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ICF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老年人身体活动与功能发展模式,研究体育活动对老年人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健康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ICF理论模式和方法以及文献研究方法。结果构建基于ICF架构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与整体功能发展模式;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整体功能和日常活动与参与能力有积极影响;不同运动方式改善老年人体适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结论基于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模式构建了老年人体育活动与老年功能健康的理论架构。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的功能健康,表现为整体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并能改善其体适能和认知功能。不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中等至中高强度的有氧(耐力)体育活动使发病和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30%以上,体育活动可以延缓或预防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长期同时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健康老年人能降低痴呆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对脑瘫儿童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基于ICF-CY的理论架构以及对脑瘫儿童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功能特点的分析,根据儿童发展的理论,探讨针对脑瘫儿童以功能导向为基础的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策略。结果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有利于脑瘫儿童改善身体功能,包括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等,并提升认知、活动、自理、沟通交流等活动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ICF-CY对其功能状态分析,可以制定个别化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方案,促进脑瘫儿童的整体发展。结论应用ICF-CY构建功能导向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个别化方案,可改善身体功能,提升整体活动水平,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ICF-CY相关工具分析孤独症儿童的功能障碍,探讨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可能效果和方法。方法应用ICF-CY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文献研究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主要功能障碍进行分析,探讨体育活动以及运动康复对改善孤独症儿童功能及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结果孤独症儿童典型障碍体现在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两个方面。在身体功能方面,表现为特殊精神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在活动和参与方面,表现为人际交往、手和手臂的灵活使用、步行和移动等障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功能障碍设计个别化的体育活动方案,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改善相关的功能,促进全面发展。结论应用ICF-CY理论方法,分析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功能,构建个别化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方法,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功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如何运用ICF和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康复指南》的架构和理论,构建社区体育活动服务体系以促进社区健康。方法运用ICF有关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康复指南》矩阵作为社区体育活动与融合发展的架构,探讨社区体育活动。结果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服务不仅可以提升不同参与人群的身体功能、运动能力,还可以促进构建健康行为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幸福感。社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社区人群健康、康复、教育、生涯发展以及赋权。社区体育活动与社区健康、康复等活动的融合发展,共同构建现代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残疾人居家康复体育活动是以"社区-家庭-个人"形式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残疾人居家康复体育活动指导是社区体育活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居家和社区体育活动指导是以个别化服务的形式,向残疾人提供有关体育活动的咨询、技能训练、运动环境的改造以及心理咨询与指导等,以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结论运用ICF构建基于功能导向和整体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架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康复指南》矩阵和方法促进体育活动与健康、康复、教育、职业发展和赋权等活动的融合,实现社区包容性发展和社区整体健康。从社区体育活动视角思考残疾人的居家康复体育作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为残疾人提供个别化的居家康复体育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 基于ICF的理论架构和ICD-11的疾病诊断,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理解、注意和思维等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及身体活动的身心交互理论,构建针对学习障碍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结果 学习障碍儿童的身体功能障碍集中表现在精神功能方面,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体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完成一般任务、与人交流等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且学校环境中的教育用品和技术及其服务、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有利于学习障碍儿童改善精神和运动功能,并有效提升智力、认知、注意力、沟通、活动等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以及相关国家身体活动指南中针对儿童的部分,选取适合学习障碍儿童的运动方案,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至少每天60 min,以及每周不少于3次的高强度训练,配合适宜的体育游戏和休闲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障碍影响。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疾病、功能障碍和运动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基于身心交互作用理论和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建立了整体康复和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这些方案推荐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体育游戏等,以及每周至少3次且时长不低于30 min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肌力训练和体育竞赛等。结合儿童的学习障碍和运动功能特点,制定基于功能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学习障碍儿童认知、注意和思维等功能,改善学习障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视力训练联合睫状肌运动训练在矫正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6月收治的11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3D视力训练联合睫状肌运动训练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佩戴框架眼镜联合眼保健操的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右眼裸眼平均视力、左眼裸眼平均视力及总体裸眼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视力训练联合睫状肌运动训练可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视力,改善其视觉功能,控制近视度数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是目前国内通行的方法,睫状肌麻痹剂的选择受患者屈光状态、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年龄小、远视、有内斜视存在的儿童,1%阿托品眼膏是首选的睫状肌麻痹剂。