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SC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制备大鼠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于SCI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h移植组和于7 d移植组分别于SCI后24 h、7 d尾静脉注射BMSCs缓冲液(2×106/m L)1 m L。在SCI后各时间点分别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学评分,于第42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SCI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7 d移植组大鼠SCI后14、21、28、35、42 d的BBB评分明显高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SCI部位形成脊髓空洞,7 d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空洞明显小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B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迁移到SCI部位,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最佳时间在损伤后7 d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脊髓横断伤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神经营养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 growth factor,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术后24 h后每组8只动物取脊髓伤段标本,测水离子含量。其余动物第6、12周,每组8只动物进行爬坡试验,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脊髓损伤(SCI)后组织水肿,Na 、Ca2 离子浓度升高,K 、Mg2 离子浓度降低。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脊髓内移植后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且使SCI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恢复。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脊髓内移植对SC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细胞离子失衡,改善细胞内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 BDN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病毒转染h BDNF基因到BMSCs后,将80只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S组(在脊髓损伤前1 d经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EPO组(在脊髓损伤前按照5 000U/kg给予EPO)、联合组(脊髓损伤前给予5 000 U/kg EPO,损伤后在受损脊髓中点及受损中点上下5 mm中注入BDNF基因转染的BMSCs各5μl)和BDNF/BMSC组(脊髓损伤前腹腔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脊髓损伤后在脊髓中注入20μl BDNF基因转染BMSCs)。采用BBB法进行运动能力评分,PCR以及Western-blot法对脊髓BDNF基因及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较其他3组,联合组在脊髓损伤(SCI)早期与晚期对运动能力恢复效果最为明显,联合组在7 d、14 d、21d、28 d 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联合EPO治疗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这可能与促进脊髓损伤处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rMSCs组、假手术组接受rMSCs单细胞悬液1ml(1×106个rMSC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BDNF、NGF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BDNF、NGF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 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BDNF、NGF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 (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表达增加,rMSCs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大鼠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髓鞘再生障碍是导致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后,对猴损伤脊髓的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7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选择2004 01/2005-01中山大学邓字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猴脊髓石蜡标本12例作为回顾性实验分析对象,其中联合移植组4例、细胞移植组4例、模型对照组4例.方法: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5~8代细胞诱导为神经元.3.组动物均建立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10d后联合移植组取丹参酮预诱导1.5 h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3.0×106个/kg,与含2 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混合,加入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混悬液,分5点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单纯给予含等量丹参酮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脊髓束髓鞘苏木精-伊红染色、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及髓鞘平均吸光度.结果: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示联合移植组对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作用存范围、单位视野密度等方面优干细胞移植组,而苏木精-伊红染色不能区分这种差别;模型对照组皮质脊髓柬结构严重破坏,观察不到髓鞘结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皮质脊髓束髓鞘平均吸光度基本相似(t=1.725,P>0.05).结论: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对猴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于损伤脊髓后,所提取的脑脊液(BMSCs-CSF)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培养BMSCs及神经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的BMSCs注入脊髓损伤区,于术后3d、5W分别提取脑脊液,并注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的分化。试验分为五组,A:无脊髓损伤组脑脊液;B1:脊髓损伤3天后收集的脑脊液;B2:脊髓损伤组5周后收集的脑脊液;C1:脊髓损伤并行BMSCs移植,在3天后收集的脑脊液;Q2:脊髓损伤并进行BMSCs移植,在5周后收集的脑脊液。结果加入脑脊液培养72小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显示A、B1、B2各组神经干细胞球无贴壁,悬浮于培养基中,神经干细胞无细胞突形成;C1组显示神经干细胞球贴于培养板底部,并有细胞突生长。C2组显示仅有少量的神经干细胞球贴壁,细胞突短小少见。结论BMSCs移植于损伤的脊髓后所提取的脑脊液(BMSCs-CSF)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壳聚糖纳米粒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复合体(CS-nano/pcD-NA3.1/GDNF)对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70只,随机分为5组:A组(椎板切除+SCI-CS-nano/pcDNA3.1/GDNF,n=40),B组(椎板切除+SCI+GDNF基因治疗,n=40),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载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以诱导其分化。选取36只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36只大鼠于造模后1、2、3、4周行BBB评分,并于造模后第4周取材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载GDNF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后,BMSCs可持续、稳定表达较高水平的GDNF,并能成功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术后1~4周,C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A组最低且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脊髓空洞面积最大,C组空洞面积最小;术后4周,A组脊髓损伤部位出现少量NF200、GFAP阳性细胞,C组较B组和A组则明显增多。结论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能成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细胞联合移植能够在移植后存活并有效促进脊髓横断后脊髓的功能恢复,但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能否在脊髓受损部位发挥功能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局部的基因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存T9水平进行脊髓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受损脊髓内植入细胞培养液、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了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另取10只仅行椎扳切除设置为空白对照.