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关节松动治疗可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贴扎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75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B组(n=25)和对照组(n=25)。三组常规治疗相同,A组和B组分别运用两种贴扎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A组和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三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A组和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同的贴扎方法,疗效不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 58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组成常规运动治疗组(A组,n=27)和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组(B组,n=31)。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B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并发SHS患者64例,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B组21例取偏瘫、肩痛及升提穴平衡针刺治疗;C组22例按A、B组方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FMA)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上肢及手的功能,3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组明显优于A、B组(均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状况(PPI)评分,3组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C组低于A、B组(均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SHS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治疗及针刺对急性期(发病7d)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3例发病7d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为4组:运动治疗加针刺组(A组)、单纯运动治疗组(B组)、单纯针刺组(C组)和药物治疗组(D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第8次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第8次后,A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C、D组,B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C、D组,C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D组(P0.05),A、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治疗及针刺治疗相结合能显著地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obath疗法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弛缓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偏瘫弛缓期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48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加用针刺治疗,C组加用Bobath手法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及28d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后14及28d,3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均呈逐渐提高(P<0.05),且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但C组更高于B组(P<0.05)。结论:采用Bobath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弛缓期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抑郁程度、改良Ba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和HAMD评分。结果:观察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Ba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手功能激光成像仪应用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的评价。方法 2016年1月至6月,18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9)和治疗组(n=9),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采用手功能激光成像仪进行感兴趣区(ROI)测量。结果治疗后,MAS、FMA评分明显改善(t4.44,P0.01),治疗组BI评分明显改善(t=3.95,P0.01),治疗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17,P0.01)。两组治疗后,患手ROI评分均显著降低(t7.78,P0.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2.23,P0.05);两组间健手RO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11,P0.05)。结论手功能激光成像可以提供手部血流灌注情况的信息,与手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类比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肩部疼痛,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轻肩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床边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部进行康复,用简氏疼痛问卷和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0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早期干预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骨盆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较大改善(P〈0.05)。结论早期引入骨盆训练能有效恢复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训练组)和观察组(躯干强化训练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以综合性规范化康复治疗结合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躯干损伤量表(TI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IS、FMA上下肢运动功能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TIS、FMA下肢、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能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活动能力、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训练,治疗组给予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2组肩峰与肱骨大结节的间距(AGT)、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及改良Bathel指数(MBI),并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肩关节核心稳定肌群最大等长收缩(MIVC)的肌电活动,用积分肌电值(iEMG)分析2组治疗前后肌电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AGT、FMA-U、MBI和i EMG均有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6,31(5):342-344
目的:观察双侧训练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单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增加双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肩、肘、腕、手(MAS-S,MAS-E,MAS-W,MAS-H)、Fugl-Meyer评定量表肩/肘/前臂、腕手(FM-SEF,FM-WH)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结果:训练12周后,2组FM-SEF,FM-WH评分,MAS各项评分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观察组训练后FM-SEF,及MAS-S,MAS-E,MAS-W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双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肩、肘及腕关节肌张力,并且对于上肢腕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在中风病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4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干预。观察2组干预前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偏瘫肢体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101点数字评分法(NRS-101)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RS-101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蜡疗应用于中风病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能有效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徐胜  张敏  武笑笑  季盼盼 《中国康复》2021,36(3):154-157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为临床上脑卒中后SHS的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36例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神经松动术。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患手8字缠绕法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情况、水肿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健患手围度差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均P<0.01),且观察组差值更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松动术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情况、水肿以及ADL,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ENS治疗。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TENS合并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20d;于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表(China Stroke Scale,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EU、ARAT、MBI、FIM评分高于对照组,CSS、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