国外常用环戊通对各种类型屈光不正进行检查。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常采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是托吡卡胺眼液。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托吡卡胺,采用不同的点药次数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其对睫状肌麻痹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接受特殊教育的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体质健康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建立结构化的体质分析与运动干预方案。方法 基于ICF架构和方法,分析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功能状态和体质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身体活动指南要求,构建基于功能的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体质干预方案。结果 基于ICF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状态,特别是与智力残疾相关智力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且结合相关的运动功能和体质健康进行讨论。基于ICF,参照《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儿童青少年)制定身体活动方案,研究相关的适应性支持策略。结论 基于ICF可以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进行整体功能状态分析,涉及身体功能(包括智力功能和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基于《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和ICF架构,构建了适用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针对体质健康的身体活动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适应性和支持性教学与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近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及学业负担较繁重的时期。由于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普及,日积月累看坏了眼睛。长期不当地过度用眼,以致调节过度,使视力过度疲劳、睫状肌长期痉挛而出现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不是说近视是假的,而此时眼球正常,只是睫状肌调节痉挛发生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运用ICF理论与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体功能的改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残疾人身体功能,主要表现为精神功能,心血管、血液、免疫和呼吸系统功能以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的功能。研究还根据ICF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残疾人运动康复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近视多发生在12岁左右,18岁以前大都呈上升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近视原因,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近距离持续用眼,睫状肌调节痉挛而引起的假性近视)以及眼部的血液运输营养障碍等。对青少年近视的康复早已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在原有的眼保健操、磁疗、耳穴埋藏、激光防治、配戴“防近视镜”等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祖国医学,选用经络按摩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确诊为近视的12岁小学生100名,近视眼诊断采用对数视力表作远近视方法诊断,用5分记录法,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月至12月在浮梁县选择6所学校和2所幼儿园共检测2 200人,均进行远视力检查及非睫状肌麻痹条件下的屈光检查。调查小学及以上学生,收集学生基本情况及用眼情况。比较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近视发生情况,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共2 200人,近视人数1 139人,近视率为51.77%(1 139/2 200);高中近视率最高为83.83%,其次为初中73.43%、小学27.63%,幼儿园近视率最低为12.88%,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近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近视分组,将小学、中学及高中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视力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性别、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父母近视情况、课间休息活动场地、完成作业及看书时长、眼书距离是否超过一尺、使用移动设备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户外活动时间(<2 h/d)、睡眠时间(<9 h/d)、父母近视情况(一方或双方均近视)、课间休息活动场地(教学楼内)、完成作业及看书时长(≥3 h/d)、眼书距离是否超过一尺(否)、使用移动设备时间(≥2 h/d)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较高,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近视情况(一方或双方均近视)、课间休息活动场地(教学楼内)、完成作业及看书时长(≥3 h/d)、眼书距离是否超过一尺(否)、使用移动设备时间(≥2 h/d),需针对上述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及防控措施,以控制和降低近视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理论架构、方法、分类体系及其应用。ICF-CY国际中文版的面世是ICF发展与应用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适用智力残疾儿童的功能定向和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以及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参照美国《适应体育国家标准(第三版)》(APENS-3),构建适用于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发展要求的、功能定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结果 智力残疾儿童可能表现出基本动作发展缓慢、体适能水平较差、运动能力弱、运动动机不足等问题。适应性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并且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运动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发展目标、动作发展目标、体育活动参与度目标、健康目标、适应与赋能目标。根据体育活动的类型,课程内容包括体适能类活动、运动技能训练类活动以及运动项目相关类活动。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材编写和教学建议。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从运动能力的发展、动作发展、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健康行为的养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进行,运用整体、多维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及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开发适应性体育课程中,还应该确定无障碍环境与辅助技术的适用性。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主要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APENS-3,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架构,并且建立了功能导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儿童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与方法,采用Scoping综述方法对成年残疾人的休闲体育活动和康复体育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文献证据进行Scoping综述,在文献资料基础上,建立成年残疾人的休闲体育活动、康复体育和残疾功能改善的范畴和框架以及编码方法。