移植后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价脊髓功能的恢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神经营养因子3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行为学测试结果最好,移植细胞培养液组行为学测试最差.与移植细胞培养液组相比,移植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和髓鞘碱性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在蛋白水平也有类似的结果,且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效果更明显.提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受损部位出现史多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细胞,并能更强的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制作后DMEM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进行DME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区周围局部4点注射。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仅见微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细胞移植后1,3,5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趋势与DMEM组相同,但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MEM(P0.05),移植后7,14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仍明显高于DMEM组(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延长其表达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丝蛋白(NF)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SCI修复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伤后1,3,7,14.28d。每组每个时相点6只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GFAP和NF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用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MSCs移植后可在损伤脊髓内生存、整合、迁移;BMSCs移植后在不同时间点均可促进损伤区周围脊髓GFAP和NF的表达。结论tBMSCs移植可通过促进损伤区周围脊髓GFAP和NF的表达等机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目的:验证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猴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的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方法:将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恒河猴分为3组,联合移植组采用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单纯细胞移植组给予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制备脊髓组织石蜡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空洞形成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空洞面积。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脊髓结构严重破坏,空洞面积大、累及范围广;单纯细胞移植组脊髓结构保存较好,有小面积空洞,偶有较大空洞形成;联合移植组脊髓结构保存最好,仅存在小面积空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与单纯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比较,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的保护作用更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脊髓空洞的形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11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均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两者的疗效与治疗机制是否存在区别还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并以定性定量化指标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40±10)g,用于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动物造模前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3 d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NYU Imlpactor制作脊髓损伤模型.9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20 mg/(kg·d)×7 d: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 mL(1×10~(10)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给予相同体积(0.3 mL)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从术前3 d开始,连续10 d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检测伤后3 d,1,2,4,8周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伤后1,2,4.8周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脊髓损伤和恢复程度;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表达.结果:①脊髓损伤后1,2,4,8周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BBB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脊髓损伤1,2,4,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降低(P<0.05~0.01),波幅均增高(P<0.05~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瘢痕组织,较多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和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两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外源性目的基因的良好靶细胞,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SD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0±20)g.干预用重组腺病毒载体Adv-GDNF感染体外培养的BMSCs,并与脊髓背根神经节共培养.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BMSCs中的GDNF的表达,提取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GDNF基因,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培养上清中的GDNF含量,并通过与脊髓背根神经节共培养观测GDNF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RT-PCR.②免疫荧光结果.③GDNF的体外活性.次要结局①BMSCs的培养与鉴定.②ELISA检测蛋白表达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显示Adv-GDNF感染BMSCs 48 h后即有GDNF的表达,体外培养的BMSCs经Adv-GDNF转染后有GDNF的转录,其培养上清应用ELISA方法分析,在感染24 h后即有GDNF的表达,并可持续5~7 d的高峰.Adv-GDNF感染的BMSCs的培养液上清可以促进脊髓背根神经节大量轴突的生长.结论Adv-GDNF基因可以在BMSCs中稳定、高效表达,其表达的GDNF具有促进轴突生长的活性,为GDNF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气虚血瘀 证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气虚血瘀组、BYHWD 组、BMSCs组、BYHWD+BMSCs组,每组24只。制作SCI气虚血瘀证复合动物模型,并分别予以BYHWD、 BMSCs或BYHWD+BMSCs治疗28 d。治疗前、治疗后1 d、14 d、28 d通过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观察前肢运 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28 d,ELISA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cAMP浓度,HE染色观察损伤局部轴突形态,免 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RhoA、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 果:治疗后,BYHWD 组、BMSCs 组和 BYHWD+BMSCs 组大鼠的前肢使用率均高于气虚血瘀组,脊髓 cAMP 含量均高于气虚血瘀组(均 P<0.01),且 BYHWD+BMSCs 组高于 BYHWD 组和 BMSCs 组(均 P< 0.05 或 P<0.01)。HE 染色显示气虚血瘀组、BMSCs 组脊髓右后外侧索轴突水肿或缺失,髓鞘排列散乱; BYHWD组、BYHWD+BMSCs组脊髓损伤程度减轻。与气虚血瘀组相比,BYHWD组、BYHWD+BMSCs组 NGF、BDNF阳性表达升高,BMSCs组BDNF阳性表达升高,RhoA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且BYHWD+BMSCs组BDNF表达水平高于BYHWD组和BMSCs组(P<0.05),RhoA表达水平低于BYHWD组和 BMSCs组(P<0.05)。结论:BYHWD联合BMSCs移植对保护SCI气虚血瘀证脊髓局部轴突、改善前肢运 动功能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局部微环境cAMP浓度,抑制RhoA表达,上调 NGF、BDNF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宽新  李锋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262-4266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h,3,7,14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