)常见的生命支持手段,而脱机指的是病人逐渐撤离机械通气重新回到自主呼吸的过程[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有6%的ICU病人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天数超过7d,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和脱机困难是影响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脱机困难可能与通气模式、参数、脱机方式以及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尤其是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3]。2016年1月15日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呼吸操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行机械通气且清醒合作的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改良呼吸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改良呼吸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日数、间断脱机时间、间断脱机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实施改良呼吸操可缩短机械通气日数、延长间断脱机时间,提高间断脱机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改良呼吸操可以减少患者呼吸次数、提高经皮血氧饱和度,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氧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呼吸操实施前后对心率、血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改良呼吸操,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间断脱机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作为一种呼吸支持疗法,并不能消除呼吸衰竭的病因,当患者自主呼吸能力恢复至适当水平时,应及时撤离呼吸机,即脱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原有慢性呼吸衰竭、呼吸肌疲劳或萎缩的患者易发生脱机困难。长期机械通气(LTV)的患者习惯于被动辅助呼吸,多对机械通气有依赖心理,对脱机有恐惧感,担心脱机后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患者因对脱机的认识不足,易导致脱机失败或延长脱机时间。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需求,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帮助其早日脱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脱机护理方法,提高脱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我科收治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0例,给予心理护理、自主呼吸试验(SBT)护理等脱机护理措施。结果:120例患者中114例脱机成功,脱机成功率95%,6例脱机失败,6例脱机失败患者中包括呼吸衰竭4例,心力衰竭2例,均继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论:做好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脱机前的心理护理、呼吸肌训练,SBT护理和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脱机成功率,使得患者脱机后能够更好地恢复,对于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使用呼吸机3 d~1个月;其中25例完全脱机且无并发症,5例植物人完全脱机,余26例无一例死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合理正确的人工气道护理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17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禡红原  李晓玉 《华西医学》2009,(8):2023-2024
目的: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败原因,提高脱机成功率。方法:针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近6年ICU172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成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总脱机成功率90.69%。脱机失败率9.31%。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多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如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气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脱机的难度,进而出现撤机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电脑智能脱机、自主呼吸试验(SBT)和经验脱机3种脱机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脱机时间和脱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68例收住重症医学科(ICU)的COPD机械通气患者纳入观察.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电脑智能组(24例)、SBT组(24例)和经验组(20例)进行脱机.记录每位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脱机成功率、住院生存率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插管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电脑智能组的脱机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02,0.002),但与S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573).SBT组ICU住院时间(7.5d)明显短于经验组(82.5d) (P=0.015),但SBT组和电脑智能组(8.0 d)以及经验组和电脑智能组比较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脑智能组脱机成功率为88.3%,明显高于经验组(50.0%)(P=0.02),但与SBT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生存率和总住院生存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插管率、自行拔管率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率三组间差异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脑智能脱机法较经验法能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但与SBT法相比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ARDS患者经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1次脱机成功者30例,2次脱机成功者5例,3次脱机成功者2例。机械通气3—10d,无一例依赖呼吸机。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4-12d,TPN支持期间合并高血糖5例,消化道出血4例,肺感染、呼吸衰竭5例,无一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ARDS临床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营养供给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2月~2013年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均采用机械通气行呼吸支持,并有效控制原发病症,预防感染及营养和支持治疗。结果本组100例患者治疗期间死亡36例,总死亡率达36%。其中,55例肺内源性ARDS患者住院时间为14.21±3.21d,机械通气时间为12.79±2.79d,7d内死亡率为27.27%,总死亡率为36.36%;45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住院时间为10.89±2.89d,机械通气时间为6.96±1.84d,7d内死亡率为33.33%,总死亡率为35.56%。可知,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高于肺外源性ARDS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原发病采取有效、合理的机械通气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啶对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抑制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本院收治的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镇痛治疗,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恢复情况、首次脱机拔管率和呼吸抑制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首次脱机拔管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57.41%,呼吸抑制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镇痛治疗,效果明显,可降低患者呼吸抑制率,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适宜脱机状况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2例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各4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的胸部物理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集束化胸部物理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变化情况,脱机成功率以及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浅快呼吸指数(RSBI)低于常规组,而氧合指数(OI)高于常规组(均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而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肺氧合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脱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智能化脱机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鸿梅 《天津护理》2009,17(2):74-75