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成年残疾人休闲体育活动和功能康复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和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提取文献内容,包括作者、国家、发表时间、发表期刊、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年龄、数据收集工具以及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 共检索文献2476篇,最终纳入18篇,来自14个国家,主要来源于医学、公共健康、锻炼、残疾人等相关的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年至2020年。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访谈法。研究涉及的残疾人参与的休闲体育活动类型有体适能类活动、技能类活动和运动项目类活动三大类,主要有太极拳、轮椅篮球、休闲户外活动、社区娱乐性体育活动、康复体育等。根据ICF的架构,休闲体育活动促进成年残疾人功能康复主要体现在身体功能(包括b1精神功能,b4心血管、血液、免疫和呼吸系统的功能,b5消化、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功能,b7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的功能)和活动与参与(包括d1学习和应用知识,d2一般任务与要求,d4活动,d5自理、d7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9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具体为体质量指数、身体指标、运动能力、平衡能力、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获得社会支持、应对压力、自我概念、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运动自我效能、健康感知的提高等。影响成年残疾人休闲体育方面的活动和参与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包括e1用品和技术,e4态度,e3支持和相互关系,e5服务、体制和政策,以及家庭成员和同事的态度和支持、人际关系、社会支持、交通、器材设施、政策等。结论 残疾人康复体育是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范畴上界定了休闲体育活动及其对成年残疾人的功能效果,并基于ICF建立了残疾人休闲体育活动和康复体育的分类和结构;将康复体育及其相关因素与ICF相结合,对休闲体育活动和康复体育进行综述和讨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作业治疗中的理论架构、方法体系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方法 基于ICF理论,结合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的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作业治疗发展的理论架构,探讨基于ICF框架下临床情境下系统化的作业治疗。结果 基于ICF构建作业治疗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明确现代康复服务中综合作业治疗干预的目标、原则与应用方法。作业治疗干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跨领域地应用综合作业治疗方案,提高个体的活动和参与,使功能最佳化。作业治疗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的原则,在不同情景下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建议系统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构建系统化的作业治疗服务体系,即功能与需求分析(ICHI)-功能分类、评估及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及编码(ICD)-作业治疗干预(ICHI)。结论 构建了基于ICF的作业治疗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建立了综合性的临床作业治疗应用模式,明确了以活动和参与为导向的作业治疗干预目标,提高了作业治疗的系统化、结构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与残疾模式,探讨基于ICF的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式。方法采用ICF的功能与残疾理论,从康复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学科架构出发,应现代康复科学发展的要求,在ICF功能架构下构建现代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式。结果ICF构建了一个涉及到身心和环境的整体康复模式。基于ICF的功能模式,现代康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涉及身体层面的功能和结构,更要研究活动和参与,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现代康复心理学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身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还包括活动干预和环境干预。基于ICF的架构可以采用共同的术语和编码方法,使康复心理学工作者能够与相关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交流。结论基于ICF构建现代康复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可以形成融入心理科学和康复科学的康复心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ICF开发标准化康复评定工具的理论与方法。方法运用ICF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理论和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结果分析ICF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理论,提出基于ICF的功能、残疾和健康评定方法体系,研究基于ICF测量工具开发和标准化的方法,分析ICF核心分类集(ICF Core sets)发展的案例。结论基于ICF可建立标准化的康复临床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成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和康复体育活动架构,对成年人的休闲体育活动和康复体育活动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建库至2021年6月30日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身体活动领域成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内容,对成年人休闲体育活动改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的效果进行综述。结果 共返回文献1856篇,最终纳入23篇。主要来源于医学、公共健康、康复、身体锻炼等领域期刊,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访谈法等。研究涉及的休闲体育活动形式主要为闲暇身体活动、闲暇娱乐活动、非闲暇身体活动、非闲暇娱乐活动。根据ICF架构,休闲体育活动促进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身体功能(b1精神功能、b152情绪功能、b140注意力功能、b144记忆功能、b163基本认知功能、b126气质和人格功能、b134睡眠功能、b130能量和驱力功能、b122整体心理社会功能、b180自身体验和时间体验功能以及b139其他特指和未特指的整体精神功能)和活动与参与(d6家庭生活,d7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8主要生活领域,d9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具体表现为缓解倦怠、焦虑、压力感、抑郁症状,降低抑郁风险,提高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缓解注意力疲劳,提高生命活力和自尊,增加积极、乐观情绪,减少消极情绪,降低精神障碍和失眠风险,促进睡眠,提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休闲体育活动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和福祉。影响成年人休闲体育的活动和参与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包括e3支持和相互关系,e4态度,e5服务、体制和政策,具体表现为工作负荷、积极情感、社会支持、情感支持等。结论 休闲体育活动改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减少抑郁症风险;改善认知功能、睡眠状况;提高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将休闲体育活动作为康复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通过身体活动达到保健康复、娱乐放松,提高身心健康的效果;扩大心理健康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三: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相似文献   

20.
运用ICF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理论和功能性视力理论,分析ICF分类体系中类目的定义、包括与不包括等,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性因素三方面探讨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评估的核心要素。提出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评估的ICF要素组合,包括视障儿童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的评估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