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肩手综合征原发病、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红外/红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经3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56±0.51)分、(2.74±0.79)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62±1.87)分、(4.51±1.43)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1.75±4.52)分、(24.36±3.63)分]及BI评分[分别为(79.16±4.12)分、(73.45±4.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肢水肿及疼痛症状,促进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高频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则针对健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0.5 Hz低频rTMS治疗,假刺激组则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CMCT及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高频组、低频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假刺激组水平(P<0.05),同时低频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高频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FMA、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及高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低频rTMS刺激健侧M1区较高频rTMS刺激病灶侧M1区能更显著改善病灶侧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经颅超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及患肢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患者还给予经颅超声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9±0.5)分、(2.8±0.8)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0.4)分、(2.5±0.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3.1±3.4)分、(19.7±2.7)分]及BI评分[分别为(7.3±4.1)分、(70.5±4.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电刺激联合经颅超声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SHS患者患肢水肿及疼痛程度,促进患肢功能及ADL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后SHS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8)和对照组(n=1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治疗,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强度指数(motricity index,M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EP、CMCT、FMA、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4周后试验组MEP、CMCT、FMA、MI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侧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CRPS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rTMS结合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治疗和rTMS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MA评分、AD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4.35±1.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1.95±10.96)分]及ADL评分[(53.45±12.83)分]及6周后VAS评分[(4.6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3.25±10.90)分]及ADL评分[(53.78±1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TMS对脑卒中后CRP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作为社区适宜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社区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EA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腕关节徒手肌力测试(MMT)、腕肘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评定(FMA-U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 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掌屈、背伸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肘关节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腕关节肌张力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周后,2组FMA-UE总分、FMA腕和手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适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近期手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FE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和FES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以及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部分评估。 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和rTMS组TMS-MEP的波幅显著强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TMS-MEP的波幅为(0.73±0.15)mV,显著强于FES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评分和TA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和TAM评分明显优于rTMS组和FES组治疗后,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患者手抓握、对捏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鱼际肌萎缩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05月至2017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手部鱼际肌群横截面积(CSA) 和周长测量,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手部鱼际肌肌群CSA和周长分别为(4.67±0.36)cm2和(9.97±1.84)cm2,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手部鱼际肌肌群的CSA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手内在肌萎缩程度,提高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偶联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低频(1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B组患者则对患侧大脑皮质运动区(M1)给予高频(10Hz)经颅磁刺激15min,随后对患侧肢体进行20min FES治疗;C组患者仅针对患侧肢体辅以20min 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分析各组患者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MC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水平(P<0.05)。 结论 rTMS预刺激偶联FES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患侧大脑皮质MEP,提高ADL能力,加速患侧大脑皮质功能重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直流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分别为(42.9±5.4)分、(35.8±4.7)分、(26.4±2.7)分和(78.8±7.4)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减少临床并发症。方法: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肢体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主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等;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联合视觉运动想象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行电刺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视觉运动想象治疗,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30%,高于对照组的6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MA及MBI评分分别为(48.52±4.27)分和(76.21±7.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9.25±3.48)分和(56.38±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V及LB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联合视觉运动想象训练效果佳,能显著提升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干预,电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疗法,选择低频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则辅以电针(同电针组)及rTMS治疗,磁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水平,磁刺激频率10 Hz,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分别为(27.5±1.2)分、(26.0±1.5)分、(98.8±3.9)分和(196.0±1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电针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0%、75.0%,P<0.05).结论:作业治疗后可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红花熏洗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2组FMA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62.2±20.4)分和(46.8±21.6)分,BI评分分别为(55.4±22.4)分和(45.4±22.4)分,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TEAS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FMA[(80.71±6.88)分]、MBI[(82.69±5.62)分]均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51±3.95)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TEAS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