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危重患者治疗方面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械通气功能更人性化、更贴近机体的自主呼吸功能。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SC)可以使患者的自主呼吸稳定在“舒适区域”,并能自动调节压力支持,适用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脱机。现就我院应用智能化脱机方法脱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性组和肺内源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1周内死亡率、住ICU期间总死亡率)。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显著高于肺外源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源性组患者1周内死亡率显著低于肺内源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ICU期间,两组患者总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原发病对症治疗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顺精准医疗方案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遵循ICU常规流程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和顺精准医疗方案实施管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脱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和顺精准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患者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AE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撤离期间人机同步性、呼吸肌做功及脱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30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Ⅲ级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例随机先后应用PSV和NAVA,比较两种通气模式气道峰值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EAdi峰值信号、患者呼吸功占总呼吸功的百分比(WOBp/WOBt)等呼吸力学指标及触发延迟时间、无效触发、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等人机同步性指标.再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PSV组和NAVA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脱机成功率、48 h再插管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NAVA模式时患者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及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较PSV模式明显缩短(P<0.001),EAdi幅度低于PSV模式(P<0.05),Pplat和Ppeak低于PSV模式(P<0.05和P<0.01),WOBp/WOBt显著低于PSV模式(P<0.01),PSV模式时呼吸机通气频率显著低于中枢呼吸频率(t=2.509,P=0.017).NAVA组最终脱机成功率与PS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脱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5),48 h内再插管率低于PSV组(P<0.05),ICU住院时间低于PSV组(P=0.038).直接脱机失败患者首次试脱机前EAdi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02).结论 与传统机械通气模式PSV比较,NAVA能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呼吸做功;EAdi监测有助于临床脱机时机的选择及对呼吸肌状态的评估;NAVA是否能提高患者最终脱机成功率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NT-proBNP对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顺利脱机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9-01~2010-05入住综合ICU的51例经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3 d 的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老年患者,检测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当患者达到脱机拔管条件时行SBT试验,其中通过SBT试验后48 h内无需复插或通气支持为脱机成功组,未通过SBT试验及通过SBT试验但48 h内再次复插或需通气支持为脱机失败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及其差值对顺利脱机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 51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为0.794,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为0.612,两者差值的AUC为0.833,两者差值的AUC显著高于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的AUC(P<0.05).结论 动态监测NT-proBNP对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的顺利脱机拔管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机械通气时与机械通气第3天血浆NT-proBNP浓度差值对能否顺利脱机拔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姚丽萍 《当代护士》2021,28(3):117-119
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活动能力受限,加之高龄和肥胖且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往往成为长期困在ICU的高危人群.机械通气作为患者在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阶段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为患者治疗赢取了时间,但长期维持机械通气也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肌肉萎缩、生活能力下降,抑郁或者焦虑,再者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在ICU的环境中更易并发VAP[1-2].因此,一旦脑卒中原发病情好转,应尽早撤离呼吸机.2018年7月,我院ICU收治了1例因脱机困难转入的老年肥胖脑卒中患者,我们给予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脱机锻炼及康复治疗的护理策略后,效果良好,现将护理过程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ICU机械通气患者常需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治疗。但机械通气患者不能长时间脱离呼吸机,有的患者虽存在自主呼吸,可因使用镇静药后抑制了自主呼吸,增加了纤支镜检查的风险[1]。为了给患者在不脱机状态下行纤支镜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行肺康复训练对预防肺癌术后患者机械通气发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符合标准的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肺康复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术前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肺康复组除进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外,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运动康复、药物康复和营养康复。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活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呼吸及心率),术后MRC肌力评分,统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发生率和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结果经肺康复训练后,肺康复组患者术前运动耐力,术后呼吸肌疲劳发生率、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和MRC肌力评分均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针对性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呼吸肌的肌力,避免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肌疲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在ICU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12月收住ICU的符合纳入标准脱机困难患者60例,使用SPSS随机数字法分为EDP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康复治疗,EDP组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ED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有无显著性差异,并采用超声观察其膈肌移动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对照组的撤机失败和撤机成功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均比EDP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30d撤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E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EDP组撤机失败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DP组撤机成功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治疗能增加膈肌移动度,提高膈肌肌力和耐力,一定程度改善脱机困难患者的膈肌功能,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满足自身需求,尽早恢复自主通气,撤除机械通气支持,可应用于ICU脱机困难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